多地取消常態化核酸檢測,科學有序防疫之舉 | 新京報快評
▲工作人員正在對市民進行核酸採集。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
據健康時報梳理,目前全國已經有多地取消了常態化核酸檢測或查驗核酸證明。比如山東德州就不再要求影劇院觀影人員“48小時核酸檢測證明”,江蘇省通州灣示範區將暫停開展區域核酸檢測常態化巡檢,廣東惠州市機場、火車站和汽車站等出行站場,不再要求出行旅客持有48小時核酸檢測陰性證明等等。
這些舉措引起了廣泛關注。事實上,這些都是因應疫情形勢、科學防疫的應有之義。6月9日,國家衞健委有關負責人曾在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佈會上明確表示,核酸檢測的重點應該放在高風險人羣和高風險崗位的工作人員,以及有疫情的地區,“沒有發生疫情,也沒有輸入風險的,查驗核酸不應該成為一種常態。”
顯然,各地對常態化核酸檢測的政策調整也是對這一要求的回應。可以看到,這些地方在一定時間內並未發生疫情,且綜合各方信息來看,當地疫情傳播風險也較低。因此,對防疫政策及時作出調整是很務實的舉措,也是應時之舉。
應當説,在過去一段時間裏,常態化核酸檢測工作對各地的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相當大的幫助。正是因為常態化核酸檢測的開展,才有利於各地第一時間發現疫情,為疫情防控提供了寶貴的時間窗口。可以説,核酸檢測依舊是當前疫情防控鏈條上極為關鍵的一環。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常態化核酸檢測也對地方財政帶來了較大的壓力,且查驗核酸也不可避免地會帶來民眾生活的不便,降低人員和物資流通的效率,社會運轉成本由此升高。這些現象近來已經逐漸引起輿論和各地的重視,而如何平衡非常措施和日常生活的關係,也是擺在各地面前的一道考題。
因此,在嚴格遵循防疫要求的前提下,取消常態化核酸檢測或查驗核酸證明,也相當於“打了個樣”。在沒有確診病例和病毒傳播可能性較小的地方,如何嘗試舒緩管控措施,這些地方也是在做出自己的探索和嘗試。
▲市民正在排隊進行核酸檢測。新京報記者 浦峯 攝
當然,目前很多地方由於疫情仍然存在,常態化核酸檢測還在進行。即便如此,儘可能降低防控措施對生產生活秩序的衝擊,這些政策指向是相通的。
比如,北京就將公共場所核酸陰性證明調整為72小時,這樣做的目的顯然就是“為了儘量減少疫情防控措施給市民帶來的負擔,儘量減少對正常生產生活秩序產生的影響”。可見,疫情防控大方向是明確的,就是要使措施儘可能地有效、科學,降低對社會的影響。
也相信隨着疫情防控經驗的累積,各地會在防控措施上不斷升級完善,達成新的共識。比如“無疫地區查驗核酸不應是常態”“優化核酸採樣圈,提供最大化便利”等,這些也要逐漸形成主流的防控思路,並落到實際的工作中去。
總之,在堅持“動態清零”總方針的基礎上,我們更要做好精準防控、科學防控,結合各地的疫情狀況,出台更加細緻、有針對性的防控措施,因地制宜控制疫情。唯有如此,才能實現統籌疫情防控與社會經濟發展的目標。
撰稿 / 江城(媒體人)
編輯 / 馬小龍
校對 / 陳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