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上週俄羅斯在“技術維護”工作結束後,並未如約開通向歐洲輸氣的大工程“北溪1號”,這條原本能向歐洲每天供應1.7億立方米天然氣的管道終於完全枯竭。不過當時俄氣公司用的還是老一套的“技術原因”,聲稱是他們檢修過程中發現了漏油問題,正在進行維修。儘管俄方並未透露重啓天然氣輸送的具體時間,但如果這種説法屬實的話,北溪管道似乎只是一點小問題,恢復供氣看似是指日可待的。
但隨即而來的德國公司和俄氣的“爭吵”卻打破了歐洲的幻想;4日德國西門子公司發佈聲明從技術原因等多個方面分析,認為北溪管道漏油問題雖然存在,但不影響整個工程正常運行;而且他們還有足夠的備用輪機,如果想供氣隨時都可以。何況西門子公司能修復這些問題,但他們從未接到維修邀請;該消息證實了俄方是故意停止供氣,在5日股市開盤後,荷蘭TTF天然氣價格暴漲31%,一度飆升至281歐元/兆瓦時,讓很多人直呼不可思議。
此時一份歐盟內部文件草案流出,該草案商定歐盟各國能源部長將於9月9日舉行緊急會議,討論應對天然氣和電力價格飆升的“有效途徑”。其中在政策方面,一些條款標明歐洲計劃對進口天然氣價格和對用於發電的天然氣價格設置上限、徵收超額利潤税、政府花錢補貼等,總體上來説就是主要採用限價的方式渡過難關,防止氣價這一基本生活物資漲到“高攀不起”的地步。這也是歐盟首次進行如此大規模的政府幹預調控,有東歐國家表示這似乎回到了蘇聯的計劃經濟時代。
有經濟學家的分析認為,歐盟動用權力打破市場調控規則,向企業徵收更多的利潤税只會讓他們向民間出售的價格更高,因為賣家牢牢地掌控市場,有定價權力;而“設定上限”的方法即使能在表面上達成一致,私下的加價競爭仍然激烈,因為運到歐洲的天然氣能源是有限的。比如德國的限價設定為200歐元/兆瓦時,波蘭企業願意在每兆瓦時上追加“補貼”20歐元,德國企業根本買不到天然氣;除非歐盟有能力將整個歐洲從政府到民眾都統一起來,強制嚴格執行價格規定,否則該計劃很難行得通。
值得一提的還有,在這種互相競爭的規則下,想解決價格高位的根本辦法只有一個就是增加歐洲市場的天然氣數量,價格自然就降了下來。目前由於歐洲極高的天然氣價格利潤,全球幾乎所有LNG貨輪都已經向歐洲市場售氣,在運力方面接近極限;在俄羅斯恢復供氣無望的情況下,當然歐盟各國也可以提前釋放他們的天然氣儲量來穩定市場,但這馬上就會消耗掉這些國家的過冬能源,實際上他們連過冬所需要的充足天然氣都沒有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