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兒子十歲生日,請了很多小朋友去家裏玩。
到了飯點,生日主角貪玩遲遲不上飯桌,媽媽多次叫他吃飯,都沒有回應。
於是媽媽大動肝火,吼道:“你再不來吃飯,就永遠別吃了!”。
結果這位小壽星反嗆道:“不吃就不吃!”
媽媽氣極:“你這樣的表現,以後別人都不敢到我們家來了!”
兒子又回:“不來就不來!”
就這樣母子兩人吵成一團。
這樣的狀況,其實生活中還挺常見的,明明最開始是孩子的行為明顯錯誤,但話趕話,就變成吵架了。
那麼,孩子不行動卻老頂嘴這個問題怎麼解決呢?
首先,糾正孩子錯誤的方式要合適。父母糾正一個5歲孩子的方式,和糾正一個15歲孩子的方式肯定是要不同的。
但現在,很多家庭中,不管孩子幾歲,基本都靠吼。
其實合適的做法是:
- 學齡前兒童,只肯定對的部分,對錯的部分選擇性忽視;
注:這裏指非原則性、安全性的問題。
孩子小的時候,破壞力是很有限的,所以,對大部分錯的地方,父母完全可以忽略不提,只肯定和表揚孩子做正確的那部分即可。
比如:吃飯時,飯菜都撥弄到桌上。
這種錯誤雖然給父母清潔衞生製造了麻煩,但也不是什麼大事,選擇性忽視。
但只要有一次沒撥弄到外面,
或者某一個吃的動作,沒讓食物掉到桌上,父母馬上就肯定、表揚。
這樣很快,孩子就會注意吃東西時不弄到外面。
- 小學階段的孩子,言簡意賅地提出錯誤,並佈置改正的任務;
開始讀小學後,孩子必須調整的,和以前最不同的地方在於——服從規則。
幼兒園也罷,在家也罷,都沒有特別硬性的規定,比較隨性。
比如:幼兒園時,早上遲到也沒太大關係;有的孩子只上半天學,父母只需和老師説一聲,即可每天中午就接走孩子。
而這些在小學期間都是不可能的。
服從規則,是一個人開始適應社會最基本的一條。
所以,小學階段的孩子犯錯後,父母的糾正方式是:佈置任務,培養孩子的服從性。
如:“昨天單詞抄寫太亂,今天再抄一遍,注意格式整齊。”
簡單明瞭,不多廢話,孩子自然也就不會討價還價、頂嘴狡辯,而是會立即執行。
- 青春期孩子,針對問題,給出建議,至於做不做,把決定權交給孩子。
青春期孩子,即:10歲以後的孩子。
他們對基本規則、底線,都已經瞭解。
青春期孩子的特點是:有自主性。即:有自己的想法。
若以佈置任務的方式下達指令,青春期孩子很容易逆反。
所以,對這些孩子,看到他們做錯了,可以給予建議,但不再強迫他們執行。
如果孩子因為沒有改變,而造成一定的後果,那也需要孩子自己承擔。
青春期孩子,他們的責任心、敬畏心、世界觀……就是在一次次挫折中成長起來的。
不要怕孩子不按家長説的去做,學會摔跤,再重新起來,是青春期孩子的必修課。
其次,不同類型的頂嘴要有不同的處理方式。頂嘴並不是一件徹底的壞事,在診斷抑鬱、智商、情緒等問題時,“在家是否和父母頂嘴”也是一個考核指標。
能和父母頂嘴的孩子,某種程度來説,是比較健康的孩子。
他們的思維能力、反應能力、表達能力都挺不錯,同時還不屬於非常壓抑、討好、低自尊的類型,因此,相對來説,是心理比較健康的孩子。
但,就解決問題而言,
- 發泄型頂嘴,即:大吼大叫,重複同一句話。沒有積極作用,純粹是發泄情緒。
- 辯論型頂嘴,即:所謂的“狡辯”。卻有一定的積極作用,屬於較理性的表達。
辯論型的頂嘴,雖然看上去像雞蛋裏挑骨頭,但它啓動的是理性腦,父母甚至可以從頂嘴裏聽到孩子內心的聲音,是有溝通作用的。
但如果辯論型頂嘴中,開始反覆出現同一句話,就有轉為發泄型頂嘴的嫌疑。
- 對發泄型頂嘴,最好的辦法就是冷處理。
- 對辯論型頂嘴,父母最好的應對方式是:傾聽。
聽個大概就急着和孩子對辯,是父母不理性的表現。
事情的結果,無非是:完全正確,部分對部分錯,確實是錯了。
父母急着和孩子辯論,就是停留在“自己完全正確”的層面。
即使父母説:“好了,那這個算我錯,但是……”
孩子仍會覺得父母不誠懇。
而事實上,孩子的這種感覺往往是正確的,很多父母內心真實的想法是“為了結束辯論,儘快讓孩子按自己説的去做,而勉為其難道歉。”
面對事情,心裏能裝得下三種結果,冷靜處理,恰恰是給孩子樹立了榜樣。
最後,孩子不管頂不頂嘴都沒有行動,怎麼辦?對這個問題的核心原則是:行為上破壞孩子繼續做錯的環境,語言上告訴他正確的做法。
比如:孩子做作業時經常邊玩邊做,很拖沓,浪費時間。
正確的做法:孩子的書桌上只能出現一個枱燈,一支筆、若干課本和作業本,其他全部收走。
正確的語言:40分鐘內完成語文作業,就可以休息10分鐘。
有些孩子愛玩遊戲,如果簡單粗暴地破壞他的遊戲環境,如:切斷電源、沒收手機,那孩子立馬就瘋狂了。
針對這些情況,怎麼破壞孩子繼續做錯的環境呢?
玩耍的核心是:自由。
破壞孩子玩耍時的自由,即是破壞他繼續做錯的環境。
比如:要求孩子在半小時內,必須升一級,如果做不到,就要寫檢討,或者接受其他懲罰。
再比如:玩遊戲時,人必須坐直,如果體態不好,就必須立即終止。
凡此種種,即是剝奪了孩子玩遊戲時的無限自由。
如果看到這裏,家長的反應是:孩子根本不會乖乖就範。
那麼這其實不是頂嘴的問題了,這涉及另個問題,即:家長的權威性有沒有建立起來的問題。
如果家長在孩子心目中毫無權威可言,那麼所有的教育方法都是無法實施的。
孩子的很多表現,很大程度上,體現的就是父母的日常表現。
父母把孩子當一面鏡子,提醒自己不情緒化表達。
而對於孩子的理性表達,父母要懂得去欣賞,去傾聽。
不妖魔化“頂嘴”,而應將之化為一個溝通的切入口才是正確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