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青的店約10平方米,塞滿了布料和“老古董”。記者 王世偉攝
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在老一輩人的記憶裏,衣服穿破了,送到裁縫店師傅的手裏便能煥發新的活力。
隨着城市的發展,裁縫店已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雖説做衣服的人少了,但縫縫補補的需求依然存在,也有不少老手藝人依然堅守着這一行。
在美仁社區開設裁縫店的王燕青今年50歲,開店已20多年。“有的人搬了好幾趟家了,還會打十幾元錢的車回來這裏,花幾元錢修補衣服。”對她而言,裁縫這個千年老行當不僅是養家餬口的生計,更是一種難以割捨的職業情懷。
開店20年深受街坊認可
“大姐,這條褲子幫我剪短一點。”穿針、走線、踩腳踏,隨着“嗒嗒”聲響,王燕青熟練地操作着縫紉機,機針經過的地方留下了一串細密而整齊的針腳。不一會兒,剪短的褲腳就重新車好了。
王燕青的裁縫店位於美仁新村底層,約10平方米大的小店內有些昏暗雜亂,堆滿了各式各樣的布料和“老古董”,有用了十幾年的裁縫機、工業熨斗和用了20年的尺子……
16歲時,王燕青在晉江製衣廠學習裁縫手藝。來廈門後,她憑藉一技之長在美仁市場開了這家裁縫店,這一開就是20多年。美仁市場改造,這家沒有店招的裁縫店卻成了不少街坊鄰居認準的“老字號”。
近年來,王燕青搬到蔡塘居住,但她從未想過搬店,每天堅持騎40分鐘自行車來來往往。“找我的都是熟客,搬了店他們就找不到了。”
香港客人特意找她改衣服
縫縫補補看似簡單,實則是精細活,更是體力活。遇到比較難修改的衣服,王燕青經常要花上一兩個小時。每天早上9點到店裏,王燕青經常要工作到晚上十一二點,兩個孩子幾乎都在裁縫店裏長大。
修剪褲腳4元,改一件衣服8元……20多年,王燕青的裁縫店價格沒漲多少。而這些收入,是一家人大部分的生活來源。
因為手藝好,很多街坊鄰居搬離美仁新村後,還會專門找王燕青改衣服。不僅如此,王燕青還有不少香港、台灣的“客户”。每次回來探親,他們就會帶一箱衣服找王燕青改。“香港修補一件衣服,跟買一件新的費用差不多,如果不是特別喜歡,一般就不修補了。”他們甚至還讓王燕青適當提價:“可以適當漲漲價,現在手藝人不多了。”
王燕青搖了搖頭,她説,在美仁新村一般都是這個價格,再説了,找她的都是老客户,不好意思漲價。
期待多些時間出門看看
近十年,隨着網上購物的興起,王燕青明顯感覺到客户羣體發生了變化。以前,她接的大多是實體店改褲腳的單子,有時一單就是十幾條,現在這樣的單子少了不少,而網上購物買到不合身的衣服,找她改的人漸漸多了起來。王燕青説手上的單子很多,直言自己“做不完”。
“找我的還是中老年人居多。”王燕青笑稱,現在的年輕人網購遇到尺碼不合適的可以退貨,衣服破了就買新的,而老一輩的人依然樂意把舊衣服縫縫補補再繼續穿。
“不知道我還能做多久,可能等到孩子需要我幫忙了,就不做了。”王燕青説,自從幹了這一行,除了回老家,她從未出遠門玩過。“來廈門這麼多年,只有結婚前去過一次鼓浪嶼,開店後這麼20多年再也沒去過。”她期盼着未來生活能更輕鬆些,多一些屬於自己的時間。(海西晨報 記者 雷妤)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人民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