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棍棒底下出孝子”這句話流傳已久,不少父母把這句話奉為自己教育理念的基石,對孩子動輒打罵,認為只有暴力才能夠讓孩子聽話。
但是,在如今這個社會,“暴力教育”早已成為被摒棄的糟粕教育方式,它對孩子的不良影響極為深遠、極為嚴重,可是不少父母卻依舊沒有認清這種教育方式的錯誤。
在“暴力教育”中成長的孩子,他所承受的壓力與苦難,比我們想象中的還要多得多。
因被媽媽打了一巴掌,七歲兒子離家出走小明是一名七歲的孩子,他在一個充滿暴力的家庭環境當中長大。父母之間的感情並不好,經常會有言語爭吵,轉變成大打出手。而小明作為這個家庭的一員,不免成為遭受暴力的受害者。
小明的媽媽在和小明的爸爸吵架之後,經常會對小明惡語相向,有的時候甚至還會動手打孩子。
在小明還小的時候,他一直都默默忍受着家庭的暴力,但是孩子的心靈是無比脆弱的,一不小心就會碎成沫沫。
有一次,父母又在家裏大吵了一架。媽媽忍着心中的怒氣,來到房間裏輔導小明做作業。但是看着小明作業做得一塌糊塗,小明媽媽心中的火氣又旺了起來。
她不分青紅皂白的揚手給了小明一巴掌,還撂下一句狠話:“我真是白生你了,這麼簡單的作業都做不好,養你有什麼用?你和你爸爸一樣,都是教不好的!”
媽媽的話就像一根鋼針一樣,狠狠地刺進了小明的心裏。沒有想到自己在媽媽的心中居然是這麼討人厭的角色,小明覺得難過極了。
他趁着媽媽去廚房裏做菜的時候,偷偷收拾了自己的一些衣服,放進書包裏。然後親手清剿的打開了門,離家出走了。
在離家出走的這一段路上,他覺得特別的輕鬆,他再也不必忍受父母激烈的爭吵,更不用成為父母的出氣筒,這一刻,他的心靈是自由的。
不過幸運的是,小明離家出走之後沒多久,就被好心人送回家裏了。看着失而復得的孩子,父母終於明白自己的暴力教育對孩子的傷害有多大。
他們對自己的行為進行深刻的反省,並和小明道歉,表示自己再也不會這樣了:“都是爸爸媽媽不好,以後我們吵架的時候再也不會拿你出氣了。我們保證,今後儘量不吵架。你能相信爸爸媽媽嗎?”
得到了父母道歉和保證的小明,終於露出了久違的笑容。
父母暴力教育的方式,會成為孩子一生的噩夢①影響孩子的性格
如果父母長期用暴力教育的方式對待孩子,會影響到孩子的性格養成,孩子的性格可能會因此走向兩個極端。
一個是極度自卑,孩子在暴力中無法建立自信和勇敢,只能夠做一個懦弱,不知反抗的弱者;另一個是極度暴力,孩子在父母的暴力教育下,學會了用暴力方式解決所有的問題,只要能用拳頭去解決的事情,他絕不會採取其他方式。
無論孩子的性格朝哪一個方向發展,都會對孩子今後的生活與人際交往產生極其不良的影響。
②減少孩子的內心安全感
父母長期用暴力教育的方式教育自己的孩子,會減少孩子內心的安全感,增加親子之間的隔閡。
孩子可能會因為長期壓抑,不良情緒無法發泄而出現抑鬱的情況,這種時候如果出現一個導火索,很有可能會讓孩子做出極端的選擇,比如説結束自己的生命。
即使孩子堅強地度過了這一段難熬的時光,孩子的未來,還是會充滿父母暴力教育所帶來的深遠影響。
孩子的改變顯而易見,可是他們的父母卻還未意識到自己錯誤教育方式帶來的問題。希望在他們不是在失去孩子的那一瞬間才方知醒悟。
拒絕暴力教育,做一個温和的父母①尊重孩子的選擇
想要成為一個温和的父母,要尊重孩子的個人選擇,而不是利用武力或是情感勒索,要求孩子去做那些她們不願意去做的事情。
如果父母能夠尊重孩子,孩子看做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與自己平等的人,在相處時自然會少掉很多的矛盾和煩惱。
②照顧孩子的面子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照顧孩子的面子,也就是呵護孩子的自尊心。古人有訓,教子七不責,目的就是為了讓孩子的自尊心能夠得到保護。
那位當着眾人的面打自己兒子的巴掌,最終釀成悲劇的媽媽,她就是忽視了孩子的自尊心,用暴力教育毀掉了自己的孩子。
③温和地和孩子溝通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拒絕暴力教育,做一名温和的父母。只有心平氣和地和孩子溝通,才能夠讓孩子真正把道理聽在耳裏,記在心裏。
而溝通更是打開孩子心門的鑰匙,只要父母言語得當,就能夠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瞭解孩子的訴求和期許。這樣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更加如魚得水。
和你説句貼心話東野圭吾的《時生》一書中寫道:“為什麼所有為人父母的,都只是在考慮自己要不要這個孩子,卻從來沒有想過,這個孩子願不願意讓我去做他的父母。沒有人想過,我當你的父母,沒有讓你失望吧……”
為人父母雖然不需要考試,但是希望大家對自己的孩子負責,不要管生不管養,做一個不負責任的父母。
今日話題:你的父母平時是怎麼教育你的呢?
————————————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