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飛船大腦設計者: 續寫中國人的太空傳奇

訪飛船大腦設計者: 續寫中國人的太空傳奇

  人民網北京10月21日電“如果沒有GNC,飛船隻能停留在科學幻想的階段。”什麼是GNC?它為何如此重要?帶着這個問題,記者走進了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502所飛船工程組。

  他們是我國11艘神舟飛船、1艘貨運飛船GNC系統的締造者,從成千上萬的信息流和代碼中“抽絲剝繭”,讓太空漫步、太空之吻一步步變成現實。

  從無到有,確保飛船安全回家

  GNC,是制導導航與控制的英文縮寫,相當於飛船的“眼睛”和“大腦”。它負責飛船飛行全過程的姿態和軌道控制以及在軌太陽帆板控制。也就是説,飛船如何運動、如何返回是由GNC決定的。

  1994年,飛船工程組初成立時,只有美國和俄羅斯掌握飛船GNC技術。

  “可以説,從無到有是靠人和時間堆砌起來的。”據參與了11艘神舟飛船GNC系統研製的班組產品保證經理李婷介紹,當時的計算機落後,大部分計算和數據判讀需要人工完成,當時已50多歲的原班組長王南華帶領十幾個組員不分晝夜地做設計、計算、測試。“已經到了痴迷的程度。他們曾經半年時間吃住在單位,即便後來到了發射場,還在編寫控制軟件。”

  終於,在繼承我國返回式衞星控制系統成熟技術的基礎上,該班組拿出了我國第一個具有制導、導航和控制全部功能的GNC系統,並且能夠做到“一重故障正常,兩重故障安全”,確保航天員的安全。

  為了讓航天員從太空“回家”時能夠更有方向感,飛船落點更精準,在型號領導及專家的帶領下,班組成員在飛船的姿態確定與返回再入控制技術上下了大功夫,先後突破了多項新技術,如在軌姿態對準技術、返回再入自適應制導技術等,保證了飛船具備多種條件下安全準確返回的能力。同時,班組還從技術總體角度突破了高可靠三級容錯控制計算機、大規模嵌入式GNC 軟件、具有消隱功能的新型紅外地球敏感器等關鍵產品和技術,設計並開發了全面的地面驗證系統。最終,神舟五號落地時“打靶中了十環”。

  從有到強,操控飛船“萬里穿針”

  倘若説攻克返回控制技術是神舟飛船第一代GNC系統,那麼攻克交會對接技術當屬第二代GNC系統。

  2011 年11 月3 日,天宮一號和神舟八號上使用的光學成像敏感器上演了首次“太空之吻”,對接精度比設計要求高近10倍,性能指標達到世界前列,標誌着我國首次掌握了空間交會對接GNC技術。

  那一刻,北京指揮控制中心的飛船工程組團隊激動地抱在了一起。“起初心裏很沒底,當看到交會對接精度時,非常激動,五六年的辛苦付出值了,後續工作的信心也更足了。”班組長劉宗玉回憶起來,仍然難掩激動。

  相比第一代的“刀耕火種”,現在的他們有了更加強大的工具:快速仿真技術、虛擬測試平台等現代信息技術的支持。“通過仿真設計,提出指標和要求,形成任務書,然後把任務書變成一個個產品,通過充分細緻的測試、試驗驗證使設計‘迭代’。”班組成員郝慧如此描述他們的工作。

  在神舟八號飛船GNC分系統研製中,交會對接敏感器是最關鍵也是最難啃的硬骨頭。為了在地面驗證其性能,2007年-2011年,飛船工程組專門模擬交會對接軌跡和環境,先後奔赴阿拉善等地開展試驗。

  據副組長馮燁回憶,阿拉善的冬天特別冷,白天他們冒着嚴寒測試,晚上就幾個人擠在臨時搭建的帳篷裏互相取暖。而在掛飛試驗中,他們更是隻能坐在夾板上判讀測試數據,顛簸得頭暈噁心。“我記得,在酒泉做試驗時,氣温達到40攝氏度,大巴車裏開着空調,可温度始終降不下來。”組員劉增波説。

  正是因為這些嚴絲合縫的試驗與測試驗證,才有了神舟八號和天宮一號精準漂亮的“萬里穿針”。

  有趣的是,為了幫助航天員訓練,他們在地面上設計了一整套模擬座艙系統,航天員在這裏可以真實模擬太空手控交會對接操作。“於是,這裏成了全國首個‘太空駕校’,航天員每一次過來模擬操作時都非常認真,有時還會要求多操作幾遍。”班組成員李志宇説。

  從神舟到天舟,交會時長縮至1/8

  2017年9月12日,我國首艘貨運飛船天舟一號與天宮二號實現了首次快速交會對接,從入軌到交會對接的全過程,由以往的2天縮短至6.5個小時。

  其實早在2012年,當人們還沉浸於交會對接任務圓滿成功的喜悦中時,飛船工程組就瞄準了快速交會對接這項新技術。2015年末,天舟一號GNC系統正樣硬件和軟件產品研製已經完成,開始出廠前最後階段的測試,而這時有專家試探性地提出能否在天舟一號上實現快速交會對接,飛船工程組興奮地答應了,他們着實為自己的先見之明高興了一番。

  飛船工程組需要在不打亂既定研發計劃的基礎上,用最短的時間、做最少的改動來滿足新任務要求。為此,他們1年內升級了10個軟件版本,有效提高了在工程約束下的GNC系統的精度和可靠性,也讓飛船變得更聰明,更自主,把原來需要地面干預的工作交給天舟一號計算機自主進行……

  負責貨運飛船GNC分系統測試的組員李明明説,飛船的初樣測試是一個痛苦的迭代過程,因為總會發現問題,然後進行設計改進、再測試……“從2012年8月~2014年5月,我們大都是晚上九十點下班。”

  工作中,班組成員“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根關於‘細緻’的‘弦’”。例如,加電測試階段,他們負責的數據參數表有600多頁,需要關注的參數有3000多個。“每個參數的變化都有可能反映系統的特徵表現,即便暫時沒有表現出問題也要找出原因,防止一切可能出現的問題。”組員高偉告訴記者。

  新老搭配,“雁陣”團隊平均33歲

  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在飛船工程組內部,不同專業領域人員就如同七巧板,任何一塊都不能缺。如何讓這些人才發揮出1+1>2的效果,將型號研製與人才梯隊建設有機融合,是幾代班組長一直在踐行的課題。

  他們想到,自然界中,“人”型雁陣是大雁飛得最快最省力的構型,雁陣飛行速度是單隻大雁的1.71倍。因此,飛船工程組借鑑這一理念,首創了“雁陣”人才培育模式——正、副組長為領頭雁,負責領飛;技術平台負責人為中堅雁,負責帶飛;組員為前行雁,負責跟飛。

  據瞭解,第一任“領頭雁”王南華是將“嚴慎細實”作風詮釋到極致的人。她習慣隨身攜帶筆記本,把問題和要點隨時記錄在冊。對於每一個設計接口,他都堅持測試到位、眼見為實。當時已是50多歲的她,每次測試都陪年輕人工作到深夜兩三點。“搞航天走的是一條攀登路,任務重,風險大,只能盡一切可能做好!”王南華説。她這種嚴慎細實的作風被“陣裏的雁子們”很好地傳承了下來。

  近年來,飛船組型號任務出現井噴式發展,班組又衍生出了動態化的“微雁陣”。“從生物學角度考慮,大雁在飛的過程中是會交替換位的,以達到省力的效果。”副組長馮燁介紹説,“我們把不同的飛船型號作為不同的平台,每個平台有一個成熟的技術骨幹擔任負責人,帶領幾名技術人員開展設計或測試工作。當這幾個人逐漸成熟後,再把他們分到其他平台的不同位置上去。”

  這種新老搭配、交替換位的模式,不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加速了人才的成長。目前,飛船工程組全部成員僅有19人,平均年齡還不到33歲。“小團隊”做出了“大成績”。未來,他們將用自己的雙手,續寫中國人的太空傳奇,將越來越多的夢想變成現實。(趙竹青)


訪飛船大腦設計者: 續寫中國人的太空傳奇

  人民網北京10月21日電(趙竹青)“如果沒有GNC,飛船隻能停留在科學幻想的階段。”什麼是GNC?它為何如此重要?帶着這個問題,記者走進了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五院502所飛船工程組。

  他們是我國11艘神舟飛船、1艘貨運飛船GNC系統的締造者,從成千上萬的信息流和代碼中“抽絲剝繭”,讓太空漫步、太空之吻一步步變成現實。

  從無到有,確保飛船安全回家

  GNC,是制導導航與控制的英文縮寫,相當於飛船的“眼睛”和“大腦”。它負責飛船飛行全過程的姿態和軌道控制以及在軌太陽帆板控制。也就是説,飛船如何運動、如何返回是由GNC決定的。

  1994年,飛船工程組初成立時,只有美國和俄羅斯掌握飛船GNC技術。

  “可以説,從無到有是靠人和時間堆砌起來的。”據參與了11艘神舟飛船GNC系統研製的班組產品保證經理李婷介紹,當時的計算機落後,大部分計算和數據判讀需要人工完成,當時已50多歲的原班組長王南華帶領十幾個組員不分晝夜地做設計、計算、測試。“已經到了痴迷的程度。他們曾經半年時間吃住在單位,即便後來到了發射場,還在編寫控制軟件。”

  終於,在繼承我國返回式衞星控制系統成熟技術的基礎上,該班組拿出了我國第一個具有制導、導航和控制全部功能的GNC系統,並且能夠做到“一重故障正常,兩重故障安全”,確保航天員的安全。

  為了讓航天員從太空“回家”時能夠更有方向感,飛船落點更精準,在型號領導及專家的帶領下,班組成員在飛船的姿態確定與返回再入控制技術上下了大功夫,先後突破了多項新技術,如在軌姿態對準技術、返回再入自適應制導技術等,保證了飛船具備多種條件下安全準確返回的能力。同時,班組還從技術總體角度突破了高可靠三級容錯控制計算機、大規模嵌入式GNC 軟件、具有消隱功能的新型紅外地球敏感器等關鍵產品和技術,設計並開發了全面的地面驗證系統。最終,神舟五號落地時“打靶中了十環”。

  從有到強,操控飛船“萬里穿針”

  倘若説攻克返回控制技術是神舟飛船第一代GNC系統,那麼攻克交會對接技術當屬第二代GNC系統。

  2011 年11 月3 日,天宮一號和神舟八號上使用的光學成像敏感器上演了首次“太空之吻”,對接精度比設計要求高近10倍,性能指標達到世界前列,標誌着我國首次掌握了空間交會對接GNC技術。

  那一刻,北京指揮控制中心的飛船工程組團隊激動地抱在了一起。“起初心裏很沒底,當看到交會對接精度時,非常激動,五六年的辛苦付出值了,後續工作的信心也更足了。”班組長劉宗玉回憶起來,仍然難掩激動。

  相比第一代的“刀耕火種”,現在的他們有了更加強大的工具:快速仿真技術、虛擬測試平台等現代信息技術的支持。“通過仿真設計,提出指標和要求,形成任務書,然後把任務書變成一個個產品,通過充分細緻的測試、試驗驗證使設計‘迭代’。”班組成員郝慧如此描述他們的工作。

  在神舟八號飛船GNC分系統研製中,交會對接敏感器是最關鍵也是最難啃的硬骨頭。為了在地面驗證其性能,2007年-2011年,飛船工程組專門模擬交會對接軌跡和環境,先後奔赴阿拉善等地開展試驗。

  據副組長馮燁回憶,阿拉善的冬天特別冷,白天他們冒着嚴寒測試,晚上就幾個人擠在臨時搭建的帳篷裏互相取暖。而在掛飛試驗中,他們更是隻能坐在夾板上判讀測試數據,顛簸得頭暈噁心。“我記得,在酒泉做試驗時,氣温達到40攝氏度,大巴車裏開着空調,可温度始終降不下來。”組員劉增波説。

  正是因為這些嚴絲合縫的試驗與測試驗證,才有了神舟八號和天宮一號精準漂亮的“萬里穿針”。

  有趣的是,為了幫助航天員訓練,他們在地面上設計了一整套模擬座艙系統,航天員在這裏可以真實模擬太空手控交會對接操作。“於是,這裏成了全國首個‘太空駕校’,航天員每一次過來模擬操作時都非常認真,有時還會要求多操作幾遍。”班組成員李志宇説。

  從神舟到天舟,交會時長縮至1/8

  2017年9月12日,我國首艘貨運飛船天舟一號與天宮二號實現了首次快速交會對接,從入軌到交會對接的全過程,由以往的2天縮短至6.5個小時。

  其實早在2012年,當人們還沉浸於交會對接任務圓滿成功的喜悦中時,飛船工程組就瞄準了快速交會對接這項新技術。2015年末,天舟一號GNC系統正樣硬件和軟件產品研製已經完成,開始出廠前最後階段的測試,而這時有專家試探性地提出能否在天舟一號上實現快速交會對接,飛船工程組興奮地答應了,他們着實為自己的先見之明高興了一番。

  飛船工程組需要在不打亂既定研發計劃的基礎上,用最短的時間、做最少的改動來滿足新任務要求。為此,他們1年內升級了10個軟件版本,有效提高了在工程約束下的GNC系統的精度和可靠性,也讓飛船變得更聰明,更自主,把原來需要地面干預的工作交給天舟一號計算機自主進行……

  負責貨運飛船GNC分系統測試的組員李明明説,飛船的初樣測試是一個痛苦的迭代過程,因為總會發現問題,然後進行設計改進、再測試……“從2012年8月~2014年5月,我們大都是晚上九十點下班。”

  工作中,班組成員“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根關於‘細緻’的‘弦’”。例如,加電測試階段,他們負責的數據參數表有600多頁,需要關注的參數有3000多個。“每個參數的變化都有可能反映系統的特徵表現,即便暫時沒有表現出問題也要找出原因,防止一切可能出現的問題。”組員高偉告訴記者。

  新老搭配,“雁陣”團隊平均33歲

  記者在採訪中瞭解到,在飛船工程組內部,不同專業領域人員就如同七巧板,任何一塊都不能缺。如何讓這些人才發揮出1+1>2的效果,將型號研製與人才梯隊建設有機融合,是幾代班組長一直在踐行的課題。

  他們想到,自然界中,“人”型雁陣是大雁飛得最快最省力的構型,雁陣飛行速度是單隻大雁的1.71倍。因此,飛船工程組借鑑這一理念,首創了“雁陣”人才培育模式——正、副組長為領頭雁,負責領飛;技術平台負責人為中堅雁,負責帶飛;組員為前行雁,負責跟飛。

  據瞭解,第一任“領頭雁”王南華是將“嚴慎細實”作風詮釋到極致的人。她習慣隨身攜帶筆記本,把問題和要點隨時記錄在冊。對於每一個設計接口,他都堅持測試到位、眼見為實。當時已是50多歲的她,每次測試都陪年輕人工作到深夜兩三點。“搞航天走的是一條攀登路,任務重,風險大,只能盡一切可能做好!”王南華説。她這種嚴慎細實的作風被“陣裏的雁子們”很好地傳承了下來。

  近年來,飛船組型號任務出現井噴式發展,班組又衍生出了動態化的“微雁陣”。“從生物學角度考慮,大雁在飛的過程中是會交替換位的,以達到省力的效果。”副組長馮燁介紹説,“我們把不同的飛船型號作為不同的平台,每個平台有一個成熟的技術骨幹擔任負責人,帶領幾名技術人員開展設計或測試工作。當這幾個人逐漸成熟後,再把他們分到其他平台的不同位置上去。”

  這種新老搭配、交替換位的模式,不僅提高了工作效率,也加速了人才的成長。目前,飛船工程組全部成員僅有19人,平均年齡還不到33歲。“小團隊”做出了“大成績”。未來,他們將用自己的雙手,續寫中國人的太空傳奇,將越來越多的夢想變成現實。

  (2017-10-21)


訪飛船大腦設計者: 續寫中國人的太空傳奇

  距離上一期《最強大腦》結束已經過去四天,但關於林愷俊和賈立平在“聽音盲擰”這個pk賽中出現的“作弊,規則存在漏洞,逆序不等於還原魔方”等討論一直未曾降温。

訪飛船大腦設計者: 續寫中國人的太空傳奇

  今天中午,曾在事情發生的第一時間力挺林愷俊的柯潔再次發表自己看法,併發長文表示:我不想成為包庇作弊人的縱容犯!還揭露當天不願意重錄的人分明是賈立平,但最後播出時林愷俊居然成了不願意重賽的人。

訪飛船大腦設計者: 續寫中國人的太空傳奇

  據瞭解,在上期節目中,賈立平跟林愷俊“聽音盲擰”pk結束後,原本2:0獲勝的賈立平因為使用“逆序”的方式還原魔方被現場裁判定為犯規,因為“逆序”在魔方比賽中是禁止的!隨後雙方和節目組都同意在三天後重新錄製比賽。

  讓人詫異的是,三天後,林愷俊爽約並未前來,而是放了節目組鴿子!賈立平不戰而勝,成為該輪次比賽的晉級者。

  節目播出後,雖然網上一片支持林愷俊的聲音,但節目組和叨叨魏始終不曾鬆口,認為“聽音盲擰”這個項目合規合理,未曾造假,秉持着對選手的尊重在有爭議的情況下采取重賽已經是很大的讓步。

  但林愷俊沒有珍惜機會,反而讓所有人等了一個多小時發來信息説要單方面改變規則否則不參賽實在是太過年輕,不夠成熟的表現!

  事情到這裏,如果捋捋看倒是覺得林愷俊不懂事了,畢竟給了重賽的機會,是你自己選擇放棄的。

  但作為當期現場嘉賓的柯潔卻是力挺林愷俊到底的節奏,前後兩次表達自己的觀點,認為是節目組套路太深!

  第一次是在節目一結束,柯潔就發微博支持林愷俊,稱退出這個舞台是對節目公平性最有力的抗爭。

  第二次,也就是今天,柯潔再次髮長微博詳細講述當天錄製節目的具體情況。

  當時在錄製結束後,柯潔被告知“聽音盲擰”需要重新錄製,追問為什麼時,對方給的回答是“有選手作弊”,等過了許久後,導演卻又説不用重錄了,因為“賈立平認為自己已經獲勝,不願意重錄”柯潔抱着遺憾離開,等到現在節目播出的時候,看到的是另一番景象“居然是林愷俊變成了不願意重賽的人!”

  以下附柯潔對這件事描述的全文:

訪飛船大腦設計者: 續寫中國人的太空傳奇

  看完這段文字,想必很多人能體會到,為什麼柯潔只是一個嘉賓而已要這麼擰着跟節目組對着幹:因為從頭到尾,沒有人知道,最先不同意重新錄製的是賈立平,不是林愷俊!這樣一個重要的事實,節目組根本沒有要講的意思,如果他不説出來,誰會知道?

  此外,林愷俊不到現場,決定放棄這次重錄的機會,被紅線劃重點圈出來了,但前邊的幾句話:我的條件是0:0開始錄製,為什麼不重點提一下?這樣被刻意淡化是否對一個18歲的孩子太過不公?

  其實《最強大腦》從第三季開始,為了增加話題度就引起了很多爭議,當時中槍的是叨叨魏(因為口誤把當時的嘉賓郭敬明惹怒了)。現在到了第四季,輿論的風暴卻轉向了選手們,林愷俊賈立平,王昱珩餘奕沛……但這樣的炒作手法終歸是得不償失的!

  一個節目能夠長久做下去,靠的不光是炒作話題度,最重要的還是用心做品質,保持初心才是啊!

  (2017-03-02)


  很多家長有這樣的擔心:

  “孩子玩得心野了,就不愛學習了”;

  “俗話説:四肢發達,頭腦簡單”;

  ……

訪飛船大腦設計者: 續寫中國人的太空傳奇

  Dr.魏可不這麼看,他用腦科學研究成果告訴你:

  運動對大腦有好處,尤其是有氧運動,會讓心跳和呼吸加快,增加孩子的心肺功能,讓大腦高效運轉。

  《最強大腦》的Dr.魏成在他的家庭教育寶典裏,給出寶爸寶媽們4條法則,讓孩子愛上運動,一起來看看吧。

訪飛船大腦設計者: 續寫中國人的太空傳奇

  1.首選有氧運動。

  有氧運動,是指人體在氧氣充分供應的情況下進行的體育鍛煉,比如快步走運動。

  2-4歲的孩子好動,別刻意規定運動時間,給他足夠的户外空間走走爬爬;4歲以上的孩子,每天至少保證1小時運動量,建議選擇跑步、騎車、游泳等户外運動。

  2.讓孩子運動,切忌功利,拿冠軍不重要,讓他願意主動嘗試更重要。

  不要批評孩子這個動作不標準、那個技術要領沒掌握,而是要給他鼓勵和支持。

  上足球課,為他喝彩、加油;爬山時,誇他努力;滑雪回程路上,跟他討論,哪些地方還能改進,這些鼓勵和支持讓孩子更願意嘗試。

  3.讓孩子參與到家庭運動中來。

  比父母在一旁玩手機陪他運動更有價值。一起運動的儀式感,能讓孩子輕鬆建立運動習慣。

  飯後全家到户外散步;制定家庭運動計劃,每週規定一天一起放風箏,都可以建立孩子良好的運動習慣。

  4.讓孩子愛上運動。

  孩子對什麼最感興趣?大多數爸媽們會回答:“當然是玩”,那就用遊戲的方式,以玩為主,讓孩子通過“玩”愛上運動。

  定期舉行一場家庭“奧運會”,用小禮品做紀念;偶爾在户外,跟孩子比比看誰跑得快,都是讓孩子愛上運動的方法。

  (2017-09-12)


  大學心得:要想做成一件事情,學會忍受孤獨,接受不理解,甚至嘲諷。

  2014年,他在第23屆世界腦力錦標賽中創下紀錄,同時獲得了“世界記憶大師”的稱號,共獲得過6塊金牌、4塊銀牌。第12屆“中國大學生年度人物”提名,2016年度“中國大學生年度人物”提名獎,他就是湖北大學2014級高分子化學與物理專業的研究生李俊成。今年畢業的他,在開學之際,想和學弟學妹們説些話。

  學業興趣相互點綴,每天訓練10個小時以上

  2016年,李俊成在女友的鼓勵下,參加了《最強大腦》,李俊成用兩個小時在雜亂的指紋中準確配對情侶,一下子成為了人們熱議的焦點。成名後的他不僅在腦力競技上展現出超凡才華,同時也致力於國內外腦力競技領域的交流研究,但當時的他作為學生,為了兼顧學業和訓練,李俊成每天五點半起牀,比其他同學提前三個半小時到達實驗室開始訓練,訓練強度達到十個小時以上。

  對此,李俊成認為學業與興趣之間並不是絕對的對立,而是相互包容, “我覺得大學期間每位同學都應該有自己的個人興趣,畢竟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李俊成笑着説道。

訪飛船大腦設計者: 續寫中國人的太空傳奇

  忍受孤獨與質疑,訓練中常被人嘲諷

  身為“世界記憶大師”的他真正與記憶結緣的時間應該追溯到2012年的暑假,還在讀大二的他,成績中等,從沒拿過獎學金,機緣巧合之下,他看到了央視的播出的一段關於記憶大師表演的紀錄片,對記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但成為“世界記憶大師”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須要達到國際標準,剛開始訓練時,李俊成經常帶着帽子和耳塞默默坐在圖書館,嘴裏唸唸有詞,周圍人都投來異樣的眼光,“很多人都以為我是神經病,不理解我”。成功路上少不了質疑,李俊成相信機遇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要想做成一件事情,學會忍受孤獨,接受不理解,甚至嘲諷。“大家沒有必要着急,一切都是值得的。”李俊成這樣説道。

  考研和就業中迷茫, 求助前輩引導自己

  大學期間,每個人都會有迷茫的時候。李俊成也曾經在考研、就業的人生十字路口的選擇上有所迷茫。“如何最快地到達一個陌生的地方?正確答案是找一個去過這個地方的人引導你去。”李俊成説道。在工作還是考研這個問題上,他處處諮詢,聽取不同人、不同角度的意見,最終還是認定自己的路——創業。2017年2月,他創辦了自己的教育科技公司, “如何解決當下或是對未來的迷茫,我們要做的就是做好眼下,然後百分之百地付出。這樣即便最後的選擇是錯誤的,自己也並不後悔。”李俊成説道。

  李俊成不僅學業成功,也收穫了美好的愛情,他有一個認識11年的女朋友,作為男生,他對男同胞在戀愛過程中的建議是四個字:認真,包容。“跟自己的女朋友服軟、認輸、道歉,這並不丟人。”

  (2017-10-01)


訪飛船大腦設計者: 續寫中國人的太空傳奇

  黑幕!凡是上電視節目的都是半真半假的,為的是,收視率,好看,刺激才有收視率。

  這裏邊的套路,業內人都是心照不宣,真真假假,只要效果,只要收視率,這是行規。不是中國的電視台這麼幹,地球人都這樣幹。

  美國有個收視率極高的擂台摔跤比賽,叫做wwe美國職業摔跤聯賽,雙方打的頭破血流,表情也很痛苦,下手很,絕對都是真的!但是,這是兩個選手配合好了的格鬥比賽。每一場摔角的比賽結果在事前就有安排,甚至還會有預演排練。因此我們看到的摔角才這麼精彩。在美國,觀眾討論摔角是真打還是假打被認為是毫無意義的,觀眾要的就是感官刺激,只要摔角能夠帶給快樂就已經夠了。 如果是真打,這麼殘酷博擊,誰會去拿生命當兒戲?

  因此,凡是電視台自己製作的,在演播大廳中現場直播的節目,表演,是第一位的。比如詩詞賽,這麼高大上的節目也是有排練的,仔細聽一聽專家點評,就露餡了,大都是有備而來,對接的天衣無縫。

  這類綜藝節目,如果説有黑幕,業內人也不認同,因為,電視綜藝,重在表演,真實是次要的!

  (2017-10-17)


  繼三年前推出的《最強大腦》颳起勢不可擋的“腦力風暴”之後,江蘇衞視本週推出的《超凡魔術師》則是又一個全新領域內容創新的綜藝節目。與常見的音樂綜藝、户外真人秀等傳統內容相比,定位於“魔術競技類”的《超凡魔術師》無論是節目新意還是內容觀賞性上都具備相當大的差異化優勢。從節目首播的情況來看,無論是舞娘奚齊月將超凡出塵的舞蹈與“穿牆術”的結合,還是長相酷似胡歌的林翊,以一襲古裝扮相在中國風佈景之中上演“大變活魚”的表演,都具有極度華美的視覺效果和不可思議的體驗。而從節目首播的情況來看,台網數據和觀眾口碑都給出了積極的反饋。

  為了增加節目的觀賞性和戲劇衝突性,《超凡魔術師》這檔節目最基本的邏輯便是加入了競技元素——由國內頂級的魔術師們同台PK,選拔出“超凡魔術師”組成中國戰隊與國際高手過招。這樣的節目邏輯與《最強大腦》基本一致,優勢是能夠增加節目的可看性,並且吸引觀眾保持對節目觀賞的連續性,需要解決的問題是對於不同類型、不同難度的魔術表演如何評判與選拔。

訪飛船大腦設計者: 續寫中國人的太空傳奇

  從第一期播出的情況來看,《超凡魔術師》採用的是最為簡潔有效的1V1對戰後,經觀眾以及由范冰冰、魏坤琳、陳智玲、惠若琪、曾舜晞組成的“魔喚師”五人組投票決議勝者,最終獲得加入中國戰隊與世界高手較量的機會。根據規則,每期節目亮相五位魔術師,五位競演魔術師將通過搶擂決定競演順序;搶擂成功的競演魔術師表演後,可以選擇任意一位魔術師成為對手,二人中的勝者暫時安全;兩組搶擂結束,未被選擇的一位競演魔術師自動輪空,進行個人單獨表演,並與前兩組獲勝者爭奪進入中國戰隊的席位。但從規則邏輯上來説,五位魔術師都是一輪表演,只有最具有觀賞性的表演才有可能獲得晉級的機會,並不會存在對手的挑選順序而可能產生偶發性的結果。所以從這個角度而言,個人感覺捉對PK的意義並不是很大,或許考慮單循環守擂戰的模式更具有刺激性和觀賞性。

訪飛船大腦設計者: 續寫中國人的太空傳奇

  對於“魔喚師”的成員組成,個人也是有些不同的看法。最常見的評判模式要麼是專業評委投票佔主導,要麼是普羅大眾投票佔主導,或者是以媒體等第三方投票為主導,甚至可以兩方、三方互成犄角互相角力,也能形成節目的看點。《超凡魔術師》既然作為是專業表演藝術的競技比賽,自然應該要多考慮專業意見。從第一期“魔喚師”五人組裏,陳智玲作為當之無愧的魔術皇后,在“魔喚師”評委團裏無疑是代表專業意見;其他四位包括范冰冰、魏坤琳、惠若琪、曾舜晞雖然類型迥異,各自側重點也不同,但從根本上而言這四位都是非專業代表。

  當然,從節目觀賞性的角度可以理解節目組邀請這四位“魔喚師”的初衷:范冰冰是一線藝人代表,是推動這檔魔術節目傳播廣度的關鍵人;曾舜晞是如今人氣小鮮肉的代表,重點照顧年輕觀眾羣體,惠若琪作為體育屆代表,意喻着這檔競技節目同樣呼喚不服輸的競技體育精神;魏坤琳是科學技術的代表,承擔理性分析的功能。

訪飛船大腦設計者: 續寫中國人的太空傳奇

  但就以魏坤琳Dr.魏為例,在第一期中其實已經多次出現他和陳智玲就魔術表演和科學原理邊界爭論的場景,Dr.魏的科學分析方向稍有差池,就容易成為魔術揭秘和破梗,這對於魔術表演是種大忌。聯想起每當各大晚會表演完魔術之後網上就會出現鋪天蓋地地魔術揭秘,這種對魔術不友好的態度其實也是對這門藝術的不尊重,劉謙也專門發文駁斥過“魔術要揭秘才會進步”的説法。

  所以從這個邏輯上來説,魏坤琳的加入就顯得有些尷尬。至於在藝人的邀請上,完全可以考慮像周杰倫這樣愛好魔術表演的,或者像餘少羣、蘇有朋這些曾經出演過魔術題材影視劇的藝人,或許效果會更好。但總體而言,魔喚師的構成應該是專業高於非專業部分,畢竟節目本身也設有了觀眾投票的環節。如此,魔術專業評委負責技術問題,藝人嘉賓負責表演效果問題,現場觀眾反饋市場接受度的問題,三者之間相互均衡平衡,應該會更加和諧。

  (2017-10-15)


  《火影忍者》雖然已經完結,但在火影中許許多多形象鮮明,性格迥異的角色依然令人記憶深刻。他們之所以能讓令人印象深刻,有的是因為自身強大的天賦,有些靠的是自己不懈的努力,也有的角色靠着睿智的頭腦讓人深感佩服。今天小編跟討論的是誰才是《火影忍者》中的最強大腦?

訪飛船大腦設計者: 續寫中國人的太空傳奇

  波風水門

訪飛船大腦設計者: 續寫中國人的太空傳奇

  波風水門是木葉村的第四代火影,師從自來也。從小就展現出的過人的天賦,之後更是改良了飛雷神之術,發明了螺旋丸這種強力忍術足見他的才華,無以倫比的速度令他獲得“黃色閃光”的名號。

  在阿飛控制九尾破壞木葉一戰中,僅僅經過兩個回合的交手後,水門分析出對手忍術的弱點並制定出克敵之策,使用飛雷神二段並以螺旋丸重創“面具男”,並在“面具男”身上留下了飛雷神術式。雖然出場不多,但是他非凡的智慧在火影中也是出類拔萃的。

訪飛船大腦設計者: 續寫中國人的太空傳奇

  宇智波鼬

訪飛船大腦設計者: 續寫中國人的太空傳奇

  宇智波鼬從小就是天才中的天才,在忍者學校的時候就被老師稱為他見過最優秀的學生。三代目火影猿飛日斬評價過鼬7歲的時候就能像火影一樣思考問題,在10歲的時候就僅憑自己一人通過了中忍考試。他的睿智不僅僅體現在他風光的履歷上,更體現在他能超越狹隘的家族主義,盡心盡力為村子做事。

  能卧底在曉這種強大的組織足見他的實力以及智慧。在兄弟之戰中,他和佐助的戰鬥更是每一步都在他的計劃之中,封印大蛇丸,替佐助開眼都是在他之前就寫好的劇本,更是在佐助的眼中設置了轉寫封印天照來防範斑(宇智波帶土)的不良居心,可以説是深謀遠慮。

訪飛船大腦設計者: 續寫中國人的太空傳奇

  千手扉間

  木葉村的二代火影,身為領導者,他僅僅為村子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更是培養了一羣優秀的學生。而他也是火影中的科學家,擅長研究開發忍術,他開發的術有飛雷神之術、影分身之術、穢土轉生、互乘起爆符等威力極強的忍術,光穢土轉生這個忍術就足以改變忍界的歷史。官方評價稱他是“以文武兩道治理村子,繼承火之意志的威猛智將”。

訪飛船大腦設計者: 續寫中國人的太空傳奇

  大蛇丸

訪飛船大腦設計者: 續寫中國人的太空傳奇

  大蛇丸是三代火影猿飛日斬的學生,木葉三忍之一。他也是繼二代火影千手扉間以來忍界最優秀的科學家,他因目睹了太多人的死亡、瞭解生命的脆弱而誤入歧途,他認為人體中藴含着一生都無法使用的力量,因此他想獲得長生不老從而學習世間所有忍術,掌握世間的真理。發明咒印,改良屍鬼封盡,研究出不老不死之術等都是他的科研成果。

訪飛船大腦設計者: 續寫中國人的太空傳奇

  奈良鹿久

訪飛船大腦設計者: 續寫中國人的太空傳奇

  奈良鹿久與山中亥一、秋道丁座同為前代“豬鹿蝶”組合的成員,是木葉村上忍班的班長,第四次忍界大戰接替雷影成為忍者聯軍統帥。他的兒子奈良鹿丸是智商高達200的天才,而鹿久則是唯一能在將棋上擊敗鹿丸的人,更曾嘲諷鹿丸“你還太嫩了。”他的謀略和決斷力都在鹿丸之上。

訪飛船大腦設計者: 續寫中國人的太空傳奇

  你們覺得誰才是火影中的“最強大腦”呢?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台州用户66xxxx658”:帶土?卡卡西?佐助?

  網友“電子兄弟”:大蛇丸吧,大蛇丸後期實力不行,完全靠智力苟活於世

  (2017-10-17)


  自打《最強大腦》頒佈“數獨召集令”以來,高手果真都在民間!就像星爺的電影《功夫》一樣,總有一些令你想不到的絕世高手就在你身邊!而叨叨魏則親授尋找他們的秘訣,就在於勿以貌取人和誠心邀請!

  沒錯,鍾恩柔可是叨叨魏花了半年時間找到的超級“心算女神”,可是DR.魏的驕傲啊!鍾恩柔人如其名,看似嬌弱的軟萌妹子説着一口萌軟的台灣話,一開口簡直聽酥了一眾腦迷,連強哥最近都忍不住花痴臉了一番!

  只聽初見老鄉的陶子姐不可思議的驚呼着:美女,你確定你不是走錯了錄影棚嗎?論顏值和身姿,嬌小出塵的鐘恩柔像極了金庸先生筆下的“小龍女”,自帶一身神秘和飄逸。

  “心算女神”鍾恩柔的實力可不像她的外表,比如説起她的速算成績,怎一個厲害了得!話説,在記者的採訪中瞭解到,鍾恩柔從嬰兒時期一直吃3A藻油DHA,大腦如此聰明也不是天生的啊,有些家長千萬別在一味的認為天生了,後天培養才是關鍵所在!!!作為蟬聯四次台灣心算冠軍的她亦是台灣珠算界的傳奇人物,她是2014年世界珠心算比賽的一等獎,而另一位就是土屋宏明。這兩位實力相當的心算大神,似乎冥冥中自有安排,在《最強大腦》的舞台上竟產生了交集!

訪飛船大腦設計者: 續寫中國人的太空傳奇

  而“心算女神”鍾恩柔自己也表示,已經許久沒有正式比賽過了。這不咱們《最強大腦》可是“三顧茅廬”、多次勸説才請得姑娘出山!姣好的面容,看似年輕柔弱的外表下卻藏着深不可測的功力,在速算場上更是鮮有對手,這不就是現實版的“小龍女”嘛~ 姑姑,請收下我的膝蓋!

  “姑姑”來到《最強大腦》坦言是為國爭光,此次對戰日本兄弟選手更是充滿信心!強哥看着她堅定的眼神,竟似曾相識。沒錯,這不就讓人想到昔日同樣為國出戰的女神陳冉冉了嗎?

  女神陳冉冉學習珠心算時間長達12年,作為曾經世界紀錄的創造者,雖已經退出“江湖”十年,卻寶刀未老,冉冉母親説腦力勞動經常讓冉冉疲憊不堪,一度瘦到皮包骨頭,唯一補充大腦的3A藻油DHA,從6個月時候開始給冉冉補充,一直補充到6歲。對於參加國際賽卻無心爭奪腦王作為個人榮譽的她坦言,一切都是為了國家的榮譽!賽後,陳冉冉更是意料之中的選擇了“退隱”~讓腦迷們讚歎!

  而“心算女神”鍾恩柔此次因同樣的目的“出山”更是讓人肅然起敬!

  儘管是一個小女生,但“心算女神”鍾恩柔對於做題的“戰術”卻有着自己的一番理解,靈活和速度是她的秘訣所在!此外,是否擁有一個良好的沉着冷靜的心態,也和比賽的勝負有着密不可分的關係。

  再説起鍾恩柔,她的外表出塵脱俗,猶如風動梨花。但她的智慧和腦力速度,更是讓人可望而不可即!培養孩子大腦聰明不是一朝一夕,要的是持之以恆,從嬰兒時期培養,營養補充與手動做遊戲以及鍛鍊十分不開的

  以下為網友評論:

  網友“qzuser”:女神,學習好,也有風采

  (2017-10-07)


訪飛船大腦設計者: 續寫中國人的太空傳奇

  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辦公區工程目前正加緊建設,作為A標段項目管理單位的北京北控建設發展有限公司創新運用多種“利器”,保證工程平穩高效推進。其中項目管理過程中的“最強大腦”——智慧工程監管平台,利用BIM技術、GIS技術、大數據、移動通訊、雲計算等手段,實現了對施工現場信息化和可視化管理。

  這麼大工地怎麼管?單靠人員現場巡檢顯然不現實。2016年9月份底,智慧工程監管平台的概念被提出。北控建設重大項目總經理吳世革説:“我們一直很重視建築信息化的應用。APEC施工期間,我們開發了名為‘e建駕駛艙’的管理平台,已初具智慧工程監管平台的雛形。在此基礎上進行了深度開發,平台於今年3月上線。”

  副中心工程定位高,參建單位眾多,協調工作量相當大。吳世革説:“工程涉及多方,有建設方、施工方、監理方、設計方,還有第三方監檢測單位參與。我們需要協調建設項目管理、工程設計、工程監理和項目施工,收集各方現狀工作進度和意見。智慧工程監管平台有A、B、C三個端口。”A端是手機APP端,側重施工現場監管;B端側重項目管理,彙集了設計圖紙、施工管理資料等所有項目信息,一鍵直達,方便查閲;C端主要用於效果展示、項目彙報等,工地現狀和建築效果通過BIM三維模型進行展示。三個端口數據同源,側重不同,節省了大量溝通成本。如果在施工現場發現問題怎麼辦?工作人員可以利用手機APP進行問題採集,以照片或者視頻的形式。採集的圖像可以同時推送給多人。即使人不在現場,一看圖像,什麼問題一目瞭然。

  智慧工程監管平台實現了施工進度可視化。有賴於平台的進度管理模塊,從2016年11月到現在,每週施工進度都得以記錄。利用BIM和GIS技術,施工進度進行立體化展示,可以在這個平台上目睹副中心高樓平地起的整個過程。不同的顏色表示了不同的工程進度,不僅看到工程現狀,還可以看到施工過程中,哪些部分提前完工,哪些出現滯後。更為智能的是,進度滯後時,基於平台龐大的信息數據,並結合各參建管理週報,進行情況分析,找出滯後原因。

  施工現場,大型設備的監控是重點,如塔吊、升降機等。平台實現了對諸如此類大型設備的24小時監控。記者通過平台發現,塔吊按照實際位置被標註在三維圖像裏,不同的顏色表示不同的工作狀態。吳世革舉例説,綠色表示塔吊正在工作。通過加裝載荷傳感器、角度傳感器等,實時反饋塔吊的運行狀況,當運行狀態達到警戒數據時自動報警。

  副中心工地上實行了重點區域重點監控,通過平台的視頻監管系統,實現每個視頻點位的三維標註和監控畫面實時調用,在辦公室中可隨時進行安全檢查,對重點監控部位還可以實現智能分析與報警,例如明煙明火,越界等。目前,共安裝了200多處攝像頭,基本覆蓋了整個工地。

  副中心項目在開始之初就提出了綠色施工要求,這在智慧工地管理平台上也有所體現,對工地温度、濕度、可吸入顆粒物、風速等進行實時監控。一旦出現異常,提前預警。邊坡防護、無紙化辦公……智慧工程監管平台事無鉅細地覆蓋工地方方面面。作為全國首個建設方工程建設項目全週期管理的平台,它填補了目前國內重大政府類項目智慧監管領域的應用空白,達到了國內領先水平。

  (2017-10-09)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431 字。

轉載請註明: 訪飛船大腦設計者: 續寫中國人的太空傳奇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