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花開兩地 各生燦爛——湘滇白族延續700餘年的情誼

  新華社長沙9月10日電題:花開兩地 各生燦爛——湘滇白族延續700餘年的情誼

  新華社記者阮周圍、張格

  公元1258年,一支因戰亂告別蒼山洱海的雲南大理“寸白軍”,來到湖南省桑植縣並定居。往後,大理白族在千里之外的桑植開枝散葉。

  因語言、服飾、民俗、建築風格等皆與桑植當地土家族、苗族相差較大,這支族羣一直被當地人稱為“民家人”。

  20世紀80年代,湖南省民委牽頭組成聯合調查組,歷時兩年對桑植“民家人”的族屬問題走訪調研,發現“民家人”和雲南大理的白族同根同源。1984年,湖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正式確認桑植“民家人”為白族,並批准成立7個白族鄉。

  如今,桑植共有白族同胞12萬餘人,原有的7個白族鄉合併成5個接壤的白族鄉,桑植成為全國第二大白族聚居區。

  大理白族勤勞、努力的民族品質,在桑植白族民眾身上世代傳承。

  走進桑植縣馬合口白族鄉的梭子丘白族風情老街,濃郁的白族文化氣息撲面而來,遊客口中的“小大理”如今是當地民眾的“致富街”。在旦旦白族刺繡基地裏,幾位白族婦女正專心地研究刺繡。

  刺繡基地負責人覃曼麗是土家族人,也是“白族媳婦”。她將白族刺繡和湘繡技藝相結合,併成立公司,帶動當地婦女就業。

  “在家附近從事刺繡,既能照顧家庭和農業生產,又能發展民族文化,還多了一份收入。”公司員工、梭子丘村村民史彩月説。

  目前旦旦白族刺繡基地共有員工21名,其中15名是脱貧户。她們織成的白族服裝、扇子、車掛、刺繡工藝美術品等,銷往五湖四海。

  在芙蓉橋白族鄉合羣村的“白族山莊”——一個依託白族特色建成的集住宿、餐飲、演出於一體的農旅山莊,村民正熱情地為遊客表演白族特色仗鼓舞。

  合羣村曾是一個典型貧困村,通過因地制宜發展黃桃、稻米等產業,全村人均純收入從2013年的不足1000元增長到2020年的1.5萬餘元。2021年村黨支部委員會還被評為“全國脱貧攻堅先進集體”。

  “我們身上的民族服裝和頭飾,來自雲南一個名叫周城的白族村。”芙蓉橋白族鄉文化站站長孫曉村介紹,合羣村2012年與大理市喜洲鎮周城村締結為姊妹村,從此兩村之間有了密切往來。“近年來,利用白族民俗文化資源優勢,合羣村與大理周城村並肩前進,兩地白族人都過上了好日子。”孫曉村説。

  合羣村黨支部副書記谷俐記得去大理的感覺:“就像在外遊蕩的孩子回到故鄉,熟悉又親切。”

  走在桑植數個白族鄉,時常可見來自大理的愛:捐資修建的小學、圖書館、衞生院……而當大理受旱災、地震侵襲時,桑植也心繫“孃家人”,積極捐款。

  在和“孃家人”保持友好往來的同時,桑植白族也主動與當地土家族、苗族進行文化交流。“白族落腳桑植的第一天起,就開啓了此地民族融合的序曲。”桑植縣白族學會秘書長谷利民説,桑植白族的文娛活動和傳統建築風格等,都有借鑑融合當地土家族、苗族的成分。

  谷利民常感嘆,當年人地生疏的“寸白軍”紮根桑植實屬不易,要感謝桑植的包容,“就像交匯於桑植的澧水和酉水,只有民族間相互學習、包容,才能實現各民族共同繁榮”。(完)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52 字。

轉載請註明: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花開兩地 各生燦爛——湘滇白族延續700餘年的情誼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