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孩子缺乏安全感,我該怎麼辦?
好友蘇打來電話,狀態很差。沒寒暄幾句,就急切地拋出了問題:
“我兒子特別缺乏安全感,你説我該怎麼辦?我要怎麼才能幫到他?”
蘇的聲音都在顫抖了,一直以來她都覺得自己的孩子特別沒有安全感。膽小、怯懦,一離開自己孩子就大哭大喊。我彷彿看見這個沒安全感的孩子此刻正瑟縮在媽媽的懷裏低聲抽泣,而這個無助的媽媽顯然已經被嚇壞了。
她的兒子我是見過幾次的,一點也不像是尋常六七歲男孩的那種鬧騰,外表文弱安靜,性格是內向又固執。
上一次見面是在親子聚會中,他想要的小挖掘機被另一個小孩先拿到了,而他一句話也不説,就那樣直直地盯着自己媽媽的臉,緊緊拽着媽媽的手。
他媽媽頓時就明白了孩子是想讓她替自己要回挖掘機。
蘇開口跟拿挖掘機的小男孩説了,可他卻拿着挖掘機調皮地跑開了。
這下可好,蘇的兒子生氣地甩開媽媽的手就跑了,似乎是在責怪媽媽沒本事。蘇穿着高跟鞋一路追過去,又抱着哄了好一陣才一起回到座位。
她給我打電話,是因為當地的幼兒園馬上就要開園,但兒子又哭又鬧,就是不想再去幼兒園了,一遍遍説“要跟着媽媽上班”。
蘇也被氣哭了,反覆跟我念叨,
“我全心全意照顧他,這還不夠好嗎?不是説缺少了陪伴孩子才會沒有安全感嗎?為什麼我幾乎忘我地陪着他,可他還是沒有安全感?到底要我做什麼,他才會更好一些?做個女人太難了,當媽太難了……”
2.
孩子的安全感下降了,父母就安全了
這並不是蘇一個人的感受,有太多的家長都帶着這樣的疑問,也發着這樣的感慨。
男人女人確實都不容易,但當媽更是挑戰。
我也理解,蘇現在的這些感受,並不是沒有來由。
蘇是80後,出生的那天,父母給她取了一個小名,叫“領兄”。寓意很簡單,父母就是想讓她“領來一個兄弟”。
蘇跟我們幾個親近的朋友説,
“我知道,我都不配擁有一個獨立的稱呼,甚至都不配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擁有父母的期待。”
其實這也是我們許多父母正在做着的事,把自己的無力、無奈都捆綁在一個更弱小的個體身上,還寄予濃厚的期望。
蘇從記事起,就記得爸媽總是吵架,而幾乎每一次吵架,都最終會吵到“兒子”的話題上。她那時總是默默在院子裏對着月亮許願,求月亮婆婆趕快賜給自己一個真的“兄弟”。
她還以為,如果“領來了兄弟”,父母就不會吵架了,她也就可以叫自己想叫的名字“朵朵”了。
然而,兄弟後來的確是來了,父母卻仍然總是吵架,也沒有誰記得她曾經想被稱呼為“朵朵”。
於是她一直以來都很怕別人會不喜歡她,一直刻苦學習,不敢像弟弟一樣對父母撒嬌,結婚時就找了外人看來大不如她的丈夫,工作時又怕自己是新手會幹不出成績,就找了一家小的公司“蝸居”了起來。
她就怕差了哪一點,會被世界拋棄。
可事實上,捨棄自己的感受,也並沒有換來別人的尊重和愛惜。
於是問題的癥結是,她就像一些極度缺乏安全感的人一樣:怕被世界拋棄、怕別人不喜歡自己、怕適應不了新變化……
可讓她最害怕的是,因為沒有養育好兒子,失去了最後一絲“價值”。現在看起來兒子其他的都還好,就是沒有安全感。
因為沒有安全感,所以極其需要媽媽時時在場。
而她六歲的兒子極其“懂事”,認同了媽媽的這個邏輯:是的,我的確是非常缺乏安全感,我離不開媽媽。
小小的他知道,只有自己的安全感下降了,時時需要媽媽的陪護,媽媽才會多點安全感。
3.
當不安全感烙進人格
還有很多的孩子,他們從父母的身上學會了不安全感,又為了父母,維持着那份不安全感。
就習以為常的夫妻吵架來説,那個被迫處於其中的孩子只能承受着這個不穩定的漩渦,並學着在漩渦中艱難地尋求生存。
有很多的孩子都在父母的爭吵中恐懼地哭泣,而這樣通常都只會讓父母變得更暴躁,甚至把孩子裹挾進這個矛盾中來。
孩子們會怎麼做呢?
他們總是趕快收起哭聲,鬆開抱着媽媽大腿的手,乖巧地擦去眼淚,默默反思今天是哪裏做得還不夠好。
這些被父母嫌棄、遠離的恐懼,烙在身體上,印在成長中,最終變成了人格的一部分。
然後,當孩子們長大,帶着這些感受進入婚姻、進入職場,他們常常會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不敢提出正常的要求。哪怕現狀已經糟糕透頂,他們都要以維持關係存在為主要任務。
還有一些父母,他們太過完美,或者説太過需要在孩子面前保持完美,他們不允許孩子釋放出任何對自己完美形象的攻擊,於是當孩子的向外攻擊始終被壓抑着時,他們也就向內攻擊,安全感也會下降。
遇到了質疑會首先檢視自己,想到了不同的答案會首先考慮對方是不是願意接納,而不是勇敢地認可自己。
在這樣的掙扎中,他們始終無法安心,對自己的價值、對他人的信任,都在一起降低。
4.
面對不安全感,怎麼做
許多的父母都想知道,除了高質量的陪伴,除了儘量不把孩子完全交給隔代撫養,除了儘量不在孩子面前去爭吵,我們還能做什麼,才會讓孩子更有安全感。當然,前提是也讓我們自己提高安全感。我想,可以這樣做:
·先學會讓自己在“此刻”安心
我們常常不是在“當下”沒有安全感,而是關於“過去”和“未來”的想法讓我們失去了安全感。
比如我們總會讓“過去”的經歷影響我們對當下的感受,也總是會因為對未來不確定的恐懼而忽視當下的感受。
可能過去不被父母關注讓我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值得他人的喜歡,擔心未來不會更好又讓我們不敢放棄現在已經危如累卵的局面。
但如果我們能回到自己此刻的感受中並學會勇敢地表達:不喜歡丈夫冷言冷語、不喜歡上司隨意安排工作、不喜歡同事風言風語,以及喜歡孩子專注沉靜的狀態等等,也許局面就會有變化。
·與孩子交流自己的處境和感受
在我們的假想中,孩子都是脆弱無力的,他們擔不住我們的狀態和想法。我們可能一不留神向他們展現了不好的情緒,卻從來不想跟他們解釋我們為什麼出現了這樣的狀態。
他們充滿質疑,卻不敢詢問;我們充滿無力,卻不敢表現。
也許我們可以嘗試着與孩子一起去探討家裏發生了什麼、爸爸媽媽正在經歷什麼、爸爸媽媽需要什麼、爸爸媽媽對未來是怎麼想的,以及爸爸媽媽對孩子的認可和期待等等。
如果是面對更小一些的孩子,我們可能要在培養安全感的過程中,多注意不要總是在陪伴中提出一些苛刻的要求或想法,不要總是以我們的思考結果去代替孩子的思考過程。
·與孩子一起體驗、表達、理解
生活中常會見到一些孩子他們不會有自己的想法,也不敢自己去面對衝突。
而在安全感的建立中,能表達出自己想要什麼、自己怎麼想的、自己感受到了什麼,是非常重要的環節。
現實中很多的妻子,不敢説自己渴望丈夫温柔以待,不敢説自己其實早就不喜歡現在的工作,更不敢説孩子已經成長得很棒了可以不必與自己捆綁那麼緊密。
所以,我們需要與孩子一起珍惜生活中的體驗機會,聽到孩子對某件事的感受和想法,允許他們表達自己的態度,與他們一起理解事情為什麼會發生。
安全感,可以簡單理解為是一種讓自己安心的能力。未來千山萬水,生活也會給我們多種體驗,如何在每一種經歷中讓自己都能尋到一份“安心”,的確是很重要的事。
對孩子來説,最好的安全感也許就是:爸爸媽媽一直在這裏,離你不遠也不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