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總想着讓孩子按照自己設計好的計劃去實施,怎麼學習?學什麼?未來做什麼?但是卻忘記了,孩子是一個人,他和你是不一樣的。父母只有讀懂了孩子的自身特質,才能啓動孩子的學習力。
淼淼是一個初一的學生,媽媽覺得她現在越來越不聽話,越來越難管教了。
常常在親戚朋友面前説:“我家淼淼現在進入了青春期,越來越叛逆,想法太多,不服管教,真是頭疼。”
可淼淼不這麼認為,她覺得,自己並不是叛逆,而是正常的表達自己的需求,是媽媽太固執己見,不願意聽她説話。
自從淼淼上了幼兒園大班,媽媽就給她報了鋼琴課,但是淼淼不喜歡彈鋼琴,她喜歡畫畫。
在家沒有陪她玩的時候,她總是一個人安安靜靜的畫畫。
可是媽媽覺得,女孩子彈鋼琴很高雅,又可以陶冶情操,未來還可以考音樂學院。
所以,女兒就應該學鋼琴。
隨着淼淼逐漸長大,自主意識越來越強烈,她覺得應該向媽媽表達自己的想法。
淼淼:“媽媽,我想學畫畫,我不喜彈鋼琴。”
媽媽説:“不行,都學了這麼多年了,怎麼能放棄,你一定要堅持學下去。”
淼淼有些生氣地説:“當初你報名時,也沒有問過我喜不喜歡,就報名了,然後每天強迫我去學。學校組織的社團也是,你從來不問我想不想,喜不喜歡,就幫我做決定。”
媽媽説:“你一個小孩子懂什麼?我讓你去學,肯定是為你好。如果鋼琴沒有用,我也不會讓你去學了。”
淼淼説:“好處我是沒有感覺出來。反正,我不想學了。”
媽媽説:“你這孩子,才多大點,就不聽話了。你不想學也得學。”
“哼·····”淼淼憤怒地跑開了。
是不是覺得這個場景似曾相識?
有的家長會問:“難道我們會孩子考慮在先,替他安排,讓他少走彎路不對嗎?”
其實,這個不能用對或不對來衡量,父母為孩子想,肯定沒錯。
只是,我們在為孩子考慮的同時,忘記了,孩子跟我自己是不一樣的。
我們的想法再好,那都不是孩子自己的想法,強塞給他,他自然會很難受,會反抗。
有人強迫你去做一件不喜歡,不想做的事情,你會是一種什麼樣的感受?
用心去發現孩子的個性,配合孩子的性情,去協助孩子更好的成長。
我今天分享一個知名藝人傅娟的案例,我相信她的經驗,會給大家帶來啓發。
傅娟有三個女兒,她曾經也是跟很多媽媽一樣,會把自己的期待、想法加諸在女兒們的身上。
她在一些節目中也提到過,起初她會帶着有美術和體育天賦的老大妮妮,跑遍音樂教室。
但是妮妮學鋼琴時,練不到幾分鐘就放下琴譜,完全不按照媽媽的計劃行事,母女關係也因此不再甜蜜。
而本來跟在旁邊欣賞音樂的娜娜,琴藝卻在三個月內,就超過姐姐。
傅娟逐漸發現,三個女兒有三種個性,她開始接納,並且支持孩子們去發展他們的所長。
每個學期開始前,傅娟都會和每個女兒單獨開會,討論想學什麼、不想學什麼,想上哪些課、不想上哪些課,然後列出理想可行的課程表。
同時,傅娟也不忘記關心孩子們的心情,因為她認為,只有讓孩子做擅長、想做的事,才能引發孩子的學習動機,孩子也才會樂在其中。
有一次,娜娜每天花八個小時苦練大提琴,遇到了無法突破的技巧,心裏感覺很痛苦和煩躁,一邊練一邊哭。
身為姐姐的妮妮看不下去了,就責怪媽媽傅娟為什麼要對妹妹這麼殘忍,讓她犧牲童年玩樂的時間。
傅娟其實也心疼娜娜,也惶恐和懷疑過,並且也反覆向娜娜確認過:“即使練得那麼痛苦,你還是要繼續做這件事嗎?”
娜娜也總是肯定的回答:“是的。”
於是,傅娟也相信,音樂真的是她要的選擇。
這就是為什麼要讓孩子做他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感興趣的事,因為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難,孩子都不會放棄,並且會堅持下去。
在教育的過程中,父母其實不需要跟孩子鬥智鬥勇,而只需要用心去發現孩子的個性,不斷提供建議和機會,從陪伴和理解中跟着孩子一起成長,成為孩子最棒的啦啦隊父母。
【來源:初春去看日出】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