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不少人用類似的語句這樣描述獨立書店:“當夜幕降臨的時候,書店便是這座城市的微光。”事實亦是如此。《2021年成都市全民閲讀指數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成都擁有超過3600家實體書店。成都市第十四次黨代會報告顯示,五年來,成都實體書店數量位居全國城市第1位,併入選首批國家文化和旅遊消費示範城市。
一個健康的“城市書店生態系統”,應當既有氣派的連鎖大書城,也有樸實的獨立小書店。那些自然生長出來的、與周遭環境和諧共存的獨立書店,在城市的各個角落生根發芽,尋找着適合自己的生存之道,也堅持着屬於自己的小小夢想。
成渝獨立書店對話
在數字閲讀的衝擊之下,愛書之人們投入滿腔熱情的獨立書店,到底是如何生存的?6月25日-26日,成都獨立書店市集吸引了成都和重慶眾多獨立書店主理人蔘加,讀本屋(成都)、一葦書坊(成都)、存在書店(重慶)、刀鋒書酒館(重慶)四家獨立書店與現場的讀者們聊起了成都、重慶兩地獨立書店的生存狀況與經營策略。
獨立書店的“獨立準則”
開書店一定要認清現狀
什麼是獨立書店?按讀本屋老闆廖宇的理解,有三點必須要獨立。第一,獨立於各種扶持政策;第二,獨立於商業。比如説你朋友寫的書,要不要放進來?出版社花錢讓你在最好的位置上賣他的書,你願不願意?出版社給你錢,讓你開一些書的暢銷榜排名,你願不願意?第三,獨立於讀者,讀者喜歡的書、經常買的書,要不要迎合?
不過廖宇承認,如今獨立書店的生存困境使得他們沒有辦法真正做到這三點“獨立準則”,“現在如果你要按照這個方向去發展的話,那你的書店可能就經營不下去了。”
(圖據@讀本屋)
廖宇的讀本屋已經在成都開了多家分店,經營較好,屬於那類“好好存活着”的書店,廖宇也被其他獨立書店經營者笑稱為“不愁賣書”的廖老闆。7年前,他還是一家咖啡店的老闆,因為愛讀書,便把家裏的藏書帶到咖啡店供客人免費翻閲。在這個過程中,他總會遇到想買書的人,“有時我看出他們是真的喜歡這書,也就不忍心拒絕。”眼看着咖啡店裏的兩千多本藏書幾乎賣了一半出去,他索性關了咖啡店,開了這家獨立書店。
“選品”是廖宇自認的強項,有他自己的“書籍數據庫”:“想要找哪個專題或者哪個作者的書,頭腦中都能第一時間搜尋出對應的書名、作者和出版社。”對於線下書店經營較為艱難的情況,廖宇認為,會選書已經不再是一位獨立書店老闆的優勢,“如果開獨立書店,一定要認清現狀。很多獨立書店以為自己會選書就OK了,但隨着智能手機的普及,每個人都會選書,這不再是獨立書店的優勢。
有一套獨特的經營策略只是一方面。廖宇認為,讀本屋能生存下去,除了“選書”上的品味外,還有極低的價格——很多書都能以3折、4折的價格賣出。“你可能想説,我們書店賣這麼便宜,到底能不能盈利?我現在回答你,你可能看到我賣3、4折,但我的成本可能更低。”
廖宇有他自己的“商業秘密”,他選擇到全國各大出版社的倉庫,去找那些版權即將到期或者從電商平台上撤下的好書,然後以極低的價格拿下。同時,他也積極在二手市場搜尋絕版書,“二手書市場去得多了,哪一位書商常有什麼樣的書籍,什麼價位,老闆允許的議價空間大小,慢慢我都做到了心中有數。”
對於獨立書店的商業模式,廖宇總結稱,圖書行業有兩種模式。第一種模式是傳統書店的賬期模式,比如新華書店、西西弗等等。他們所有的書都是不需要掏錢的,就是説書拿來先賣了,之後再給出版社錢。這樣,就必須不停地開新店,通過新店來補貼老店的收入。“我們這種獨立書店都是現款模式,這種模式的優勢就很明顯,你能拿到很低的折扣。但劣勢也很明顯,如果你選擇不太好、賣不出去的書,就成了堆積的產品。”
電子書與紙質書互不妨礙
尊重每個人的閲讀習慣
開在成都玉林路的一葦書坊,書店中央放置着中島式吧枱,櫃枱上陳列着書、威士忌與精釀啤酒。當夜幕降臨,書店打烊,一葦書坊搖身一變成為深夜小酒館。
重慶的刀鋒書酒館既是書店,也是酒吧、咖啡館,甚至可以是深夜食堂,更是分享會、藝術沙龍的會場。作為一家書店,這裏有着一萬餘冊的藏書,數百冊絕版書籍,它同時也因為精釀啤酒、雞尾酒等各類酒品,以及和經典日劇《深夜食堂》高度相似的地獄拉麪、章魚紅腸等吸引着人們慕名而來。
似乎民謠、古典音樂、咖啡等等,已經成為獨立書店的標配。刀鋒書酒館的投資人燊燊認為,這樣的模式不可直接複製,開獨立書店需要在裝修上投入謹慎,“現在書店同質化很嚴重,大家如果真的想開一家書店的話,在裝飾方面可以稍微節約一些。因為如果背了過於重的資產包袱,會非常脆弱,經不起風險。”
(圖據@重慶刀鋒書酒館)
對實體書店最大的衝擊,便是手機和網絡購書平台超低的折扣,手捧紙質書的讀者似乎寥寥無幾。“紙質書的閲讀體驗要勝於所有電子產品。”一葦書坊的阿俊認為,紙質書有着電子書替代不了的魅力,經典的書籍一定要看紙質的。事實上,以Kindle為代表的電子閲讀器,多年來一直致力於讓“閲讀體驗感接近紙質”,“類紙感”也是讀者們選擇它們的關鍵原因之一。不斷追逐“更像紙質書”,其實從側面證明了,也許真正的紙質書閲讀體驗才是許多愛書之人所想要的。作為串場主持人的譯者、自由撰稿人何雨珈認為,“也許你哪天買到的這本紙質書,之後就會成為絕版書。”
獨立書店市集的二手書交換池也映證了這一點,讀者們帶上自己的二手書放入交換點,便可以與其他人交換二手書。每一本二手書都有着不足為外人道也的魅力,那些被讀過的書都代表着書籍主人的品味,他們在上面標註的每一個符號、每一條閲讀筆記,都隱藏着一段或幾段引起下一位收藏者無限遐想的人生故事。完成書籍的交換,似乎也是完成了兩段不同人生的連接。
“我在我放進去的書裏,留了一封長信。”一位參與二手書交換的讀者説。另一位讀者認為,看起來這是一個二手書交換站,又何嘗不是一個緣分池?一本書的互換,留個便籤就是另一段故事的開始。所以我們才愛線下活動,能見面,能面對面溝通,能感受文字以外的語氣、起伏。
獨立書店市集的二手書交換
“我覺得兩者是不妨礙的。”刀鋒書酒館的燊燊談到,“比如説你們出去玩的時候,不一定要帶很多書,可以只帶一個手機。但是,我想有很多家庭買紙質書,也是因為要給孩子培養好的閲讀習慣。你家裏有書,家長隨時拿着本書來讀,孩子也會有樣學樣。所以紙質書和電子書之間不應該是相互妨礙的,應該是相輔相成的。你可以先在電子書來看,然後再買紙質書放在家裏,都可以。”
存在書店的老闆卡卡對此也深表認同:“我們尊重個人的閲讀習慣。如果你覺得電子版的閲讀能帶來便利,我覺得完全沒有問題。如果説你想要紙質書的手感,當然這是電子書不能代替的。”除此之外,卡卡強調了紙質書的升值空間,“它就是一個理財產品,有時候我看什麼書快要絕版了,就會在羣裏跟大家説讓大家快去買它。”
在對話活動上,成渝兩地的獨立書店主理人都談到城市文化對獨立書店生存發展的意義。廖宇回憶,在去年的書店市集上,僅一天時間,他便有了7000元的銷售額。今年,他為市集專門進了一大批明信片,以便在讀者買書時贈送,在市集的第一天,他的營業達到了8500元。
受邀來到成都的刀鋒書酒館和存在書店,顯然沒有預料到現場讀者如此熱情。“我覺得成都的讀書環境,是非常積極健康的。”存在書店老闆卡卡感嘆,“這個也跟城市氛圍和地理環境有關。成都地勢比較平緩,去哪兒也方便。但是重慶不一樣,重慶很多坡和坎,兩家店會隔很遠很遠。雖然也有一些喜歡讀書的人,但這些羣體是被切割開的,不容易舉辦活動。”
卡卡坦言,在重慶舉辦類似的活動來吸引更多的年輕人看書會十分困難,“雖然重慶的文化氛圍也不錯,但是大家上班都會特別累,這時候就會問自己‘為什麼要去看書’?大家只會刷短視頻,或者看那種比較輕鬆的網文……”
“成都的氛圍是很好的,相應的政策也很好。”廖宇感受頗深,這也是他之所以這麼精心準備獨立書店市集活動的原因,“這就是成都文化。包括今天現場來這麼多人過來看書、買書,也是十分符合成都的文化的。”
紅星新聞記者 邱峻峯 實習生 毛渝川
編輯 李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