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户端訊(葉子悦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林潔)近日,在廣東湛江港碼頭矗立了35年的華南海洋工程暴露試驗站搬遷,以適應城市發展需求和保證試驗數據的科學性。這是國內僅存的、專門針對華南地區複雜海港條件設立的海工混凝土試驗站。
該試驗站由中交四航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簡稱“四航研究院”)負責創建和運營維護管理。搬遷至湛江港散雜貨碼頭後,科研團隊將繼續在海洋暴露試驗研究領域拓展,提高海工混凝土結構耐久性壽命。
在20世紀80年代,如何提升工程材料耐久性,解決腐蝕性引起的工程質量問題,成為當時亟待解決的難題。交通部逐步在我國典型海域建立了4個海洋環境工程材料暴露試驗站,其中就有由四航局科學研究所(四航研究院前身)負責維護運營的湛江暴露試驗站。
如今,已年近80歲仍精神矍鑠的試驗站創始人潘德強,回憶起創始之初的情景時深有感觸:“當時沒人願意接手,工作和家庭無法兼顧、條件艱苦、危險性大……那時課題經費緊缺,大夥兒僅憑着一份責任心去幹。”就這樣,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一支科研小分隊乘着火車經歷20多個小時的長途顛簸,從廣州來到南海之濱湛江。這一來,便是30餘年。
試驗站空間有限,難以佈置機械裝備,所有試件的取放都要肩扛手提。為了獲得真實的試驗數據,團隊有時要趁着退潮趕赴現場取樣。凌晨三四點鐘,在伸手不見五指的路上,科技人員深一腳、淺一腳地摸索前進,稍不留神兒便會踩入海水、踩到鋒利的海蠣子。
2002年,依託試驗站的持續運營建設,四航研究院建築材料實驗室在技術創新和實打實的工程建設中,發展成為集團建築材料重點實驗室。
早在2009年,四航研究院就承接了港珠澳大橋初步設計階段的耐久性課題。經過無數個日夜的攻關,終於優選出滿足大橋健康長壽要求的“基因組”,建立了 “港珠澳模型”,解決了大橋120年壽命的設計難題。
此後,四航研究院緊密依託試驗站建設,積極在耐久性領域向“行業標杆”靠攏。2020年,四航研究院成功主持建立了“海洋基礎設施長期性能交通運輸行業野外觀測研究基地”。
1986年到2021年的35年間,湛江暴露試驗站默默輸送試驗數據,推動海工科技平台等級穩步躍升和技術標準規範的編制,見證了我國基建工程自主創新水平穩步提升,助力國家多項重大工程項目建設的科技攻關,成為國家“走出去”的名片之一。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