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但願蒼生俱飽暖,不辭辛苦出山林。他們生在新中國成立前,於風雨飄搖中找準了自己的信仰;他們為了實現黨的偉大事業,奉獻了畢生。“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他們也從青春蓬勃走到了人生暮年。黨旗漫卷中,老黨員們的信仰毅然在熠熠生輝。大眾網·海報新聞即日起推出特別策劃《黨旗漫卷銀髮情》,關注新中國成立前老黨員的故事,讓老黨員帶領我們重温紅色歲月,帶我們牢記初心、砥礪前行。
大眾網·海報新聞記者 鄭雲歌 邱翔 鄒慧 日照報道
“東方紅,太陽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他為人民謀幸福,呼兒嗨喲,他是人民的大救星……”在莒縣嶠山鎮董家莊村,98歲的老黨員董允瑞動情地唱起了歌曲《東方紅》,儘管年事已高,他的嗓音有些嘶啞,節奏不算準確,但中氣十足、字字鏗鏘有力。
董允瑞出生於1924年12月,1945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是新中國成立前入黨的老黨員,至今已擁有76年黨齡。如今,98歲的他仍然精神矍鑠,回憶起往事,董老將一個個奮鬥故事向記者娓娓道來,話語樸實、情感真摯,令人肅然起敬。
出生入死,上前線“搶”傷員
1947年5月,孟良崮戰役爆發,激烈的戰鬥讓部隊裏的傷員迅速增加。24歲的董允瑞積極響應號召,上前線抬擔架“搶”傷員。“為啥説是‘搶’,我們雖然不是上陣殺敵,是救護傷員,但我們也得匍匐在戰線上,一旦看到有傷員過來,就立即上前將他抬上擔架,晝伏夜出躲避敵人的追擊,保護傷員的安全,説是搶一點也不為過。”董允瑞回憶道,將傷員抬上擔架後,他們抬着擔架飛奔了八天八夜才將傷員轉運到安全的地方。“只要聽到鑼鼓聲一響,就知道到安全的地方了。”
身處和平年代,沒有經歷過戰爭的人很難感受到戰場上的血雨腥風。董允瑞告訴記者,新中國成立前,董家莊村村民的生活條件十分艱苦,吃不飽穿不上,後來得到共產黨的幫助才慢慢變好。在董允瑞的心中,他早已把戰士們當成了自己的親人,看到他們受傷後痛苦的表情,董老經常難受地吃不下飯。講到這裏,董老的聲音有點哽咽。被問到怕不怕時,董老緊握拳頭,渾濁的眼睛中流露出堅定的眼神。“不怕,我們心中沒有恐懼,只有傷員們的安危。”
看着為了老百姓受傷、犧牲的戰士們,年少的董允瑞知道,只有共產黨才是老百姓的救星,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
堅守初心建設家鄉,把荒山變成“花果山”
新中國成立後,人民羣眾當家做主,人們紛紛開始憧憬起新時代的美好生活。在那個百廢待興和艱苦卓絕的歲月裏,作為村黨支部的生產委員,董允瑞始終銘記着一名基層黨員幹部的責任與擔當,堅守着一名共產黨員的初心與使命。在黨的指引下帶頭參與家鄉建設,言傳身教、凝心聚力,積極傳播黨的方針政策,在董家莊村傳為佳話。
站在村頭放眼望去,董家莊村的山坡上芳草茵茵、萬木吐翠,到處是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誰能想到,當初這裏還是一片荒山,“樹很少,石頭多、雜草多。”戰爭時期出生入死,和平年間默默奉獻。董允瑞一不怕苦、二不怕累,帶領村民一鋤頭一鋤頭種蘋果樹,發展果園增加集體收入,把曾經寸草不生的荒山改造成了一座有茶有果的“花果山”。
綠化荒山,美化環境,造福後人。“為人民服務”五個字已經深深地鐫刻在董允瑞的心中。除了綠化荒山,董老還曾投身於莒縣青峯嶺水庫的建設工作,挖土方、壘石頭……當時生活困難,資金、物資匱乏,勞動工具落後,建庫的艱難程度令後人難以置信,但董允瑞和其他幹部民工們並沒有被困難所嚇倒,憑着對黨的忠誠,對事業的堅貞,頂風冒雪,戰天鬥地,無私奉獻,經過二百多個日夜的忘我勞動,終於在莒州大地上建造了青峯嶺水庫這座歷史的豐碑。
“只有知過去的苦,才懂今天的甜,只有跟着中國共產黨,才有今天的幸福生活。”説這句話的時候,董允瑞的眼睛裏閃耀着堅定而又執着的光芒。
見證時代變遷,樹四世同堂家風
76年黨齡的董允瑞見證了新中國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再到強起來的歷程。看到家鄉秀麗如畫,道路硬化、路燈亮化、環境綠化,鄉親們的生活越過越好,處處呈現嶄新的面貌,董允瑞情不自禁地説道:“共產黨的政策好啊!”那驕傲的語氣,難掩他對黨的感激與熱愛之情。
見證歷史的滄桑,走過歲月的困苦,董老更加懂得和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成為一名共產黨員,董允瑞覺得是此生至高無上的榮譽。如今,看到鄉親們都過上了幸福安樂的生活,他從心底感到高興滿足。
董允瑞的兒子告訴記者,父親共育有六個兒女,現在已是四世同堂。雖已是年近百歲之人,但身子骨依然硬朗,平時還能自己整理菜園,很少給兒女添麻煩。“父親從小就教育兒孫要熱愛黨,聽黨的話,無論在工作還是生活中,都要老實本分,認真負責。”
硝煙散盡、歷史變遷、精神永存,董允瑞用一生踐行了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勤勞樸實,始終堅守使命初心,踐行着一名共產黨員“隨時準備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的初心和誓言,默默奉獻。他的事蹟就是堅守初心、不改本色的典範,他的精神時刻迴盪着最純粹的向黨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