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們的燁霖談歷史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其實不同人種的區分,並非單純看膚色而已,舉個例子來説膚色普遍偏棕的南亞印巴人,其實屬於白人,印度是全球白人數量最多的國家。雖然東亞屬於黃種人,歐美多屬於白種人,然而從實際來看,東亞人的膚色比大多數的歐美人更加白皙。
首先要從人種劃分的歷史來看。
古代的中國並沒有按照膚色來劃分人種的相關概念,這樣的概念是歐洲人率先開始的。當時華夏區分華夷的標準,主要是眼睛、毛髮與服裝。並沒有看膚色白不白。
由於古代的中原王朝實力強悍,所以18世紀之前的歐洲一直將中國、日本等東亞地區的人視作白皮膚,與他們自己一樣。比如明朝時期來華的葡萄牙人皮列士在自己的書《東方誌》中描述當時的明朝人“他們跟我們一樣白”。因為在歐洲人眼裏,膚色越白意味着文明程度越高,歐洲古代以膚白為美,貴族為了美白甚至使用水銀之類,幾乎不惜代價。
然而隨着清朝建立,東亞文明在歐洲人眼裏的地位一落千丈尤其到了18世紀後期以後,清朝等在歐洲人眼中就是落後的象徵。當時瑞典科學家卡爾·馮·林奈建立起一套人種分類體系時,將東亞地區的人羣劃分到蒙古人種之內,並以顏色為區分,稱為黃種人。
當時的歐洲人認為,膚色越淺意味着文明程度越高,而黃種人介乎於黑人與白人之間。隨着近現代歐美的強盛,人種的概念在全世界普及起來,於是“黃種人”逐漸成為了東亞蒙古人種的另一個代名詞。
所以説,黃種白種的區分概念,起初就充滿了主觀意味與偏頗,而且並非以實際上的膚色為劃分的依據。然而這樣的概念,中國人欣然接受了,而日本則極力證明自己是白種人,近代的日本甚至曾考慮與西洋通婚,以改其種。
中華文化之中也一直以白為美,所謂“一白遮三醜”,從古至今中土審美之中“以白為美”的標準都沒有改變過, 除了女子之外甚至很多時期男子也主要以白為美,魏晉時期更有“何郎傅粉”的典故。如今的中國人依舊以白為美,然而歐美卻開始流行美黑,追求古銅色、小麥色等偏向於深色的膚色,很多情況下中國人的確要比大多數的歐美人更白。
歐美雖然將自身定義為“白人”,然而實際上歐洲真正皮膚白皙的也只是中北歐、東歐地區的原住族羣,像是挪威、丹麥等國的人羣的確金髮碧眼白皮膚,而其他尤其是意大利等國,就並非如此了。總體來説,歐洲地區的人,越北起膚色越白,金髮的也越多,而歐洲比較低緯度的地區人羣,膚色都沒那麼白皙,甚至比東亞人更像是黃皮膚。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説説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説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