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電 據俄媒報道,近日,俄羅斯國家研究型工藝大學NUST MISIS的專家們制定了一種可以實際應用的方法,有助於“透視”一公里遠的物體。這種方法建立在μ介子登記的基礎上,μ介子是因宇宙射線和地球大氣相遇而形成的基本粒子。
資料圖:此前,NASA和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局(NOAA)公佈了氣象衞星GOES-16傳回的首批高清地球照片。這批照片的分辨率為先前GOES衞星的4倍,清晰的顯示了從太空中看到的地球家園的壯美景色。
據報道,在落入濃密的大氣層(從40公里開始及更低)時,質子與分子相遇,大氣層是由分子組成的。兩者在相遇時產生各種粒子,其中一部分快速變為μ介子,它們“湮滅”,但來得及在存活時通過整個地球大氣層,甚至深入到水下8.5公里,或是地球厚層2公里。
物質越是濃厚,μ介子流越是微弱。因此如果在"宇宙"和檢測器之間放入硬物,那麼檢測器上會逐漸出現這個物體的輪廓。如果物體上有小洞,那麼也能看到小洞,因為飛越它們的μ介子能夠克服蒼穹的薄層。
報道稱,可藉助系列帶有銀溴化物的攝影底片固定μ介子,其中部分底片會漏光。爾後攝影底片將顯示和對照漏光部分,形成漏光軌跡。溴化物的小顆粒越小,對照算法越確切,物體的圖像就越正確。
俄羅斯國家研究型工藝大學的學者們在主要專家物理-數學博士、教授娜塔莉亞・波盧欣娜的領導下為μ介子射線照相術研製出了粒子徑跡探測器,不僅能夠看到落到上面的μ介子,還能高精度地確定其運動方向。這一新技術在其它領域也得到應用。
波盧欣娜介紹説:“可以評估火山口、核電站或者山上冰川的狀況。可以探尋新的天然氣地下儲存庫,在內燃前很久就發現山上因採煤而產生的火災,預測火山噴發,或者防止礦井或街道塌方的災難後果。”
在俄羅斯科學院地質物理研究所在卡盧加地區的奧布寧斯克礦井開展試驗,證實了徑跡法的工作能力:學者們能夠藉助粒子徑跡探測器“看到”開展試驗的地下建築物的結構。
波盧欣娜解釋説,“我們的乳膠粒子徑跡探測器的好處在於,它操作簡便,工作時無需電能,在地質勘探時需要鑽探的礦井數量要少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