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話題:神秘試藥人被稱小白鼠 深度剖析試藥人內幕

  神秘試藥人被稱小白鼠,深度剖析試藥人內幕,這一週,媒體相繼報道了臨牀試驗中試藥人的遭遇,簡而言之他們是被控制與被傷害的“小白鼠”,同時也影響着臨牀試驗數據的真實性。然而,臨牀試驗界的專業人士們連發了好幾篇文章,直斥報道不專業乃至虛假,並表示絕大部分的臨牀試驗都非常規範,要尊重試藥人。孰是孰非?搞清楚還真是不太容易。

  要點速讀1媒體報道採訪一些試藥人以及中介代表,從他們的案例來説事;行業的回應則是基於醫生、研究人員等專業人士在具體工作環境中的觀察與經驗。然而,其實都是個體的,表達不了普遍性。而這兩方也基本在各説各話。2大眾心理學中,有一個名詞叫“月暈效應”(halo effect),指在人際交互作用過程中形成的一種誇大的社會印象。在公共議題中破除月暈效應,需要對具體案例的誠懇對話和清晰公開的普遍數據。先來看看雙方針鋒相對的描述與觀點——

  其一:試藥人是不是造假成風?

  其二:試藥是不是很危險?

  其三:試藥人的權益是不是得不到保障?

  其四:試藥人的報酬是不是被盤剝?

  以上這些針鋒相對的表述看上去各有道理,但是都缺少有説服力的普遍數據

  以上的四個對比只是代表,在相關的報道與反駁中,還有很多的説法,在此不一一贅述。單看哪邊,説的都挺有道理的。可是仔細琢磨會發現,媒體報道會採訪一些試藥人以及中介代表,從他們的案例來説事;行業的回應則是基於醫生、研究人員等專業人士在具體工作環境中的觀察與經驗。然而,不管是極端的案例還是自身的經驗,其實都是個體的,表達不了普遍性。而這兩方也基本在各説各話。


  這是典型的“月暈效應”左右了公共議題

  自然界裏,偶爾會看到月亮周圍有光圈,從而掩蓋住了月亮本身的光彩,這叫月暈。大眾心理學中,也有一個名詞叫“月暈效應”(halo effect),指在人際交互作用過程中形成的一種誇大的社會印象,表現為在個體的社會知覺過程中,將對方的最初印象不加整體分析就用來判斷、推論此人的其他特質。這個詞彙不單單可以用來表達人際交往,同樣適用於對公共議題的看法與分析。

  事實上,從好幾年前開始,就有各種關於試藥人的報道,基本上也滿足了人們對這一神秘職業的想象——危險、被藥企控制等等。而一些採訪案例,也容易讓媒體人得出類似的結論。另一方面,遵守規範、信任規則的研究人員、行業人員,自然也會根據自己的工作環境而得出結論。並且,關於試藥人的爭論也持續了很久,不可否認,時代在發展,有些以前的問題也許今天已經解決了,可大眾並不知道,也存在認知錯位。例如,理學博士梁虹在其藥物臨牀試驗網的專欄寫道,“關於職業試藥人和受試者中介,對於臨牀試驗機構來説並不是新鮮事物。2013年鳳凰視頻曾經拍攝了一部反映試藥人生存狀態的紀錄片《我用性命賭明天》,(《試藥人受控中介,掉包尿液通過體檢》這篇報道的作者可能仔細研讀了這個紀錄片,因為新聞素材和情節選取有許多雷同的跡象)。職業試藥人頻繁試藥,洗脱期之內的藥物相互作用不但影響試驗數據的真實性,而且對試藥人身體健康是極其嚴重的潛在威脅。為此,各臨牀試驗機構採取了各種措施。”

  總之,大家都基於案例、經驗在判斷了,但是普遍的有説服力的數據卻沒有。

  破除月暈效應,需要對具體問題的誠懇對話和透明公開易得的整體數據

  人們傾向於對首先得到的信息印象深刻,所以,當媒體大規模地報道或者轉載試藥人的種種悲慘遭遇後,大眾往往是相信的,從而對新藥試驗心生排斥。而這又讓行業人士感到很擔憂,很不痛快。因為新藥的臨牀試驗絕對是關係公共衞生與公共福祉的大事。而最後大家都堆積了強烈的不滿情緒,例如專業人士霍朝陽的回應文章直斥報道媒體“有失偏頗、以偏概全、為搏眼球而喪失職業道德與專業性”。

  然而情緒解決不了公共議題,儘管行業人士回應了好幾篇文章,也都提及了自身的看法,但是傳播效力也很一般。因為也是基於自己經驗的回答,並不能解決人們的困惑。到底怎麼才有可能打破公共議題的月暈效應呢?誠懇而真摯的關於具體案例的對話是非常重要的。例如,這次試藥人報道有幾個傳播點,一為記者採訪到的為了試藥而搞垮身體的人;二為報道中詳細描述調換尿液的孕婦;三為組織試藥人並曝光了很多“黑幕”的中介。這些給大眾印象深刻的案例究竟是不是個案,是怎麼回事,他們説的東西有沒有誇張化?如果行業和媒體之間能夠有一次追蹤對話,能夠排除一些迷霧,也更讓大眾信服。舉個剛剛發生的正面例子,鍾南山院士昨日就引用未經嚴格證實的數據——“每年210萬兒童死於豪華裝修”,向公眾致歉。“210萬兒童死於豪裝”這個點,一出來大眾是非常相信的,很契合人們的想象和情緒,公共事件中的月暈效應出現了。然而專業人士鍥而不捨地進行事實查證和闢謠,鍾南山院士自己也勇於和媒體對話,並反思錯誤。大家針對具體的點來就事論事。最終,大眾的認知又扭轉了。(點擊查看鐘院士的道歉聲明)

  騰訊新聞事實查證平台《較真》在全網第一時間對鍾院士的錯誤引用進行了查證,點擊圖片可查看原文

  遺憾的是,對於這些試藥人的具體案例,對話很少,行業的反駁裏即使涉及,也是一筆帶過。

  此外,這個行業也確實缺乏對公眾來説清晰易得的整體統計數據和友好的宣傳指南。而這個行業又太需要和公眾之間的相互信任了。

  一本來自我國台灣地區的宣傳手冊內文

  特別説明:本期話題為了通俗表達,對參與新藥試驗的受試者使用了“試藥人”這一稱呼,準確表達應該為“臨牀試驗受試者”。

  你基於具體案例,我基於具體經驗,大家都得出一個看似全面的結論並進行傳播。最終公共議題只會在月暈效應下左右搖擺,得不到社會共識,何談公共利益、公共福祉。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566 字。

轉載請註明: 今日話題:神秘試藥人被稱小白鼠 深度剖析試藥人內幕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