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9月24日電 (記者 劉忠俊)9月下旬,記者登上開行近半個世紀的公益性“綠皮慢火車”,穿行在四川大涼山深處,儘管列車上沒有空調、餐車和卧鋪,卻以低廉的價格受到了沿線彝族同胞的喜愛。
“要想富,先修路。”鐵路運輸作為國民經濟的大動脈,在國民經濟發展過程中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成昆鐵路四川境內運行的5633/5634次、5619/5620次列車,自1970年7月1日開通運營已有近半個世紀,該趟列車連接着四川樂山、雅安、涼山彝族自治州、攀枝花等地,全線有50多個車站,近600公里長。
列車已成為成昆鐵路大涼山沿線彝族同胞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 劉忠俊 攝
大涼山山區發展相對滯後,偏遠山區山高路險,許多地方還沒有公路,鐵路便成了當地彝族同胞出行的唯一通道。“5633/5634次、5619/5620次列車,是成昆鐵路線上四川境內最後的兩列慢車之一。”普雄火車站站長袁宇銀稱,“綠皮慢火車”至今已運行了47年,票價僅25.5元,最低2元,60歲以上老人和貧困户免費乘坐。“為了扶貧,這趟火車的票價一直就沒調整。”袁宇銀稱。
18時05分,攀枝花至普雄的5634次列車抵達普雄火車站,站台上頓時熱鬧起來,外出採購生活物資的人們紛紛走下列車,拖着小車、揹着揹簍或提着大包小包有説有笑地走出了火車站。站台上做生意的商販布爾伍且忙着從列車上往下搬運此趟採購的蔬菜、水果等物資,其從喜德或西昌進蔬菜和水果到普雄賣,一天能掙個7、80元。“坐火車只要2元錢,汽車就要20元,來回就是40多元,太貴了!”漢語不太流利的布爾伍且稱,要不是有這趟火車,做生意賺的錢都要花在汽車路費上了,而且汽車不是天天有,下雪封路還不安全,火車雖慢點,但準時,從不停。
5633次列車抵達樂武火車站,站台上排滿了準備上車的乘客。 劉忠俊 攝
“對於居住在大涼山的民眾來説,這趟車是他們走出大山、維持生計的最好交通工具。”5633次列車彝族列車長阿西阿呷感嘆,如果沒有這趟慢車,也就沒有今天的我。原來阿西阿呷小時候就是乘這趟列車去上學,從而改變了自己的命運。如今,她已在這趟慢車線上服務了22年,並已成長為一名彝族列車長了。
阿西阿呷稱,20多年來自己感受到的最大變化就是當地彝族同胞對教育越來越重視。“綠皮慢火車”把彝族同胞帶出了大山,其思想觀念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特別是對教育的重視以及投入,不管颳風下雨,或走2、3個小時的崎嶇山路,或坐慢火車來回顛簸,也一定要送孩子去學校上學讀書。
“現在,乘坐慢火車去縣城讀書的彝族孩子一年比一年多。每逢週五、週日,列車上盡是扎堆的學生娃們。”阿西阿呷稱,穿着校服、揹着書包乘火車的彝族孩子已成鐵路線上的獨特風景,“綠皮慢火車”也成為了孩子們上學的唯一便捷交通工具。
行走在火車站站台上的彝族同胞。 劉忠俊 攝
“風吹石頭跑,氧氣吃不飽,六月飄雪花,七月穿棉襖。”沙馬拉達,這裏海拔2242米,是成昆鐵路線上的最高點,每年有長達4個月的冰雪天。當地600餘户家庭靠沙馬拉達火車站進出大山,這裏也是成昆鐵路線上條件最艱苦的小站之一。
30歲的薛東旭獨自在沙馬拉達站工作了4年,妻子帶着僅4歲的孩子在峨眉。“愧疚,特別是每次回家看到孩子時。”薛東旭稱,上次回家,臨走時,讓孩子給自己説再見,孩子一直不説。第二天妻子在電話中稱:“孩子説‘是不是爸爸不要我了?’”。薛東旭稱,聽到這句話,自己的淚水控制不住留了下來。
薛東旭的外曾祖父郝鴻業,上世紀初跟隨詹天佑,修建中國自建的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雖然外曾祖父那個時代早已遠去,但外曾祖父那輩人為國吃苦耐勞、不畏強暴的精神卻在薛東旭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記並一直影響着他。
父親薛澤文,是家裏第二代成昆人,在西昌機務段擔任了39年機車乘務員,直到退休。母親郝玉輝,1976年到西昌農村當知青,1980年到西昌車輛段工作。“兒子薛東旭在鐵路上工作了10個年頭了,大姐和弟弟的孩子也在鐵路上工作,接續父輩們的鐵路事業。”母親郝玉輝稱。如今,作為第四代鐵路人,第三代成昆人,堅守更像是薛東旭與生俱來的使命。
目前,中國境內還有81對慢車,主要分佈在西南、西北和東北偏遠貧困地區,這些“慢火車”繼續着它的使命,見證着鐵路沿線的發展變化,也助力沿線民眾脱貧奔康。(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