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閣社會時事欄目第一時間為您提供全國各地社會新聞,讓您足不出户就能瞭解各地熱點綜合資訊。
中共十九大18日在北京開幕。在這次描繪未來中國發展藍圖的會議上,習近平首次明確提出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變化,並提出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觀察人士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認為,這釋放出未來中國經濟發展諸多新信號。
中新社記者 盛佳鵬 攝
為何要現代化?
其一,這是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客觀要求。
習近平指出,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這是中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此前,中國社會主要矛盾通常表述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
中新社發 周長國 攝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魏建國稱,主要矛盾的歷史性變化,對中國經濟、政治等方方面面的工作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因應這一變化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重要的步驟”,“沒有符合時代要求的現代化經濟體系,這個新時代的最終目標是達不到的”。
在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看來,主要矛盾的變化意味着中國未來經濟發展的主題將發生深刻轉變,經濟建設指導思想與過去40年相比也有了重大變化。“在新時代完成‘兩個一百年’戰略目標,一大核心基礎就是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
其二,這是中國經濟走向更高水平的必由之路。
習近平指出,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正處在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力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跨越關口的迫切要求和中國發展的戰略目標。
“當前,中國經濟體系仍存在不少深層次結構性問題,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正是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來的。”劉元春説。
何為“現代化”?
現代化經濟體系,意味着高質量、高效益。
“大而不強”長期困擾中國經濟。對此,習近平指出,必須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
在魏建國看來,現代化表明中國整個經濟發展方式將從高速但粗放的增長向高質量、高效益增長過渡;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將全面落實到位,真正成為中國經濟發展思路、發展方向和發展着力點的集中體現。
現代化經濟體系,意味着持續深化改革、擴大開放。
中新社發 胡慶明 攝
在報告中,習近平明確表示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還提出了一系列經濟體制改革部署,包括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全面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加快要素價格市場化改革、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以及税收制度、金融體制改革等。
“可以預見,今後中國經濟將在質量、效益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上做足文章。”劉元春説。
習近平還提出,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
在中國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院長李鋼看來,要素實現自由流動,市場的“無形之手”和政府的“有形之手”緊密“握手”,是現代經濟發展大趨勢。中國經濟體系向現代化升級的過程,也將是雙向高水平對外開放持續擴大、不斷學習和借鑑國際先進經驗的過程。
劉元春表示,經濟體系的現代化,將使中國經濟越發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基石,也將進一步推進經濟全球化進程。
本文來源於新聞閣:轉載請保留鏈接,不保留本文鏈接視為侵權,謝謝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