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甸軍方為什麼甘願接受失敗? 2015.11.10日

  [導語]當地時間8日,緬甸五年一度的大選投票結束。9日,緬甸反對黨全國民主聯盟(以下簡稱“民盟”)發言人稱,該黨贏得了全國70%左右的選票,獲得了選舉的勝利。此次大選意義非凡,是緬甸25年來首次公開競爭的大選,昂山素季領導的民盟最終以和平、陽光、堂堂正正的方式獲得了執政地位。

  權力的和平交接離不開緬甸軍方和現任政府的理性、剋制。軍方領導人敏昂萊在大選之後表態,“如果人民選擇了他們(民盟),沒什麼原因讓我們不接受這個結果”。緬甸現任總統吳登盛表示,無論這次大選結果顯示誰獲勝,他都會公正地移交政權。

  昂山素季的對手們,手握槍桿的軍人們,為什麼願意接受大選失敗?他們之前為了這場選舉,又做了哪些準備?

  ●20多年來昂山素季領導的政治運動,證明人們早已不願被軍政府統治

  1988年,為探望生病的母親,43歲的昂山素季回到緬甸。不久之後,她投身政治,成為反對派領導人。迄今為止,她歷經了幾次選舉,而她在選舉中的不同命運,也昭示了緬甸的民主之路的艱難和不可阻擋。

  上世紀90年代,軍政府意識到要通過大選解決執政合法性的問題,否則將不利於長期執政,於是在1990年舉行了“實驗性”大選。不料昂山素季的民盟“意外”地取得絕對優勢,贏得了議會四百九十五個議席中的三百九十二席。在正常情況下,她應該成為國家總理,但軍政府對大選的結果不予承認,宣佈民盟為非法組織,昂山素季開始遭到軟禁。這也成為緬甸政治的標誌性事件。

  2010年11月,軍政府決定舉行緬甸民主投票,緬甸迎來了“遲到20年”的民主選舉。但昂山素季卻無緣大選,因為同年3月頒佈的緬甸新選舉法設置了嚴格的政治參與條件——“服刑人員不得參加政黨”,也就是説仍在軟禁中的昂山素季無法加入新政黨。最終,由軍政府中多名剛剛脱下軍裝的“政要”們發起成立的“鞏發黨”獲得近8成議席。

  而昂山素季在選舉結束後才被當局釋放,重獲自由。

  2015年,同一座政治角鬥場上,昂山素季終於贏得了議會選舉。17年,3次選舉,她的公開對手從軍政府變成了有軍政府背景的文人政府,儘管她不能參選總統,但與之前被軟禁、被擋在選舉門外的境遇相比,昂山素季以及她領導的民盟已經是真正有力量的反對力量。而選民不願意生活在軍政府下的心聲也早已表露無遺。

  ●軍政府意識到,大選是“軟着陸”的途徑

  軍政府一直是緬甸政壇上最強大的三股政治力量之一。從1962年開始,緬甸歷經奈温、蘇茂、丹瑞三屆軍政府統治,淪為世界上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1988年和2007年先後爆發了兩次大規模的反軍政府示威,內政外交的壓力使得緬甸軍事當局不得不謀求轉變。

  國際關係史博士孫興傑認為:“對於軍人集團來説,大選提供了一種權力和平轉移的途徑,實現了政治改革的軟着陸。不可否認,緬甸軍人政府持續的時間已經非常久了,退出政治舞台,回到軍營是世界的潮流,軍人們也接受了這樣的發展方向。”

  2003年,緬甸時任總理欽紐提出了“七步走民主路線圖”,稱將逐步移交權力:第一步,重新召開國民大會;第二步,探索建立有章可循的民主制度;第三步,起草新憲法;第四步,全民公投通過憲法;第五步,舉行公平的大選組成議會;第六步,按照新憲法召開立法會議;第七步,由議會選舉產生國家領導人、政府及其他中央機關,建立現代、發達和民主的國家。

  剛開始,沒人相信軍政府會認真按路線圖推動改革。然而現在看來,軍政府確實按路線圖的原則,一步步地推動“有紀律的民主”。

  2008年5月,《緬甸聯邦共和國憲法》在全民公決中獲得通過。新憲法規定,緬甸實行總統制,總統由間接選舉產生。2010年緬甸選出了首屆民選政府,軍政府逐漸移交權力。

  當然,緬甸軍方早已做好了萬全準備,以保護既有的利益,特別是確保軍方對首屆民選政府的絕對控制。2008年公佈的新憲法賦予軍隊繼續在國家政治方面發揮作用的特別權力。包括議會中軍方佔據25%的議員名額,剩下的3/4直接選舉產生,而修改憲法需要3/4多數通過;為最大的反對黨民盟領袖昂山素季設置選舉障礙——子女或配偶為外國人的不能參選總統,使其無法參與首次議會選舉;軍方強力人物脱下軍裝,搖身一變,成了文人政客參與民主選舉。

  顯然,軍人仍將在未來深刻地參與到緬甸的政治進程中,他們有時是在前台,有時是在幕後,有時穿着軍裝,有時又西裝革履。“只有在這樣的情況下,軍人才敢邁出政治開放與改革的步伐,也不會懼怕昂山素季‘出來’之後改變緬甸的權力格局。”(孫興傑)

  ●民主建國代價最小最安全是各方共識

  可以説,軍方和現政府為移交權力已經做好了制度和心理的準備。説到底,“戰爭建國的成本太昂貴了,敍利亞就是個例證。民主建國成為緬甸各方的選擇,無論昂山素季還是現政府都接受了這一底線和共識,否則,我們很難看到這場選舉以及競爭各方的剋制。”

  軍政府開啓了“有紀律的民主”,而緬甸歷史性的民主轉型和政經變革是從吳登盛2011年執政開始的。

  2011年1月,77歲的丹瑞指定了接班人——吳登盛。2011年3月30日,緬甸軍政府宣佈向民選政府移交權力,吳登盛正式宣誓就職,成為第一位由軍人轉型的文人總統。當時外界普遍認為吳登盛是丹瑞的“傀儡”。

  但自出任總統以來,吳登盛推行的改革前所未有,令世人震驚。2011年8月,吳登盛親自與昂山素季進行會談,表達了真誠變革的願望。吳登盛政府還提議修改選舉法,取消了被判入獄者不得參加政黨的“昂山素季條款”,使民盟得以重新登記為合法政黨。2012年4月1日,昂山素季重歸政治舞台,率領民盟在議員補選中贏得45議席中的43個,其本人也當選聯邦議會人民院議員,緬甸政壇開始形成真正有力量的反對黨,對執政黨形成較有效的制約。2012年9月,在聯合國大會上,吳登盛坦承自己曾效力的軍政府有“獨裁主義”本質,並對昂山素季表示祝賀——“祝賀她受到的榮譽,認可她為民主所做的努力”。

  除了主動向昂山素季示好外,吳登盛政府還釋放了數以百計的政治犯,通過了允許工會合法化和允許自由集會的法律,放鬆對媒體和網絡的管控,解除了對外國社交網站的封鎖。這些改革措施,讓一度封閉的緬甸向世界重新敞開了大門。

  吳登盛説:“我決定出任總統,是因為我知道這個國家正處在關鍵時刻。”“不是因為我貪戀權力,而是我想讓大家過上更好的生活。”

  吳登盛“開明執政者”的形象讓他贏得了不少人的尊敬。有人稱他和昂山素季為“緬甸的德克勒克和曼德拉”,更有評論認為吳登盛完成了由政客向政治家的轉身。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3097 字。

轉載請註明: 緬甸軍方為什麼甘願接受失敗? 2015.11.10日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