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裏的小神獸最近又發脾氣了”,同事阿朵在午間閒聊時如是説打開了在座所有“寶媽”們育兒經驗交流的話匣子。
阿朵表示,自己的寶貝兒子目前快要5歲了,隨着年齡的增長明顯感覺到孩子的想法越來越多、脾氣也越來越大。
上週末晚上她在準備晚餐期間,孩子一直在客廳看動畫片,到了吃飯時間無論她如何勸説孩子都不願意關電視,甚至哭鬧無效後還拿起客廳的果盤摔落一地。
看到家裏的“小神獸”脾氣如此漸長,阿朵的火爆脾氣也瞬間被點燃激怒,下意識地對着孩子的小屁股就是幾巴掌。
隨之而來的便是一場母子二人無休止的“惡戰”,精心準備的晚餐也在爭執過後無心入口、浪費丟棄。
聽完阿朵的表述,在座的“寶媽”也都附和表示自己家的“小淘氣”也有火爆脾氣,每次看到孩子發脾氣都不知道如何處理才算妥當。
相信在生活中,有不少的家長面對發脾氣的孩子時都有些許困擾,而妥善處理孩子發脾氣問題的前提是瞭解孩子之所以發脾氣的原因所在。
寶寶為什麼會有發脾氣的行為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當孩子執着於對某一件玩具的喜愛,而父母以玩具過多為由拒絕購買;當孩子想要多看一會電視,而父母以傷害眼睛為由強制關掉;當孩子心心念唸的遊樂場之約,被父母的臨時加班不得以爽約。
諸如此類孩子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的狀況,都是導致孩子脾氣爆發的導火索。因為孩子較小的年齡和不成熟的心理還不能夠理解父母的拒絕行為,只會直觀地感受到自己需求未被滿足的不悦,從而試圖通過哭鬧、發脾氣的方式來扭轉局面,實現自己對事物發展走向的預期目的。
表達力欠缺的表現;
面對外界不如意的事情發展走向,孩子的內心會充斥着不滿與不安,然而孩子表達能力的欠缺導致無法準確表達自己內心所思所想。
此時孩子會通過發脾氣的方式來試圖表達自己不滿的情緒,緩解內心的不安,企圖事情發展的天平能夠向自己傾斜。因此,發脾氣對於孩子而言,實際上也是加強自我表達的一種應激表現。
尋求關注的表達
很多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由於忙於工作可能會忽略了對孩子的陪伴,而成長中的孩子渴求來自於父母的呵護與陪伴,否則內心會缺乏安全感,並感到孤獨。
為了引起父母的關注,取得父母的關心,很多孩子會選擇通過發脾氣的方式來試圖引起父母注意。所以,孩子無緣由的發脾氣,很多時候是在向父母尋求關注的“另類”表達。
然而,很多父母在處理孩子發脾氣的問題時,常常會以“怒”壓怒、以暴制暴,或直接對孩子發脾氣的行為置之不理任其發展,缺乏對孩子之所以發脾氣原因的耐心分析和科學引導。殊不知,這般“不懂事”的行為,將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諸多危害。
孩子發脾氣時,父母的置之不理會給孩子帶來傷害父母的置之不理,是孩子不良心理問題產生的誘因;
倘若父母在面對發脾氣的孩子時,選擇置之不理,任其哭鬧隨意發展,雖然從結果上看孩子在哭鬧無果後會自行消化安靜下來,但整個過程中父母的漠不關心會讓孩子感受到不被重視、從而感到孤獨、缺乏安全感。
長此以往,安全感的缺失會誘發孩子脆弱、敏感、對外界充滿懷疑等一系列不良心理問題的產生。
父母的以怒制怒,加深了孩子火爆脾氣養成;
如果孩子在發脾氣時,父母選擇通過同樣發脾氣的方式企圖以怒制怒、以暴制暴,讓孩子在基於父母權威的壓迫下妥協聽話。
或許孩子會在感受到父母的怒氣後由於害怕不得不妥協聽話,但同時父母的火爆脾氣卻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了孩子的認知,孩子會愈發認為解決問題的方式就是誰的脾氣越大越好,從而加深了孩子火爆脾氣的養成,不利於孩子日後個人的成長生活。
父母的“不懂事”,拉開了親子關係內心的距離;
無論是冷暴力、還是以怒制怒的方式,在處理孩子發脾氣的問題時都是“不懂事”的行為。
父母此般做法不僅不能對發脾氣的孩子做到科學正確引導,還會加深孩子內心對自己的不滿,導致親子關係緊張疏遠。
當孩子不再信任父母,甚至對父母充滿了怨氣,孩子便會封鎖自己的內心,不願意和父母真誠的溝通交流。
從而父母便無法瞭解孩子成長過程中每一個階段真實的心理變化,更無法針對性地加強教育引導。
由此可見,面對發脾氣的孩子,父母“不懂事”的行為顯然是不可取的。那麼,在孩子發脾氣時,父母應當如何做,才能夠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對孩子的成長起到積極的助力作用呢?
父母要學會正確引導孩子的“壞脾氣”耐心勸導,安撫孩子情緒是首要;
孩子發脾氣時,情緒思維都處於偏激狀態,此時父母切忌大發脾氣激怒孩子。應當首先對孩子的不良情緒進行安撫,並在勸導中讓孩子先安靜下來,恢復理智狀態。
比如可以通過温暖的擁抱,或孩子平時感興趣的事情轉移注意力的方式等先讓孩子從發脾氣的狀態中走出來。
學會傾聽,瞭解孩子發脾氣的原因所在;
待孩子的情緒在安撫中有所緩解,恢復正常狀態後,父母應當趁機找尋和孩子溝通的機會。放平姿態,和孩子之間建立舒適的溝通關係,取得孩子的信任,讓孩子願意把內心真實的想法告訴自己。
在和孩子溝通的過程中,父母應當有針對性的對孩子之所以發脾氣的原因進行深入挖掘,瞭解到孩子發脾氣的根因所在。
加強引導,讓孩子明白自己的錯誤所在
當了解了孩子發脾氣的根因所在,並且孩子的情緒也恢復如常之後,父母就可以通過類似於舉例子或講故事的方式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發脾氣的錯誤所在。
同時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也可以經常灌輸孩子發脾氣是錯誤行為的不可取意識。同時對自我日常生活中的言行嚴格約束,不發脾氣、保持好情緒,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影響。
希望家長們都能夠擁有科學處理孩子發脾氣時的“超能力”。切勿因為“不懂事”的非妥當處理方式,關閉了走向孩子內心世界通道的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