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日,某車帝發佈了一期一汽豐田的卡羅拉與一汽大眾的速騰對撞的測試視頻,在網上炒得沸沸揚揚。在視頻發佈短短24個小時內,該視頻在某車帝的官網前台顯示的播放量已經超過了200萬,評論超過上萬條,一石激起千層浪。
其實小編在看到視頻時也有一些意外,但更多的還是對於視頻中的一些地方存在疑惑和不解,所以我想盡量站在客觀的角度,告訴大家我的疑惑和不解在哪。
首先,貌似眼看為實的對撞,更為具象還原某一特定實車實景的對撞。進一步通過主持人的個人意見在平台上引導出兩車誰強誰弱,我們認為是存在疑問的。這裏的問題在於,某車帝作為媒體,它該如何復原專業測試機構的完整碰撞流程呢?
眾所周知,自從1978年NCAP成立並且開始搭建「車輛碰撞測試體系」後,各個國家也不斷地發展出了許多有針對性的車輛碰撞測試機構,測試的標準、環節、形式都在不斷完善,並且各個測試機構都只會採用單一車型的測試結果作為最終數據,為了就是將可控制變量降低到最小,從而獲得最為準確的數據。但某車帝的碰撞測試為兩台車50%正面相撞,這其中牽扯到的變量比傳統碰撞測試已多N倍。
其次,此次選取的測試車型分別是2021款卡羅拉1.2T S-CVT先鋒版,指導價為11.98萬元;以及2021款速騰 200TSI DSG舒適智聯版,指導價為15.09萬元,兩款車型均配備了頭部側氣囊側氣簾和膝部氣囊。對比兩款車型後你能發現,速騰的車身尺寸要比卡羅拉長118mm,整備質量也比卡羅拉重了45kg,對此,節目視頻也並未進行針對性説明,僅在節目中主持人含糊地表示兩車重量相近,顯然這對卡羅拉來講是不公平。簡單的物理學常識告訴我們,同等速度下兩個物體相撞,質量更重的一方佔優勢,這些看似很小的差異絕對不能忽視,它們會對測試結果產生巨大的影響。之前某車帝自己也做過報道,轎車與SUV對撞,轎車肯定吃虧。這涉及很多物理方面的知識,企業車型設計技術人員應該有很系統的理論可以對這次評測作反駁的,但理據一定要進行包裝。
再加上節目中這兩輛車的相對速度已經達到了128km/h。可以説,此次碰撞的相對速度已經超過了專業碰撞機構制定的標準,也將導致車輛基本報廢。因此,在這樣的情形下,再去討論哪輛車結構更完整,樣子看起來更“好看”還有什麼意義呢?
與此同時,無論是本期視頻還是往期視頻中,某車帝都沒有公佈測試的標準、準備環節、以及如何判定兩車的優劣。對於這樣一個本應非常嚴謹的實驗,細節上的缺失不免讓人對接下來的論斷有所質疑。因為這樣關係到成員安全的嚴肅話題是不僅是需要對用户負責,還要對車企負責。
例如,在視頻中主持人説卡羅拉在碰撞後車輛沒解鎖,但事實上,該版本的卡羅拉就不具備自動落鎖功能。默認如果不是車內特意去鎖車,都是可以開的狀態。所以在卡羅拉並未配備“自動落鎖功能”的前提下,為什麼測試車要人為解鎖呢?如果這是碰撞流程中的一環,是不是要提前交代清楚呢?
最後,也是我們心中最大的一個疑問,作為實車對撞,更多的精力應該在於分析假人身體的傷害情況,細化到安全帶對人身體傷害的程度等等,但為何在兩車碰撞的測試完成後,主持人只是反覆的強調某輛車的某個部位變形了、某輛車的後排座椅“飛了”、某輛車的車門打不開鎖了等等來推斷出兩車的安全性呢?既然在視頻中,假人碰撞後的視頻已經展示了,為何關於假人碰撞後的分析提及卻少之又少呢,甚至在主持人拉開卡羅拉後門後,一開始就把目光聚焦在卡羅拉的後排座椅失效脱開,約束系統出現問題之上,但是後排座椅的假人卻不翼而飛了,假人的受傷程度又是如何呢?
要知道,假人的數據分析是碰撞測試中最重要的環節,判一輛車安全與否,車身結構強度及變形量只是車輛安全性的參考,具體的評判標準還是得結合假人的碰撞數據。而某車帝既然已經下了血本弄來了假人,那假人的數據分析為什麼沒有一同發佈呢?
我們認為會有這麼幾個情況:
1.兩車假人數據都不好。
2.速騰的假人數據很好,卡羅拉的數據很差。
3.兩車假人數據都很好。
首先第一點可以排除,兩車碰撞的雖然很慘,但沒有出現像皓影一樣A柱明顯彎折的情況,因此盲猜兩車數據應該都不會特別差。
第二點可能性也不大,因為如果卡羅拉在測試中安全性拉垮,數據也不如速騰好,正好可以把假人數據公佈出來,增加話題性,就像之前皓影對撞威蘭達那次。
第三點我們認為最有可能。這種情況下雖然卡羅拉車身變形更嚴重,但保證了駕駛員的安全,説明卡羅拉還是一輛安全的車,只是速騰更好。但如果是這樣的話,公佈假人數據,這期視頻的話題性、衝突性就會明顯下降,就不會有現在這樣的熱度。而某車帝作為一家互聯網公司,花了如此大的價錢去做測試,公佈真實數據而損失的流量熱度是他們不願意看到的。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這樣的評測得出的結論是片面的,而且是有傾向性的。從實驗流程上看,這場聲勢浩大的碰撞無法客觀説明任何問題,對“哪車更安全”的討論及認定也就無從談起。也許該媒體的出發點是好的,但值得討論的是,一場專業的碰撞測試都不能完整地展現出一輛車的安全性(還包含主動安全),更不要説變量太多的一次對撞。甚至在節目中,主持人還不止一次地將卡羅拉與速騰兩車的碰撞測試結果與豐田TNGA架構和大眾MQB平台的安全性聯繫到一起,按着吃瓜羣眾喜聞樂見的劇本走,更令不少網友質疑主辦方是否為了“噱頭”,引發兩方品牌車主們的爭議,就貿然進行的這次作業。不得不説,在這個流量為王的時代,該視頻節目很懂吸引眼球的套路,但卻缺失了碰撞測試的專業度,不具任何參考價值的同時,還給消費者帶來一定困擾,讓真相依舊不為人所知。
原本機構平台的碰撞試驗,是向消費者提供參考體系,也為行業構建安全標準。但在這種利益關係不明、碰撞測試環節不夠嚴謹、碰撞測試數據也並未披露的兩車對撞試驗中,主辦方賺取了盆滿缽滿的流量,才是最終的“贏家”,參與碰撞的品牌淪為了工具人,而認真較勁的觀眾,才是這個劇本的小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