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老司機總是建議買車要買大排量?這還真不是坑你
大家有沒有發現,當你看中一款車,卻又在兩個動力版本之間糾結的時候,比如1.5T和2.0T,老司機們通常會建議你買2.0T版本,即便這個2.0T版本已經超了一點你的預算,他們也建議“加錢上”。
此時你心裏可能會打個問號:大排量車型買車時税高就算了,以後會不會油耗高出很多?天天開養不養得起?
不奇怪,把排量和油耗直接掛鈎是一種常見思維,這部分人認為排量大就意味着發動機吃得更多,車輛的油耗理所當然就高了。
大排量=油耗高的誤解,其實也與以前的老車有一定關係,一些十幾年前的老車,車子本身就重,搭載的大排量自吸發動機技術老舊、熱效率低,再匹配一個4AT變速箱,油耗高也不奇怪。別忘了,十幾二十年前買得起大排量車型的人,壓根不太關注油耗,對於他們來説開着爽最重要。
目前看來,2.5L發動機已經算是我們口中的“大排量自吸”了,大家可以反向推理一下,豐田、馬自達這樣技術牛X的車企,為啥還沒淘汰2.5L發動機?
豐田的2.5L發動機搭載在了凱美瑞、亞洲龍、RAV4、漢蘭達等主力車型上,覆蓋率頗高;而馬自達的2.5L發動機更是主心骨,可謂佔據了家族的半壁江山,另外,馬自達苦苦追尋的高效率SKYACTIV-X壓燃發動機,也是建立在2.0L排量基礎上的,而不是1.5L、1.6L。
試想,如果小排量就一定省油,那麼在保證動力的前提下,豐田、馬自達為何不直接使用小排量渦輪增壓發動機?尤其對於豐田這樣的大廠來説,研發渦輪增壓發動機是輕而易舉的事,不過那樣的話,我們就看不到現在這台熱效率高達41%的2.5L發動機了。
這也間接説明,排量不是影響車輛綜合油耗的首要因素,如果你的車油耗高,請別隻顧着埋怨排量。
沒錯,影響油耗的一個重要因素是熱效率,前文提到的八代凱美瑞搭載2.5L發動機,與當年鋭志搭載的2.5L發動機已不可同日而語,熱效率的提升,帶來最直觀的優勢就是燃油經濟性更優秀。現在很多車企在在宣傳發動機熱效率,也是想表達它們的車油耗更低了,技術更先進了。
除了發動機外,傳動系統也會影響油耗,比如變速箱的擋位、效率,如何以不同的擋位讓發動機始終保持在高效率轉速區間,是所有車需要面對的問題,因此齒比更綿密的9AT、10AT變速箱接踵而至,發動機的動力從曲軸輸出一直到車輪,需要經過傳動系統,所以傳動系統的效率也至關重要。
此外,車重、風阻係數、輪胎、個人駕駛習慣等都會影響油耗,油耗高很多時候排量是不背鍋的。
與其説大排量好還是小排量好,不如説適合的排量最好,這個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一台緊湊型家轎,如思域、朗逸,1.5T、1.4T發動機通常就夠用了,因為排量大了、動力強了會“過剩”,這樣造成的高油耗是多餘的,當然性能轎車另算。
但如果是車重2噸左右的SUV如漢蘭達、途昂,你配個小排量渦輪發動機,那就是小馬拉大車,油耗會比大排量發動機更高。
同一款車,老司機建議你買大排量版本,這本身不是坑你,出發點是好的,畢竟大排量動力更好、可以更從容,但此舉也有不科學之處,同一款車買大排量還是小排量,還得看你自己的需求和預算。
每個人對車、對動力的要求不一樣,同一套動力有人覺得夠用,有人覺得肉,所以最簡單的方法還是自己去試駕,有了試駕體驗之後再衡量錢的問題。
與長安CS75 PLUS為例,如果對動力要求不高,並且預算很緊,定在了15萬以下,那麼買1.5T版本會合適一些;而如果比較在乎動力,並且預算也有17萬左右,那麼買2.0T車型無疑更香,2.0T和1.5T的油耗差距不大,不用擔心養不養得起的問題。
所以,買車確實要以自己為準,大家都知道大排量動力好,但如果預算不夠還強行加錢上,買個車影響了生活質量,那才是糟糕的。
總而言之,車輛油耗是一個比較系統的問題,影響油耗的因素有多個,大排量並不是個坑,只要你用得着、用着合適,就可以放心去試,尤其主流品牌的出品通常不會“翻車”。
最後,隨着技術的進步,大排量發動機的油耗會越來越理想,當然大排量發動機也勢必會越來越少,且行且珍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