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腳下,江南意韻“甬”動着……

光明日報記者 曾毅

一個是有着八千年歷史的河姆渡文明,一個是來自青銅時代的龜茲古國;一個是江南意韻,一個是西域風情;一個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一個是陸上絲綢之路的要道。

跨越時空,將“一個”與另“一個”緊密連接在一起的,是黨中央在2010年開始的一項重大部署——浙江寧波對口支援新疆庫車。

自此,甬江碧波連龜茲。

2019年12月,寧波第10批援疆幹部接過重擔,開啓了新一輪對口支援工作。“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要求我們要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根植心靈深處。”寧波市援疆指揮部黨委書記、指揮長單繼誠説,在前幾批援疆工作的基礎上,寧波從最初的資金幫助、項目建設轉向了思想建設、文化融入、教育幫扶、鄉村振興。

  黨建,從“心”出發

入住庫車酒店,一本《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宣誓本)》擺放在客房桌上,書頁打着卷,已不是嶄新模樣。顯然,許多客人細細讀過。

車至齊滿鎮白楊村,還沒下車,悠揚的旋律就傳了過來。白楊村民正排練着歌舞,傳統的十二木卡姆演唱着新編的紅歌。葡萄架下的歌聲與鮮豔的民族服裝交織在一起。

來到庫車人民醫院,每位來就診的患者都會領到一張“愛心服務聯繫卡”。小小的一張聯繫卡,印着科室和醫生的聯繫方式,還有一行醒目的字:“我是一名共產黨員,用我真心呵護您的健康。”

這就是現在的庫車,處處跳動着紅色活力。

如何讓邊疆地區黨旗獵獵?這些年,這個問題從來沒放下過。

多年探索實踐,指揮部聯合庫車市委組織部創新實施了以“同心、聚心、育心、醫心、聯心”為主題的“五心”黨建品牌。

“這是針對學校、農村、社區、醫院、非公企業黨建聯盟,分類推出的黨建工程。目標就是要,標準化規範化打造一批黨建示範點,讓基層黨建全面進步、全面過硬。”指揮部黨委副書記、副指揮長張尚兵説。

能看得見藍天白雲,對於5歲的小吾,失而復得的幸福來得意外而強烈。家裏人心裏卻清楚,這是黨派來的寧波醫生給了孩子光明。

此前,患有先天性青光眼的小吾,眼壓常年很高,視力逐年下降,甚至看不清20釐米以外的東西。先天性青光眼通常在嬰兒期就應該手術,但這個不富裕的家庭,卻束手無策。2020年11月,第一眼看到小吾,寧波援疆醫生周雨聲嚇了一大跳:“眼球增大明顯外凸,孩子95%的視力已經喪失。再不治療,小吾不久將會完全失明。”他馬上行動起來,與寧波市眼科醫院緊急決定,接着小吾回寧波免費手術。雖然已經錯過了最佳治療期,但小吾殘存的視力保住了。

“再小的一滴水,也要讓他感受到黨的關懷和祖國的温暖。”在小吾家鄉的全村大會上,村民們被回訪醫生的這句話深深觸動了,掌聲驟然響起。“這就是我們的‘醫心’黨建,醫病更醫心。”張尚兵説。

  連心,從“文”開始

“請把醫保卡給我。”“請把藥給我。”庫車市人民醫院一間病房裏,帕孜來提·艾海買提醫師此時成了患者的“老師”。病牀上,4個維吾爾族病友成了“同學”,跟着她一遍遍學起了語言。

在烏恰鎮烏恰一村,村民阿散·塔什在院子裏,種滿了五顏六色的花朵。他6歲的外孫女買爾加,大大方方地跳起了《我們的祖國是花園》——這是幼兒園老師教的。他讀高二的小女兒熱孜亞現在的理想,是考上大學走出去看看世界。

連心,首先從文化開始。寧波援疆指揮部在文化潤疆上做出積極探索。

打開一副牌,從“一、二、三、四”到“日、月、水、火”等常用基礎字,拼音、楷體一應俱全。在村民閲覽室、在醫院病房、在社區活動室,這副牌就在潤物細無聲間教人識字。

這是寧波援疆指揮部為服務成年少數民族羣眾而開發的以國家通用語言為元素的紙牌,免費發送。

打着牌,娛樂着就能學習語言。學好了語言,就可以助力各族羣眾更好地就業創業。“想外出務工,語言又不通。”白楊村村民熱沙來提·那買提曾經的煩惱通過打牌解決了。“學會國家通用語言後,種菜、養牛羊、建庫房都是直接打電話請教內地老闆,我的收入翻了一番。”烏恰三村的艾合買提·玉山説。

如今,這種寓教於樂的方式在庫車的農村、社區遍地開花。“學得好的,獎勵牙膏牙刷,學習優秀的會組織到寧波看海。如今,我們正在開發升級版,一副牌裏最多可以有300個字。”張尚兵説。

  幫扶,從“育”着手

庫車市光明路上,有寧波援建的應麟幼兒園。教學樓前擺放着寧波先賢——《三字經》作者王應麟的半身雕像。樓裏,有充滿童真的文化牆,有以河姆渡、天一閣等文化元素為內容的拼圖貼畫走廊,有兒童民俗遊戲區——一邊是寧波特色街、一邊是龜茲風情街。

“入學報名的第一天,天還沒亮幼兒園門口就排起長隊。”幼兒園園長、寧波援疆教師李海珍説,今年本來計劃只招5個小班,現在中班、大班都招,班級擴到了14個,也沒能完全滿足需求。

“歡迎來到王陽明傳習館……”在庫車市陽明小學,維吾爾族小朋友娜菲莎·斯迪克用一口流利的普通話,為參觀人員講解起王陽明的生平事蹟和思想。除了傳習館,這所由寧波援建的學校還開設了許多傳統文化的特色教室,有象棋、古箏、書法等。副校長楊妍説,越來越多的小朋友愛上了這些文化課程。

依託寧波優質教育資源,寧波一對一地在庫車援建並託管示範學校。應麟幼兒園由寧波鄞州區李惠利幼教集團負責託管,陽明小學將成為寧波餘姚市東風教育集團分校。而寧波江北區惠貞書院的分校慈孝書院,已開工建設將於明年投入使用。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讓孩子們從小能夠得到知書明禮的薰陶,是這些援建學校的共同特點。

  振興,從“技”突破

“甬甜5號”是寧波市農科院自主培育的甜瓜。幾年前,寧波無償提供種子,並給種植户託底銷售,為庫車農民開闢了一條致富路,“甬甜5號”被稱為“民族團結瓜”。

2020年5月,庫車市現代農業科創中心成立。“通過技術改良,使傳統農產品更加適合產業化生產,使越來越多的新品種成果轉化。”寧波援疆指揮部產業組副組長毛國波説。“甬甜5號”和後來的“甬甜7號”就有了“民族振興瓜”的新名稱。

從團結到振興,寧波援疆指揮部將鞏固脱貧攻堅與實施鄉村振興相結合,在庫車發展經濟、改善民生,實現共同發展、共同富裕上做着不懈的努力。

烏恰一村曾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村莊,如今也有了一個新的名字——甬庫振興村。指揮部正在這裏建設一個鄉村振興示範基地項目。“這是一個村集體合作社,鄉村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運營,以產業為核心支撐,不斷增強‘造血’功能和長遠效益,推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逐步實現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等五大振興的目標。”相關負責人表示,村裏已引入華能物流、特色餐飲、房車民宿、堅果樂園、親子樂園等項目,鄉村產業業態不斷豐富。

阿散·塔什是村裏的農機師傅,他家原有22畝地。甬庫振興村項目啓動後,他將其中19畝以入股的方式交給合作社統一運營,每年的土地分紅要大大高於原本的種地收入。

現在的甬庫振興村,新村的建設已初具雛形。村口有寬闊的村民活動廣場、成排的旅遊服務用房,往裏走,部分主幹路面、園林景觀和場館已建好,剩下的在緊張施工建設之中。

天山腳下,將有一個江南村落。

《光明日報》( 2021年11月28日 01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849 字。

轉載請註明: 天山腳下,江南意韻“甬”動着……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