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烏魯木齊1月26日電題:為了牧民少走5公里山路,這個新疆民警造了一座橋
新華社記者張曉龍、路一凡
57歲的新疆裕民縣察汗託海村村民庫力木汗·巴依木汗的家建在一處高高的山坡,坡下山谷淌着一條10餘米寬的河,河對岸是車站、商店和一座座牧民的磚房。
寒冬臘月,河面結了一層冰,透過冰面能看見淙淙流水。“幸好我們有橋。”庫力木汗説,4年前,一座架在河上的鐵橋,使她從家到河對岸距離由五六公里縮短到兩三百米。
牽頭造橋的人是牧區一名青年民警。2016年夏天,塔城邊境管理支隊察汗託海邊境派出所民警帕爾哈提·艾合買提和妻子散步時遇見庫力木汗滿頭大汗、正吃力地領着孫女到村口趕公共汽車。
如果庫力木汗大媽能像年輕人那樣踩着鵝卵石或破木板蹚水過河,她到車站的距離只有數百米。但長年轉場放牧的她患有嚴重關節炎,不能涉水渡河,只能從家沿着山樑步行到3公里外的公路橋過河,之後再走3公里回到村口。
“修座小橋吧?”細心的妻子提議。帕爾哈提在村裏工作近7年,作為邊境派出所民警他常教大家預防詐騙、解決草場糾紛、尋找丟失牛羊、解救遇險車輛,但還沒想過修橋。
帕爾哈提決心造橋。37歲的他畢業於師範大學體育專業,擁有出色的身體素質和熟練的維吾爾語、哈薩克語交流能力,但從未造過橋。
夫妻倆估摸造橋需要花3000元,計劃邀請懂電焊和木工的村幹部艾林擔任總工。熱心的艾林欣然接受還不收報酬,但他要求預算提高到1.2萬元。他交給帕爾哈提一份包括水泥、鐵、木頭等的採購清單。
帕爾哈提硬着頭皮和妻子商量:“咱家車明年再買吧?”“沒事,先把橋建上!”原來,夫妻倆剛存夠4萬多元,想買輛小轎車,方便妻子週末載着兒子從25公里外的縣城開到山裏的派出所團聚。
橋終於開工了,帕爾哈提和艾林卻常常發現零配件不夠,在縣城的妻子只能一趟趟到建材市場補貨,再找車給牧區發貨。
過了1個月,當帕爾哈提帶着15個民警、護邊員、牧民把1噸多重的鐵橋扛到河岸架橋時,發現橋的長度短了5米。業餘的造橋團隊在河水水位較低時測量河流跨度,卻忘記夏季水位會因降雨增多而上漲,河面也會隨之變寬。
帕爾哈提只好向遠在吐魯番市的母親求助。鐵橋長度加長5米,浩浩蕩蕩的隊伍扛着鐵橋再次來到河邊。這一回,17米長、90釐米寬的鐵橋橫跨小河兩岸,興奮的人們在新橋上來來回回地走。
10天后,洪水沖毀了鐵橋一側橋墩,差點捲走整座鐵橋。帕爾哈提認真查看現場發現,河右岸橋墩建在鬆軟土河壩上,不夠牢固,橋面離水面又太低。
他和艾林等人在河岸兩側各打下一個1.5米深的地基,再用焊接、水泥澆築等法子,把鐵橋牢牢固定在地基上。
橋終於造成了,帕爾哈提將它命名為“愛民團結橋”,還在岸邊立下一塊牌子,註明過橋注意事項:兒童不能單獨過橋、洪水來時不能過橋等。
牧民四季轉場,住在山坡上的人時多時少,數不清有多少人走過小鐵橋。牧民感激帕爾哈提,原先只將他視為客人,現在卻把他當親人。在複雜的邊境地區,牧民在他辦案時幫忙尋找線索,得知他的妻兒進山時會熱情招待。
去年,帕爾哈提告別工作11年的察汗託海、調到另一個邊境派出所。離開時,他放心不下小鐵橋:護欄鐵絲網鬆了怎麼辦?橋邊土坡冬天太陡太滑……
“村裏會解決這些問題。”察汗託海村黨支部書記葉先花説,村裏會承接小鐵橋維修加固工作,會在橋邊土坡砌築台階方便羣眾上下,“讓‘愛民團結橋’帶給牧民的温暖一直延續下去。”
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