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後顧之憂,別讓輪崗教師感覺被“流放”

  早有報道,為了以切實的舉措響應“雙減”政策落地,加快縮小城鄉、區域、學校間教育水平差距,北京、深圳等地在今年秋季學期伊始時已大面積、大比例地推進中小學教師輪崗制度;其他一些地方也紛紛出台具體政策實施教師輪崗。

  在大力促進教育公平發展的今天,教師輪崗和之前一些地方探索試行的“縣(區)管校聘”改革一樣,不失為解決基礎教育階段教育資源配置不均衡問題的一劑良方。然而,在筆者看來,這一政策要真正落地生根開花卻實屬不易。

  從已經試行“縣(區)管校聘”改革、推動教師輪崗和流動的地區看,諸如以下一些問題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少“輪”到鄉村學校但家住在縣城或市區的城鎮教師需要每天乘公交車或者自己開車上下班,不僅每月的交通開支增大,無形中降低了生活水平,同時路途上也消耗了不少精力、時間,教育教學質量難以避免地受到影響;而“輪”到縣城、市區或離家較遠學校的農村籍教師,則會面臨住房問題;一些輪崗的教師由於始終“在路上”,長時間“在遠方”(不少地方教師輪崗的年限規定為3年,個別的甚至要求5年),照顧妻兒老小根本談不上。整日裏為交通、住房、子女教育、照顧老人等日常生計問題而焦心,難怪有些輪崗老師滋生出無依無靠、沒着沒落的“流浪”心理。更甚者,個別學校領導把教師輪崗、流動作為整治“不作為”“不聽話”教師的一種手段,首先將他們調配到偏遠的鄉村薄弱學校。

  教師輪崗若不能解決“流動”教師的後顧之憂,讓他們產生了被“流放”的心理,這不僅不利於教師輪崗這項改革舉措的推進,更無助於基礎教育質量的提升。所以穩妥推進和成功實施教師輪崗制度,人性化關照是不可或缺的關鍵因素。教師輪崗、交流一定要儘可能地考慮到每個教師的利益訴求,首先解決好輪崗教師的交通、住房、子女教育等問題,切實免除他們的後顧之憂。

  可喜的是,有的地方已經認識到解決輪崗教師後勤保障問題的重要性,並且出台了諸如“區域範圍內的交流,農村教師的交流路程騎自行車不超半小時,城市教師的交流路程騎自行車不超一刻鐘”“城鄉交流的服務期限,根據距離遠近,分別為1年、兩年和3年”等很具人情味和接地氣的規定。

  當然,關注教師的基本生活訴求,關注教師心靈的歸屬感,仍大有文章可做。比如進一步減少教師輪崗、流動中的管理體制障礙,建立起縣域內統一的教師編制制度、工資待遇制度、職稱晉升制度、獎懲激勵制度、監管督導制度等保障機制,讓輪崗、流動教師真正吃下免除後顧之憂的“定心丸”,這樣他們才能逐漸摒棄“學校人”心理,認可“系統人”的身份,不論輪崗、交流到哪所學校,都可以找到歸屬感和安全感,進而才可能真心真意地為提升所在學校的教育質量而流汗出力、嘔心瀝血。

  (作者為基層教育工作者)

  高鵬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129 字。

轉載請註明: 解決後顧之憂,別讓輪崗教師感覺被“流放”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