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廈門9月20日電(記者褚萌萌、許雪毅)“大家都調侃我説,你就是個拿着規劃設計圖的福建農民。”台灣女孩張欣頤説,“確實,我們到了泰寧就是泰寧人,到了下黨就是下黨人。我和團隊夥伴都很喜歡現在的身份。”
20日的第十二屆海峽論壇大會上,幾位台灣青年發表演講,生動分享投身共同家園建設、參與兩岸融合發展的親身經歷。台灣建築規劃師張欣頤是其中一位。
來福建6年間,張欣頤和團隊的足跡遍佈福建100多個鄉村,幫助20多個村落進行鄉建鄉創,打造了以泰寧縣“耕讀李家”為代表的一系列美麗鄉村項目,用設計巧思“點亮”鄉村。
張欣頤與村民結下了深厚的情誼。她回憶,每到飯點,走在村道上,村民們總會喊她:小張,來家裏吃飯了。“我們在這裏感受到了濃濃的人情味,也擁有了新的家人。”張欣頤説。
近年來,張欣頤團隊還為30多名台灣大專學生提供實習崗位,組織兩岸鄉村交流活動,讓兩岸青年和基層民眾瞭解彼此,互學互鑑。
“大陸有好山好水好政策,讓我們有靈感去規劃美麗鄉村的未來。”她説,在大陸實施鄉村振興的宏偉藍圖中,像她這樣的台灣青年找到了結合自身所長的完美契合點,可以通過築夢圓夢助力兩岸共同家園的建設和發展。
台灣花蓮阿美人部落的楊品驊到大陸發展已13年。他在北京一條衚衕裏經營一家以少數民族音樂為主題的餐飲店,還在大陸68個城市進行了500餘場演出,並研發了一系列文化創意產品。
楊品驊談起自己造訪不少大陸少數民族地區的感受,讚歎那些曾經偏遠貧困地區的發展變化。他曾帶父親前往雲南德宏,在那裏看到景頗族羣眾在環境良好的場地上共舞、向遊客展現自己的傳統文化,父親激動地對他説:“讓族人可以一代代傳承、一代代進步,這不就是我們一輩子在追尋的嗎?”
楊品驊説,中華民族一家親,無論是一線大都市,還是淳樸的村寨,民族復興的希望深植在每一寸土壤裏。
台灣青年陳俊宇講述的“共同家園故事”,則與今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有關。大年初十,大陸疫情最嚴峻時期,他自發和幾名兩岸青年一起,前往日本、泰國、越南等地,奔波9000公里,自費採購32000個口罩等物資,通過接力方式捐輸大陸抗疫一線。
在海外,團隊成員遇到了許多有着同樣牽掛的同胞,這讓他們更加受到鼓舞。“我們只是做該做的事。”陳俊宇説,一起參與的夥伴中有幾位也是在大陸創業、享受相關政策支持的台青,“大陸有難,台青有責”。話音剛落,會場內就響起了熱烈的掌聲。(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