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是雷鋒精神的種子
王海燕
雷鋒去世已經57年了。但雷鋒精神,從未離開過。
今天是“學雷鋒紀念日”。我們推出這組報道,意在管窺“雷鋒精神”在京華大地上的落地生根、薪火相傳。無論是大山深處房山水峪村“三老”,還是“迴天”地區數以萬計的文明志願者,一個個暖人心扉的故事印證着一個極為樸素的道理:奉獻愛心,人人可為。
且看“豆漿爺爺”,一位年近八旬的獨居老人,僅僅出於一個善念,連續13年每天早晨都把熱騰騰的豆漿送到村裏的困難老人家中。且看“枴杖爺爺”,一位生活並不寬裕的“低保”孤老,用自己的木工特長,給村民和遊客免費製作了1500根登山枴杖。再看“石板爺爺”,憑着對家鄉滿腔的熱愛,成為600年古村落的歷史文化發掘者和最佳導覽員。
有人説,“雷鋒精神”僅是一個時代的印記。但我們看到,經過半個多世紀的接力傳遞,這個精神烙印愈發清晰深刻,並且在新的時代有了新的演繹。
在人口稠密、年輕人聚集的回龍觀天通苑地區,近年來各類公益組織層出不窮。無論是年輕媽媽發起的親子圖書館,還是熱心阿姨組建的愛心縫紉組,抑或是毅然決然退掉回家火車票,為垂危老人理最後一次發的理髮店小夥兒。大家的心願是共同的:力所能及奉獻愛心,讓自己和他人生活更美好。所謂“遠親不如近鄰”,在這裏有了最直觀最生動的註解。
這樣的身邊榜樣還有很多。不同年齡、不同職業、不同身份的人,正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加入志願服務的浩蕩隊伍中來。千萬縷傳遞善與美的微光,匯聚成温暖明亮的愛心河流,在2000多萬市民心田蜿蜒流淌,並逐漸內化為市民的素質,城市的品格。
人人都是雷鋒精神的種子。
北京正在建設“城市文明形象、社會道德風尚、市民文明素質”的首善之區,我們期待着更多的人加入到志願服務的隊伍中來,把雷鋒精神世世代代弘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