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歲尾已至,回望這一年的風霜雨雪、陰晴冷暖,哪一個瞬間最讓你記憶深刻?中國天氣網盤點2021年全國主要大中城市的天氣大數據,重磅推出年度城市天氣之最榜單。快來看看你家上榜了嗎?
年度雨最猛城市
今年7月,一場歷史罕見極端強降雨,使鄭州成為了2021年度雨最猛城市。有多猛?24小時降水量552.5毫米,一天降下了常年將近一年的雨;一小時降雨量(201.9毫米)更是創下中國大陸小時氣象觀測降雨量新紀錄。強降雨導致鄭州出現嚴重內澇,城市運行大面積中斷,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
鄭州是今年北方多雨的一個縮影,根據國家氣候中心的統計,今年我國北方平均降水量為歷史第二多,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河南、陝西等6省市為歷史最多。
年度最缺雨城市
和北方多雨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今年南方的雨水有些少。從2021年度最缺雨城市排行榜可以看到,南方城市佔據了8席。雲南大理降水量較常年偏少39%,位列第一位。廣東的惠州、韶關也都偏少30%以上,分列二三位。持續降水偏少導致華南地區罕見“喊渴”,江河水位下降,山塘水庫乾涸,珠江口一度出現鹹潮,深圳更是遭遇建市以來最嚴重的缺水情況。
年度雪最厚城市
今年的降雪倒是很走“尋常路”。雪最厚城市排行榜前三名——烏魯木齊、煙台和牡丹江,分別來自我國三個比較著名的“雪窩”——新疆、東北和山東半島。冬天想要看雪,來這些地方就對了。雖然2021年最後一股寒潮也給湖南、貴州等地帶去了一場酣暢淋漓的初雪,長沙的積雪深度達11釐米,但這還不足以擠進排行榜。
年度最火熱城市
2021年度最火熱城市排行榜上,清一色的都是南方城市。其中江西贛州高温日數達到79天,位列第一。省會級城市中,海口和福州的高温日數也超過了50天。今年南方多地夏季高温和“秋老虎”無縫銜接,熱力超長待機,史上最熱國慶假期更是讓不少人記憶猶新。這是因為今年副熱帶高壓強度更強,位置也更偏北偏西,因此導致南方出現罕見的大範圍、持續性高温天氣。在高温的加持下,2021年全國平均氣温也創下了歷史新高。
年度最桑拿城市
高温難熬,桑拿天更難熬。今年我國南方多地的桑拿天日數和常年比也明顯偏多。2021年度最桑拿城市的第一名,同樣是江西贛州,桑拿天日數高達77天。贛州夏季經常受到副熱帶高壓的影響,且地勢和周邊相比偏低,因此容易出現高温悶熱的桑拿天。我國桑拿城市絕大部分都分佈在華南以及江南地區,山東濟寧是前十名中唯一一個北方城市。
年度最涼爽城市
炎炎夏日,去哪裏能夠享受難得的涼爽呢?這張2021年度最涼爽城市榜單請收好!排名第一的青海西寧,夏季平均氣温僅有17℃,是天然的避暑勝地。這裏海拔高,又深居內陸,很難受到夏季風的影響。雲南的大理和昆明是榜單上僅有的南方城市,當地屬於低緯高原,海拔較高,因此氣温相對偏低。
年度最凍人城市
2021年度最凍人城市的前三名,被東北地區包攬。牡丹江和哈爾濱一年中有三個多月的時間裏,日最低氣温都在-10℃以下,可以説是天然的室外大冰箱。東北地區是我國緯度位置最高的區域,接收到的太陽輻射最少,冬季非常寒冷。
年度最精分城市
在冬季,也能體驗到一年四季的隨機播放嗎?今年年初的華北表示:這個可以有。1月6日至8日,華北50餘縣市最低氣温突破或達到建站以來歷史最低值,低至-20℃左右,凍懵了眾多網友。2月18日至21日,氣温又迅速竄升,多地最高氣温達25℃至29℃,恍如初夏。北京1月7日最低氣温-19.6℃,2月21日最高氣温25.6℃;呼和浩特1月7日最低氣温-30℃,2月21日最高氣温15.2℃,温差均達到45.2℃,攜手成為了最精分城市排行榜的並列第一名。
年度最風沙城市
今年,沙塵天氣的存在感也很強。1月中旬,首次沙塵過程就提前報到,比常年早了一個多月。3月13日至18日,北方遭遇近10年來少有的強沙塵暴天氣過程,北京PM10最大濃度超過7000微克/立方米。3月底,華北等地再次遭遇強沙塵暴過程。從最風沙城市排行榜來看,包頭排名第一,呼和浩特和天津並列第二。此外,石家莊、北京、吉林等城市也比較少見地排進了前十名。
年度最風狂城市
最風狂城市排行榜的城市也大多來自北方,這和冷空氣活動頻繁有着直接的關係。排名第一的西寧,全年8級以上瞬時大風的出現日數高達41天。西寧海拔比較高,冬季也常在冷空氣影響路徑中,再加上地形是東西走向,南北都有山,有利於大風的出現。
年度最陽光城市
今年的“日光城”之爭,昆明憑藉着日均8.8小時的日照時長奪得了第一名。昆明地處雲貴高原南側,海拔高,晴天多,因此日照時間長。老牌“日光城”拉薩以0.4個小時之差屈居第二。榜單上其餘城市都來自北方。北方水汽較少,天空中的雲量也較少,所以與陽光“約會”的時間就會更長一些。
2021年,我們見證了極端天氣的頻發、廣發、重發、併發,全球變暖帶來的危機感愈加強烈。同樣在2021年,碳達峯、碳中和首次被寫入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我國正式開啓“雙碳”元年。全球變暖的大趨勢或許無法逆轉,極端天氣未來可能成為常態,但我們也有力所能及的應對:減少個人碳排放,提高防災減災意識,儲備應急自救知識。當災難來臨時,互幫互助、共克時艱。
2021即將過去。2022,惟願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來源:中國天氣網)
【編輯:姚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