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東盟30年合作成典範

2021年是中國和東盟建立對話關係30週年。紀念這個歷史時刻的特別外長會及瀾湄合作第六次外長會日前在重慶舉行。在當前國際局勢不穩定和不確定因素持續增多的背景下,雙方外長齊聚首體現了而立之年的中國—東盟關係日臻成熟。

二戰結束後,受多重因素制約,中國與東盟國家關係曾經歷過一段曲折反覆。1967年東盟成立,受冷戰因素影響,雙方也沒立即建立聯繫機制。1991年正值冷戰結束,為了適應全球化和地區一體化加快的步伐,中國—東盟建立對話關係。30年的中國—東盟關係取得跨越式發展,創造了地區合作中的諸多“第一”,也成為亞太地區合作最成功也最具活力的典範,其經驗值得總結。

首先,日益緊密的命運共同體意識成為合作動力。無論從兩次國際金融危機還是非典、禽流感、印度洋海嘯、新冠疫情等來看,越是面對共同挑戰與危機,雙方越是同舟共濟、相互扶助,並創造出引領區域合作的各種平台或機制。

其次,相互尊重、照顧彼此舒適度成為合作原則。中國與東盟政治制度、經濟水平、風俗習慣等存在不同程度差異,但這並未影響合作。相反,雙方在涉及彼此利益的重要關切時採取相互尊重原則。比如中國支持東盟在東亞合作中的中心地位,而東盟支持中國有關地區合作的諸多倡議等。對於重大合作項目,雙方以先易後難、照顧彼此舒適度、循序漸進的方式推動合作,創造多層次的區域合作機制。

再次,貿易、投資和人文交流成為合作亮點。2020年中國與東盟首次互相成為第一大貿易伙伴。雙方投資日趨平衡,累計投資額超過2300億美元。日益增長的貿易和投資不僅為雙方創造大量就業機會,而且給雙方老百姓購買價廉物美的商品帶來實惠。雙方年度人員往來2019年度已超過6500萬人次,互派留學生超過20萬,相互結成200多對友好城市。這有利於構築雙方合作的社會與民意基礎。

這些成功得益於中國—東盟建立起領導人、部長、高官等各層級、立體式對話機制,並學會妥善處理雙邊關係矛盾或爭端的“處世之道”。這凸顯了中國—東盟關係的成熟度與韌性。未來30年,中國—東盟關係將可能從戰略伙伴關係提升為全面戰略伙伴關係,雙方合作領域將更廣、程度將更深、質量將更高。在抗疫、數字經濟、可持續發展和藍色海洋經濟等領域,雙方合作具有無限廣闊潛力。

不可否認,西方一些反華政客和媒體不時炒作中美在東盟的所謂戰略博弈,試圖讓東盟“選邊站”。這種離間行為不會得逞。從歷史經驗來看,中國與東盟國家山水相連、血脈相親,雙方有着上千年友好交往,絲綢之路、香料之路、茶葉之路、瓷器之路等早已將雙方緊緊聯繫在一起。從現實經驗來看,30年的中國與東盟合作給東盟國家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無論基礎設施建設還是大宗農產品出口等。中國正走向經濟高質量發展階段,超大規模市場和強大內需潛力都使中國成為東盟國家不可或缺的合作對象。隨着2022年RCEP落地,將有更多東盟國家的農產品進入中國市場,這無疑將提升東盟國家的農業現代化,對其工業化、現代化目標也將大有裨益。

總而言之,30年風雨造就了更成熟的中國—東盟關係。這種關係不會因外界干擾而改變根本方向,不會因個別分歧或爭端的阻撓而發生顛覆性轉變。(許利平,作者是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東南亞研究中心主任)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314 字。

轉載請註明: 中國東盟30年合作成典範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