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保家衞國,是共和國立國之戰。這場戰爭,是擁有當時全球頂尖綜合國力和軍事實力的美國及其盟國,與百廢待興的共和國之間進行的一場殊死較量。一九五零年十月二十日,二十五萬志願軍將士奔赴朝鮮,攜手朝鮮人民軍,對抗聯合國軍。至一九五一年九月,兩軍先後進行了七次戰役和一次談判。包括前五次戰役,以及聯合國軍發動的夏季攻勢和秋季攻勢。
因為麥克阿瑟的傲慢和李奇微初掌兵權,聯合國軍並沒有在前三次戰役中發揮出正常水準。從第四次戰役開始,李奇微和聯合國軍痛定思痛,決定不再小覷中國軍隊,一邊提高警惕,一邊收縮防線。根據美國《韓戰史》記載:在一九五一年一月之前的戰鬥中,美軍戰線普遍比較分散,部隊各自為政;自第三次戰役結束後,李奇微開始集中力量,各個擊破。
第四次戰役期間,李奇微集中聯合國軍近二十五萬大軍,在漢江以南與志願軍決一死戰。聯合國軍將運動戰改變為陣地推進戰後,立即收穫奇效。一九五一年一月下旬至二月上旬的戰鬥中,由於美軍防線極為緊湊,志願軍在橫向和縱向戰場上大規模穿插,利用夜間大規模滲透的戰術再也無法取得令人滿意的效果。《朝鮮戰爭史》載:第四次戰役開始後,第三十八軍多次夜間穿插敵後,都無法達到既定目的。一一三師在一月二十六日試圖從鐵峯嶺以西繞過英軍第二十八旅,沒有成功,因為英軍陣地兩翼空間已經極小。
即便如此,志願軍還是有辦法對付李奇微和他的聯合國軍。第四次戰役中,彭德懷祭出西頂東進的策略,命令三十八軍頂住二十五萬美軍進攻,同時命令鄧華兵團進行大規模轉移,繞到美軍右翼進攻,並取得了不錯的戰果。此時,李奇微逐漸明白,即便在如此狹窄逼仄的戰場之上,即便在美軍如此強大的物質力量和後勤保障基礎上,中國軍隊還是能夠想盡辦法對付自己,並且能夠達到自己的目的。因而,第五次戰役打響時,李奇微決定進一步夯實自身的攻防能力。
李奇微在攻防能力方面改革的第一步,就是改進炮兵。在之前的作戰中,聯合國軍炮兵主要有兩點不足。首先:雖然炮兵火力強大,但攻擊精度不準。例如,根據美軍戰史記載,第四次戰役期間,美軍炮兵的殺傷效率平均在百分之三上下,而且只要擊傷目標,無需致命,都算在殺傷效率以內。美軍耗費了巨大的彈藥量,卻無法保證殺傷精度,李奇微十分不滿。一九五一年四月十二日,李奇微在聯合國軍會議上向部隊高級指揮官,尤其是炮兵指揮官,下發了《提升炮兵殺傷精度》的文件,命令各軍整改。
除了炮兵攻擊精度不高,炮兵火力覆蓋率依然讓李奇微不滿。聯合國軍的炮兵火力覆蓋定義是:在一平方英尺的平整土地上,各類彈片平均數。炮兵火力覆蓋可以分為三個級別:低覆蓋,即彈片平均數小於八十枚;中覆蓋,即大於八十枚,小於一百六十枚;高覆蓋,即一百六十枚到二百三十枚之間。在高覆蓋級別中,由於彈片密度已經極大,因而很難進一步提升火力覆蓋。然而,李奇微和範弗利特還是做到了。援引《抗美援朝戰爭期間火炮的使用》一文中的數據:
第四次戰役期間,聯合國軍中的美軍和英軍,炮兵火力覆蓋保持在中等級別。第五次戰役第一階段戰鬥中,美軍炮兵火力覆蓋達到平均每平方英尺二百八十枚(甚至超過高覆蓋五十枚彈片)。
這意味着,僅僅在極小的一片平整土地上,就到處佈滿了各類彈片。美軍基本上做到了用彈片雨覆蓋陣地。
李奇微對炮兵進行的一系列改革,在第五次戰役期間得到了實踐的檢驗,並且在聯合國軍發動的夏季攻勢和秋季攻勢中進一步得到了檢驗。最終,在秋季攻勢發動中後期,給志願軍帶來了很大麻煩。一九五一年九月中旬,聯合國軍秋季攻勢進入中後期。美軍將第十軍部署在羅山以南,與之對壘的是志願軍第六十五軍。在歷次戰鬥中,六十五軍功勳卓著,戰果輝煌,始終讓美國人無法佔到便宜。然而這一次,六十五軍戰士第一次被聯合國軍炮兵震懾到。
九月二十二日,美國第十軍第七師在向羅山發動進攻,六十五軍按照之前戰役的部署方法,修建了三道防禦陣地,每道之間間隔約二十五米。這樣既能防止因為陣地過於密集,被美軍炮火轟擊,又能在陣地之間及時轉移和支援。二十二日上午,美軍發動進攻。成百上千架戰鬥機和美軍火炮,像往常一樣,扔下數量巨大的彈藥。
然而這一次,六十五軍還是感到一些不對:以往美軍火炮雖然猛烈,但精度比較差,許多時候,志願軍戰士甚至不用轉移陣地,也無法被美軍火炮擊中。然而這一次,美軍火炮格外精準,許多炮彈都直接砸向陣地內部。固然,美軍提升了火炮精度,然而更重要的是,美軍進一步加大了火力覆蓋。
此外,李奇微還學起了志願軍的戰術:利用正面強大的火力覆蓋和步兵進攻,吸引中國軍隊注意力,同時利用裝機械化部隊,從志願軍兩翼包抄,對志願軍形成合圍之勢。二十二日正午,南朝鮮第六師和美軍第二十四師,在中國軍隊將主力集中在正面戰場之後,利用機械化部隊的高度機動性,迅速從羅山以西和羅山以東,向六十五軍後方猛衝。至二十二日傍晚,六十五軍已經深陷重圍。軍長肖應棠向彭德懷發送電報,報告六十五軍戰況。此時,彭德懷正在部署西線進攻。得到電報後,頓時眉頭緊蹙。
由於當時志願軍各個隊伍都有自己的任務,很難抽調任何一支部隊去救援六十五軍,即便調動剛剛撤下前線,回到後方休整的幾支部隊,時間上也來不及。情況危急之下,彭德懷巧妙地施展了一個奇策。二十三日凌晨,經過慎重思考,他向肖應棠回覆電報:
建議六十五軍,立即進行抗日戰爭時期的坑道戰術,先解決掉敵軍火炮對我軍的巨大殺傷問題。我已經命令六十三軍和六十四軍,各自抽調一個師的兵力,前來救援。你們務必頂住至少兩天!
肖應棠是老將,對坑道戰術十分熟悉和擅長。接到彭德懷的電報後,他用黑黑的手拍拍腦袋:我怎麼就沒想到坑道戰呢!隨後,他立即命令全軍開始挖坑道。
坑道戰,是利用戰場上的坑道優勢,以及之長補己之短,與敵軍交戰的一種戰鬥方法。在坑道戰中,我方戰士需要在陣地之間,挖掘大量深坑,並且用各種堅硬的石塊,例如花崗岩,壘在坑道壁上,加固坑道壁。同時,不同坑道之間,還要相互連接起來,以便在作戰過程中,於地下迅速轉移。一些重要陣地的坑道,甚至有兩層。下面一層用來睡覺吃飯,存放武器彈藥,上面一層則被當作戰壕,阻擊敵軍。
二十三日凌晨,六十五軍立即行動。全軍戰士,除了負責警戒的戰士以外,全部投入了坑道挖掘工作。這些戰士們大多數來自農村,也有不少老兵,曾經經歷過抗日戰爭時期的地道戰,對坑道挖掘這種事情,爐火純青。到二十五日傍晚,一張初步能夠覆蓋陣地的坑道網絡就已經被挖好了。此時,五萬將士已經被美軍重炮轟擊了四天。坑道挖好之後,志願軍戰士們迅速跳入坑道,美軍火炮雖然依然不斷轟炸陣地,但坑道能夠很好地保護戰士,迅速減小了人員傷亡。
二十八日凌晨,在志願軍被美軍重炮轟炸的第七天,六十三軍和六十四軍的救援部隊,終於趕到戰場。此時,距離彭德懷的堅守兩天,已經過去了整整五天。如果沒有彭德懷創造性地利用坑道戰,六十五軍的損失必定極為慘重。在六十五軍近五萬大軍陷入重圍之時,彭德懷急中生智,巧施奇策,最終拯救了部隊,化險為夷。
彭德懷之所以能夠成為大軍事家,不僅因為他能打勝仗,還因為他卓越的創造性。西方著名軍事理論家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中,曾經對戰場指揮官的創造性有過專門論述:
戰場上的許多局面,都似曾相識,但有想象力和創造性的指揮官,往往能夠捕捉到相似的戰場環境中的獨特機會,給予敵軍致命一擊,或者保全自身部隊實力。
克勞塞維茨的論述,和彭德懷的戰場創造性正好能夠相互印證。如果六十五軍五萬戰士深陷重圍之時,彭德懷沒有發揮其創造性,而是死板地命令其它部隊前來救援,那麼戰線就很有可能被突破,後果不堪設想。正是彭德懷在關鍵時刻,臨危不亂,還能想起利用抗日戰爭時期我軍的地道戰優良傳統,審時度勢,將其正確地運用到朝鮮戰場之上,才拯救了數萬將士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