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熱議 | 推進家校協同,力促“雙減”政策落地見效

河北省兩會上,“雙減”成為熱詞:“雙減”給學生和老師帶來哪些變化?取得了哪些成效?下一步如何發力?針對這些熱點話題,不少代表委員提出了具有建設性的建議。

■ “減”出了時間充實了成長

“雙減”後最直觀的變化是什麼?

“作業少了。”省人大代表、石家莊市第十八中學校長王志臣説,學校控制作業時長、降低作業難度的同時,注重減輕心理負擔。按照學校安排,初中部每天作業總時長不超過90分鐘,在作業難度上,每天超過75%的題大部分學生能獨立完成。“我們還實行作業分層,能力強的可以選做難度稍大的題目,能力較弱的完成基本題目即可。”王志臣代表説,學校着力減輕因過度競爭壓力帶來的心理負擔。

作業少了,是否意味着學生和老師更輕鬆了?

“作業減少不是讓學生‘躺平’,而是更全面地成長。”省人大代表、唐山市第四十九中學校長劉素芸表示,社會對於“雙減”,仍有一些誤解。“不是一味讓學生學得少一點兒、學得簡單一點兒,而是要讓學生學得更豐富、更自主、更有興趣。”

劉素芸代表介紹,現在的作業與過去有了明顯不同,更講究“融合”。比如,美術老師會讓學生畫海報,語文老師會讓學生寫小型報道,音樂老師帶着學生們研究拉拉操和配樂……

“雙減”之下,變化的還有課堂教學。

“作業做減法,課堂質量做加法。”王志臣代表説,剛剛過去的“雙減”學期,學校和教師更加關注課程體系建設和課堂優化。“雙減”之後,教學時長相對減少,為了保證學習效果,學校必須提高課堂的教學質量,着力集體教研,推進教學改革,打造優質課堂。

在提升課堂質量方面,王志臣代表建議充分利用數據分析平台,重視學情分析和課堂反饋,注重訓練內容、試題數量和練習時間的設計安排,達成精準教學和高效訓練,實現課堂教學質量的全面提升。

在劉素芸代表看來,“雙減”也對教師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需要有工作熱情、善於激勵孩子、能夠充分引領帶動學生,把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激發起來,讓他們在課堂上高效學習,主動參與,積極探索,大膽表達,在交流碰撞中產生思維火花。”

對此,劉素芸代表建議,在師資隊伍建設上,要捨得下力氣。一方面加強教師培養力度,為教師創造學習的平台,另一方面,真正為中小學教師鬆綁,讓他們安心從教。

■ 家校共育緩解家長焦慮

眼下,一部分家長還沒有從“雞娃”的狀態中走出來,擔心作業少了、考試少了、校外培訓少了,孩子學不到東西;更擔心別人家的孩子沒有“雙減”,或許還在明裏暗裏繼續“雞娃”。有的家長擔心孩子“跟不上”“吃不飽”,病急亂投醫,給了一些“地下輔導”潛滋暗長的機會。

對此,出席省兩會的部分代表委員表示,教育要兼顧到每一個孩子,課外的無序補課逐步取消,體制內的有序供給就要跟上來,提供多元的個性化的服務,加強學校主陣地建設,做強做優免費學習服務。

對於家長們表現出來的焦慮,代表委員們認為:“家長對教育很重視、很上心,但是有時方法不對,導致用力不當,反而起了反作用。”

省政協委員、保定市河北小學校長武文革表示,全面落實“雙減”政策,應加強家校溝通,學校指導家長做好親子溝通。“可以在中小學校建設家庭教育工作室,在教育孩子的方法、方式、內容方面,給予家長一定的指導。”武文革委員舉例,孩子在學校犯了錯誤,學校不能僅僅告知一下家長就算完事,而是應該給家長一定的指導,教給家長如何教導孩子改正錯誤。

而學校的教育工作也需要家長的深度參與。

武文革委員介紹,下午3點半後,學校豐富多彩的選修課、社團活動,讓學生得到了充分成長,但是也面臨師資、場地、資源短缺的難題。他建議打破圍牆,充分發揮家長的專業知識與育人熱情,資源共享,實現家校社共育,為校內課後服務提供豐富優質的“助力源”。(河北日報記者馬利)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492 字。

轉載請註明: 民生熱議 | 推進家校協同,力促“雙減”政策落地見效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