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蓮蓮堅持植樹40年,把千畝荒山變成林海。 本報見習記者 孫鵬攝
從延安市安塞區城區向北盤山行進20餘分鐘,便來到了梁峁溝壑縱橫的金明街道東營村雷坪塔小組。
一塊地勢較高的平地上建有一處農家小院,院子裏五孔窯洞寬敞明亮,兩邊各有一座平房,一邊是區總工會打造的“勞模創新工作室”,一邊是區婦聯與街道辦共建的“家風館”。
這裏是張蓮蓮的家。
張蓮蓮吃過太多苦。9歲時她就踩着石頭上鍋台做飯,照顧癱瘓的母親與弟弟妹妹,長大後嫁到了貧瘠荒涼的雷坪塔。
“開一片片荒地脱一層層皮,下一場場大雨流一回回泥,累死累活餓肚皮。” 一首陝北信天游唱出這裏莊稼人的艱難。
“苦難逼着你跟它抗爭。”如今已經69歲的張蓮蓮,眼神中依然透着堅毅與倔強。1981年,她與丈夫王耀武決定在荒山荒溝種樹,為的是有木材用,還能遏制水土流失,種出好莊稼。
栽樹的路,走得並不易。
承包的地栽滿了,她就用自家20多畝耕地和其他村民換了幾百畝荒地來栽;沒錢買樹苗,就到處借。
有些陡峭的山坡連山羊都上不去,張蓮蓮仍要想辦法爬上去、栽上樹,有幾次從山坡上滾落下來,摔得鼻青臉腫、鮮血直流;有些溝道里全是堅硬的沙石,鐵鍁鏟不進去,張蓮蓮就跪在地上用手刨,手指磨破了,就用布條包住繼續刨……張蓮蓮夫婦不僅帶着子女栽,還給村民免費提供種子,號召大家齊力改造家鄉。
荒山給了回應,慢慢見了綠。40年後的今天,曾經滿目蒼涼、飛沙走石的黃土荒山,已成為密不分株、枝纏藤繞的葱蘢青山。
不光要讓荒山綠起來,還要讓村民富起來。1995年,張蓮蓮在園子灣承包了100畝荒地建起蘋果園。果樹費水,水又在很遠的後溝,她就從凌晨三點開始擔水,每天給自己定下挑40擔水的目標。
不僅能苦幹,張蓮蓮還有遠見、講科學,經常請縣鄉科技人員到她的果園、林地指導。果園逐漸有了效益,她又把家裏攢的錢投在了引進優良品種上,投在了修路、通電、引水上。
1994年,張蓮蓮投資在果園建了小水塔,方便了人畜飲水,還保障了自家林果的灌溉;1996年,她拿出7萬元,建了雷坪塔有史以來第一個高抽站,徹底解決了全村山上果園的澆水問題。
1999年,國家啓動退耕還林工程,鼓勵農民在山上發展經濟林,村裏學習張蓮蓮的人逐漸多了起來。如今,雷坪塔的村民已發展6000多畝經濟林,僅靠這一項,當地人均年收入就達到1.1萬元。
“沒有黨的好政策,我們就過不上好光景。”吃水不忘挖井人,張蓮蓮始終對黨心懷感恩,並積極向黨組織靠攏。2003年3月,張蓮蓮光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黨員就要幹在先、走在前,帶領羣眾過上好日子。”張蓮蓮説。
她是這麼説的,更是這麼做的。2007年,她出資5萬元改善了東營小學的教學設施,爭取資金修了東營滾水橋,3個村的娃娃不再蹚水過河上學;2016年,她爭取到市上項目,將通向縣城的砂石路變成了平展展的柏油路……
這幾年,張蓮蓮與兒子、兒媳又依託林地創辦了集養殖、銷售和特色餐飲服務為一體的農業產業化企業,為周邊幾十名羣眾提供了工作崗位。
“政策這麼好,能幹甚就幹甚。只要放開幹,就能把生活過起來。”張蓮蓮讓更多人相信了這句話。村上的老馬伕妻倆身體殘疾,前些年只候着低保金。張蓮蓮就三天兩頭去勸,幫他們貸款,給他們傳授技術,鼓勵他們發展養殖業。如今,老馬伕妻倆每年收入十幾萬元。
如今當了曾祖母的張蓮蓮還沒打算歇着,依然每天上山、見縫插綠。一株株小苗長成了參天大樹,貧瘠的山樑變得鬱鬱葱葱,青山裏的百姓展開了笑顏。(本報見習記者 孫鵬 記者 劉居星)
【來源:陝西文明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