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毅品文團隊鍾一,無授權禁轉!
1952年10月14日凌晨3時,美方第八集團軍司令範佛里特集中300門大炮、40架飛機以及120輛坦克向上甘嶺地區五聖山前沿的597.9和537.7高地進行規模強大的火力轟炸。我方的陣地上平均每秒落下6發炮彈,終日落彈的數量達到30萬餘發,飛機投彈達到500餘發。
這天4時左右,美韓出動7個營的兵力,在飛機、大炮和坦克的掩護之下,兵分6路向我方兩高地發動猛攻,聞名於世的上甘嶺戰役就此打響。
(上甘嶺戰士)
硝煙瀰漫、炮火不歇。十五軍軍長秦基偉一直在作戰室研究敵情,此次敵人攻擊規模之大、火力之猛、手法之狠,讓人多少有點意外。秦基偉曾在回憶錄中説道:“這是我一生中又一個心急如焚的日子。”
經過仔細的分析研究,秦基偉對敵人的企圖做了判斷:敵方不把進攻矛頭放在易於發揮機械和裝甲能力的平康地區,偏偏要打五聖山前沿陣地,這明顯是想鑽我方的漏洞,正所謂攻其不備。
在這種判斷下,秦基偉迅速增加前沿陣地的兵力,並把炮兵集中使用在上甘嶺戰場上。這天夜晚,秦基偉接到副司令員洪學智的電話。洪學智心急地問道:“老秦,你那邊怎麼樣了?”秦基偉答道:“範佛里特想要上五聖山,拔除我方的兩個高地。”
洪學智知道局勢已經十分緊急,便説道:“老秦,你需要什麼。你要什麼我就給什麼。”秦基偉直接説道:“我要喀秋莎!”洪學智同意了秦基偉的請求,並保證最遲明天中午前趕到。
(喀秋莎火箭炮)
喀秋莎是蘇聯製造的火箭炮,每門炮有8根工字型導軌的發射架,而每個發射架上能搭載兩枚火箭彈,一次可發射16枚。這種武器在當時是屬於軍事機密,連操作人員都不知道它的名稱。因為炮架上有一個英文字母K,故稱其為喀秋莎。
喀秋莎裝在卡車上,善於長途奔襲,靈活機動。只要一按鍵鈕,16發炮彈頃刻間發射升空,適合打擊敵方的集結地和野戰工事以及集羣坦克火炮。但這種武器也有弱點:發射時火光太亮,容易暴露陣地,而且完全沒有防護,不適合在敵方炮火威脅較大的區域內作戰。
我方十分珍惜喀秋莎,師政委呂琳曾對幹部們講到:“同志們,你們知道喀秋莎的造價有多高嗎?一枚喀秋莎炮彈的價值就是6兩黃金。”
10月14日至20日,這是上甘嶺戰役的第一階段。在7天7夜的激戰中,敵我反覆爭奪地表陣地。10月19日這天下午,209團裝備24門喀秋莎,從預備陣地出發,奔赴發射陣地,發射陣地距離上甘嶺只有10餘華里。
(喀秋莎火箭炮發射)
喀秋莎到達發射陣地後,炮兵們各就各位,瞄準敵方陣地。這天下午4時30分,我方其它炮羣展開炮擊。這是為了掩護喀秋莎參戰,我方進行的掩護性炮轟。在炮擊5分鐘後,我方黃紅兩色信號彈升空。
喀秋莎旋即開火,飛出的火箭彈如密雨一般,砸向敵方陣地。第一次齊放在1分鐘之內,隨後喀秋莎又發動了第二次齊放,總共有384枚火箭彈砸入敵營。兩次齊放之後,209團立即撤出陣地,這輪攻擊前後只用了短短的13分鐘。
在喀秋莎炮火的掩護之下,我方戰士向佔領597.9高地和537.7高地北山表面陣地之敵實施了反擊,最終收復了兩個高地陣地。11月2日,敵方集結5個營兵力,從多路向上甘嶺發動大小進攻40餘次。
下午4時左右,敵方用30多輛汽車搭載一個營趕去支援。我方用炮火將敵人打退,敵軍只能在出發地修築工事,待機而動。秦基偉得知敵方增援的消息後,命令火箭炮團進入陣地。喀秋莎對敵人的陣地展開了轟炸,敵方的這個營幾乎全軍覆沒。
(無畏的戰士們)
11月3日,敵人用3個營的兵力展開了15次反衝擊。我方209炮團隱蔽進入敵方防禦側面的發射陣地。隨後喀秋莎對敵陣地展開了猛轟,敵人被炸得血肉橫飛。在炮擊結束後,敵人光拉屍體就用了整整15輛卡車。
在43天的上甘嶺戰役中,209炮團用喀秋莎前後參加了10次戰鬥,給敵人造成了重創,有力地支援了我方步兵行動。當時209團所屬炮兵21師的車號是84,我方部隊一見到84的車號,都會主動讓路,並鼓掌歡迎。
209炮團在上甘嶺獲得的錦旗上寫道:“百發齊放,震破敵膽,戰士最愛你,敵人最怕你!”參考資料:《上甘嶺》
有什麼意見,歡迎在下方留言討論!(請支持毅品文團隊的各種原創文章及實體書,獨立專業有種有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