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國航天之父”,奠定了中國航空航天事業的基石;
同時,他也是“中國導彈之父”,是中國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的獲得者。
在新中國百廢待興的時刻,他放棄國外的優渥條件,突破層層封鎖,歷經艱難險阻,終於登上了回國的船隻,只為用畢生所學,報效祖國。
如果沒有他的偉大貢獻,中國原子彈、導彈的研製事業至少要落後二十年。
他,就是著名科學家錢學森。
他的故事已經為眾人所熟知,而他的後代卻藉藉無名。他們現狀如何?
錢學森與妻子蔣英
錢家與蔣家乃是世交,錢學森和妻子蔣英在幼年時便已相識,一度以兄妹相稱,可以説是青梅竹馬。後來,兩人分別到不同的國家留學,遠隔千山萬水,聯繫也因此中斷。
1946年,蔣英回國,還舉辦了自己的演唱會。一年後,錢學森也回到祖國,他們再次相遇。久別重逢,兩人的感情迅速升温,加上雙方父母的支持,很快,兩人便喜結連理,隨後一同前往美國波士頓。
然而,出國容易回國難。新中國成立後,正是用人之際,錢學森一心回國,美國政府卻以莫須有的罪名,無理地將他們扣留,時間長達五年之久。
被扣押的日子雖然灰暗,但兩人患難與共,陪伴着彼此,使暗淡的生活增添了幾分色彩。錢學森吹笛,蔣英彈吉他,兩人用音樂治癒內心的煎熬與苦悶。
幸運的是,這個時候,他們的一對兒女也相繼出生。看着可愛的孩子,他們內心的煩悶也能得以平復。
身在異國他鄉,舉步維艱,但他們從未放棄回國的希望。在經過五年的拉鋸戰以後,錢學森終於如願以償,帶着妻子和兒女重回故土。
此後,錢學森與蔣英就始終紮根在中國的土地上,為建設祖國奉獻了一生。而他們的子女,雖然是名人後代,人生道路卻並非一帆風順。
兒子錢永剛
錢永剛出生於1948年。1955年隨父母登船回國時,年方七歲的他還處於無憂無慮的童年時代,看着父母臉上的笑容,他雖然不太清楚原因,但也異常興奮,帶着妹妹在甲板上跑來跑去。
那時的他並不知道,自己的未來將會有怎樣的走向。
1966年,錢永剛十八歲,正是該上大學的年紀。豈料,十年浩劫開始了。社會陷入混亂,各地都在停課。錢永剛對前途陷入迷茫。
反覆思考後,他決定參軍入伍。面對現實的困境,父親錢學森也感到前所未有的無力,只能支持他的決定,鼓勵兒子去闖一闖。
儘管當時錢學森已經是重量級人物,説話很有分量,但他從不讓子女走捷徑,也沒有和軍方打招呼。在父親的教導下,錢永剛也深知,未來要靠自己的雙手來奮鬥,不能借父親的“光”。
於是,錢永剛和其他入伍的新兵一起踏上南下的列車,在部隊服役。
後來,聽聞恢復高考的消息,他心裏激動又忐忑。激動的是,能夠重回校園;忐忑的是,畢竟學業已經荒廢了十年,能不能重新拾起來,還是個未知數。
好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複習後,他考上了大學。這時,他已經三十四歲。
1988年,四十歲的錢永剛從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計算機科學系畢業,獲得碩士學位。而父親錢學森在他這個年齡,已經是教授了。
畢業後,他和父親一樣,選擇回到中國,現在從事計算機軟件系統的研究工作,是高級工程師,並在上海交通大學擔任兼職教授。
縱觀錢永剛的奮鬥史,可以看出,社會環境會對一個人的人生軌跡產生莫大的影響。趕上特殊時期,錢永剛大好的青春年華就這樣被歲月蹉跎。
所幸,最終他的人生能夠回到正軌。雖然沒有像父親那樣投身航天事業,但他也在計算機領域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女兒錢永真
錢永真於1950年出生於美國加州,五歲時跟隨父母回國。
如果説錢永剛繼承了父親錢學森的理性,那麼女兒錢永真便繼承了身為歌唱家的母親蔣英的感性。
由於從小受到母親的影響,耳濡目染之下,她對音樂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再加上與生俱來的天賦,她走上了音樂之路。
和哥哥一樣,錢永真也國內教育體系崩潰而無法順利進入大學,後來才有機會赴美深造。回國後,她曾擔任中央音樂學院聲樂系和歌劇系主任,現從事音樂教育工作。
如今,兩人均已步入老年,他們為人低調,從不在人前宣揚父親的光輝事蹟,來為自己增光添彩。他們能夠安度晚年,替父母看一看飛速發展中的中國,也算是一件幸事。
在錢永剛和錢永真的人生道路上,沒有人因為錢學森的地位和影響力給他們特殊照顧,相反,他們如今擁有的一切,都是通過自己的努力得來的。
在不利的大環境下,兄妹二人都能夠有所成就,顯然離不開錢學森的悉心教育。
錢永剛曾説,在教育方式上,父母沒有“言傳”,主要靠“身教”。
從小到大,父親沒有給他們灌輸刻板的理念,要求他們怎樣為人處世,而是以身作則,成為孩子們的榜樣,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潛移默化地影響着孩子們,使得子女受益無窮。
作為錢學森的子女,或許很多人會認為,條條大路通羅馬,而錢永剛與錢永真就是出生在羅馬的人,他們的人生道路自有父母為他們規劃,他們可以高枕無憂,一帆風順。
然而,實際情況卻並非如此。兄妹二人能有今天的成就,和父母的教導分不開。但更重要的,則是他們個人的努力。
實際上,身為名人後代,有時候並不像旁觀者想象的那樣光鮮亮麗,他們和普通人一樣,也會有身不由己的時候。人們常説,父母是兒女最好的老師。
錢學森夫婦對子女的教育再次説明了這一點,身教重於言傳,讓子女自己去努力,去奮鬥,遠比直接替他們規劃人生要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