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大家好!
中國作為全世界銷量最大、品牌最多的汽車市場,競爭最為激烈,內卷也最為嚴重。再加上自主品牌和新勢力車企最具活力,在產品力的各個層面基本都卷出了新高度。
一般來説車企越卷,消費者肯定會越受益,這確實沒錯。正是因為車企的內卷,我們才能用10萬出頭買到L2級輔助駕駛,才能用10幾萬的價格買到600km的續航。
續航600km的 AION Y 售價16.26萬
這些好處不一而足,我們就不多説了。今天我們要重點説的是這種高度內卷對消費者會帶來哪些壞處,這方面以前很少有人關注過,下面我們就來好好聊聊。
造車追求平衡
無效內卷會犧牲其它配置
造車需要講究平衡,或是説造車是一種追求平衡的藝術。比如在成本有限的情況下,一個車企到底是應該優先關注安全呢,還是優先關注設計、配置,或者空間呢?
如果沒有行業的內卷,車企會有自己的節奏和重點。但是在一個高度內卷的市場裏,車企怎麼分配有限的成本就會被內卷的方向左右。
現在所有車企都在比拼智能座艙和輔助駕駛。如果沒有幾塊大屏,沒有8155芯片,沒有至少是L2級的輔助駕駛,且不説難以吸引消費者眼球,就連車企自己的上市發佈會,可能都不知道要説點什麼了。
這時候成本自然會向內卷的方面傾斜,比如現在很多10幾萬的國產車座艙的智能化水平,比合資品牌幾十萬的都要更先進。
小鵬P5內飾
這確實能帶來更直觀的科技感,但也有兩個問題,第一是在有限的成本下,在智能座艙上瘋狂堆料一定會擠壓其它方面的成本。比如本來是不是可以多給到兩個安全氣囊呢?
第二、如此炫酷的內飾日常駕駛中真的用得到嗎?真的好用嗎?有沒有安全隱患呢?
我們都知道直升機上有大量的顯示器。國外早就有研究顯示,大量的屏幕會造成信息過載,導致駕駛員分心,從而增加墜機風險。
一位名叫大衞·斯雷特爾(David Strayer)的認知心理學家認為這一理論同樣適用於智能汽車。他表示:“他們(車企)創造了一個分散注意力的糖果店,他們正在殺人”。
曾經《泰晤士報》邀請過美國最暢銷的5家汽車製造商的高管,請他們談談在智能化的今天,如何防止司機分心,結果是他們全部拒絕了採訪。
所以屏幕上的內卷不但擠壓了其它配置,而且越來越多的屏幕對車主來説並不一定是好事。這種內卷就只能叫無效內卷,不但不會讓車主得到實惠,還會帶來安全隱患。
卡羅拉輔助駕駛測試
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輔助駕駛也是任何新車上市都幾乎不能不提的,所以像卡羅拉這種10萬出頭的家用車也標配了TSS智行安全系統,這套系統包括了車道保持、車道偏離預警、全速域自適應巡航、主動剎車等。
卡羅拉輔助駕駛測試
如果單説10萬出頭就標配這些的話,那必須點贊。但豐田也是要賺錢的,輔助駕駛給了這麼多,其它方面的成本一定會被擠佔。所以,即便是主銷的13.58萬的雙擎先鋒版,也只用上了鹵素大燈、織物座椅,沒有倒車雷達、沒有倒車影像、沒有後座出風口、沒有後座扶手,沒有天窗、沒有OTA升級等等。這還不算,整個內飾也是塑料感滿滿。
13.58萬卡羅拉雙擎先鋒版內飾
所以消費者期待的是車企因為內卷給車主帶來更多實惠,但很多時候,內卷只是讓車企把成本投入到了更顯性的方面,而在其它方面會想方設法省回來。
內卷會讓技術應用更激進
續航更激進
此外,內卷確實會加速新技術的開發和應用,但這只是從宏觀來説。在實際操作中往往會變成誰更激進,誰就能獲得內卷的優勢。
這一點在電動車上體現的最明顯,比如對電動車來説,續航始終是大家最關心的參數之一。但是在電池技術沒有根本突破之前,續航內卷也就≈瘋狂堆電池了。
比如,目前已經有多款車型都宣稱續航超過1000km了,其中有些已經量產上市了。但是將續航提升到1000km這樣誇張的程度,邊際效應已經越來越小,相反暴露的不足卻越來越多了。
比如提高了車價、犧牲了乘坐空間、增加了車重、降低了整車效率、惡化了操控等等,最關鍵的是,如果不解決充電樁的問題,即便續航增加到了1000km,也不能解決續航焦慮。
蔚來ET7
所以1000km續航顯然就是續航內卷的體現,而這種內卷對消費者的使用體驗來説,又明顯得不償失。
輔助駕駛更激進
剛才説了輔助駕駛也是如今內卷的重災區,在燃油車上主要表現在輔助駕駛擠佔了其它配置的成本,在新勢力車企上主要表現為技術應用的激進。
比如説,特斯拉的AutoPilot算是輔助駕駛中的標杆了,但依然事故頻出。往近裏説,林志穎的車禍至今還沒有明確的調查結果。往遠裏説在美國特斯拉因為它的FSD(Full Self-Driving)已經收到了多起投訴。
比如就在這個9月的中旬,在特斯拉沒舊金山就成了一個集體訴訟的被告,理由是特斯拉對AutoPilot和FSD進行虛假宣傳,並因此誤導了公眾。
近日,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也宣佈,調查過去一年由特斯拉AutoPilot引起的15死1傷的一共16起交通事故。
7月6日,美國一起特斯拉輔助駕駛引起的車禍
特斯拉是如此,國內的一眾新勢力車企也差不多,因為使用輔助駕駛出車禍,甚至死亡的案例也屢見不鮮。
這裏當然有司機自己的問題,但輔助駕駛的不完善,或者是車企不負責任的宣傳也都是重要原因。
理想CEO李想給出的自動駕駛命名建議
製造工藝更激進
最近電動車裏造車工藝的進步也成了很多車企宣傳的重點,比如特斯拉的一體壓鑄車身技術,把Model 3以前由70多個零件組成的後底板,變成了只需兩個零件。好處是極大的節省了成本,也提了高生產效率。
但是也讓修車成本大幅提高,今年上半年,無錫的一位Model Y車主倒車時不慎撞牆了,導致後避震塔頂損壞,保險公司評估後認為,車輛的維修費用或高達20萬。這讓車主目瞪口呆,畢竟買這輛車也不過才花了28萬,單次維修成本就佔了車價的70%。
同樣的還有CTC技術,也就是電池車身一體化,把電芯直接佈置在底盤上,電池系統本身成了車身構件的一部分。
好處是整車的集成化程度更高了,節省了縱向空間,還能提升車身強度。但缺點也很明顯,維修難度和維修成本都會大幅提高。
這些新技術的應用,幾乎都沒有考慮過使用和維修的問題,這樣的技術對傳統車企來説幾乎是不可能投入量產的,但在瘋狂內卷的當下,新勢力就是用了。至於維修成本的問題,就交給消費者和保險公司了。
另外,電動車的普及也讓加速越來越內卷,這麼説吧,以前3秒的加速是百萬豪車才能擁有的。但是現在10幾萬的車型就可以做到3秒多的加速了。
好處當然是讓大家用家用車的錢就能體驗到靈魂出竅的加速,但是對普通用户來説,這樣的加速用處其實並不大。並且,當一輛買菜車具備3秒多加速的時候,如果司機掌握不好,還可能造成事故。
MG MULAN 18.68萬 零百加速3.8秒
但是當電動車越來越內卷的時候,加速已經成了車企們互相攀比的重要指標,不管消費者用不用得到,這都成了重要的宣傳指標。
適度內卷有益競爭
過度內卷適得其反
內卷説白了只是一種在低層次上的重複,是缺乏創新的表現。消費者確實需要解決續航焦慮,但單純靠堆砌電池暴力提升續航並不能真的解決續航焦慮。消費者也確實需要智能化,但只靠堆砌屏幕數量,也帶不來真正的智能體驗。
適當內卷確實能讓消費者得利,但過度內卷只會在一片花裏胡哨裏,帶偏消費者真正的用車需求。
當車企開始過度內卷,勢必會為了顯性參數的好看,在成本的制約下犧牲隱性參數。造車最大的難度在於平衡,而不是突出某一項更抓眼球的指標。
對消費者來説,大家一定要清楚自己的需求到底是什麼,為自己的需求買單,而不要為車企內卷的噱頭買單。
最後,大家怎麼看待車企的內卷呢?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