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中國高質量發展動力源|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擔起“第四極”使命

探尋中國高質量發展動力源|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擔起“第四極”使命

成都

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之後,最近,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終於錨定了中國“第四極”的位置。

2月底,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綱要》中提出,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4個地區作為“極”,加快建設高效率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主骨架,同時以這4個極來建設面向世界4大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集羣。這也是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首次在國家重大規劃文件中與其他3個發達城市羣處於同一等級,而且要同時一起建設最高規劃目標。

成渝“升極”,勢在必行。

探尋中國高質量發展動力源|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擔起“第四極”使命

重慶

事實上,自2020年1月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首次提出、10月《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規劃綱要》審議,短短一年間,成渝城市羣正以前所未有的凝聚力加速黏合、壯大——“一城多園”模式共建的中國西部科學城“多點開花”,構建創新策源牽引動力體系;中歐班列(成渝)“聯名營業”,跑出內陸開放加速度;公園城市從“首提地”到“示範區”,探路生活城市的比較優勢……

以成渝兩個中心城市為引領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為新一輪西部大開發塑造了支點優勢。這不僅是西部城市“補短板”的抱團發展,而是要擔負起“打造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的歷史使命。

第四極,為什麼是成渝?

胡煥庸線,將我國版圖分為西北和東南兩部分。直線以東,36%的國土總面積容納96%的人口;直線以西,64%的國土總面積僅有4%的人口。胡煥庸線自上世紀30年代被髮表,線兩側的人口比例始終大致保持該水平。

探尋中國高質量發展動力源|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擔起“第四極”使命

成都和重慶

這條線,同樣給區域經濟發展劃出了涇渭分明的界線。統計數據顯示,直線以東誕生了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三大城市羣,用全國2.8%的土地聚集了約18%的人口,貢獻了約38%的GDP。而西部地區卻只能長期“跟跑”,被動承接東部地區的產業梯度轉移,缺少強有力的支點來撬動地區發展。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正是中央為解決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步重要“落子”。2020年初,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提出,要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在西部形成具有全國重要影響力的增長極。

探尋中國高質量發展動力源|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擔起“第四極”使命

成渝高鐵

“中國區域經濟的格局,需要在西部擁有一個‘第四極’來平衡整個國土的空間格局。”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特聘教授陸銘向四大城市羣聯動報道組記者表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最重要的機遇,是處於西部的地理位置。從區域發展的中心外圍體系角度來看,整個中國城市體系在成渝位置出現中國的第四個中心,“是符合經濟規律的”。

而在西南財經大學成渝經濟區發展研究院院長楊繼瑞看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因其迥異於三大城市羣的地理位置和發展基礎,未來或許會是解構胡煥庸線的關鍵。

從地圖上看,成渝如果能與東部沿海三大增長極連點成線,將形成一個佔全國經濟總量七成以上的巨大菱形空間,形成“北有京津冀,東有長三角,南有粵港澳,西有成渝”的中國區域經濟格局。這不僅將有力撬動西部地區發展,有效破解我國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也將有效帶動全國的高質量發展。

事實上,處於東西結合、南北交匯中間地帶的成渝地區,近年來已疊加多項國家戰略:是“一帶一路”建設和西部大開發、長江經濟帶戰略的交匯點,是打通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的重要戰略支撐,是國家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要示範區……

同樣重要的是,山水相依、人文相通、產業相近的成渝地區有合作的基礎和協同的探索。

成渝自宋後歸統一體,一直是引領川渝乃至西部地區發展的”雙子星”。2019年,成渝經濟總量分別為1.7萬億和2.36萬億元、相當於全球國家經濟總量排名的第46和第38位,產業結構相似係數達0.96。產業同質構成了對外競爭的規模優勢,具備了參與全球競爭、帶動區域發展的實力。2020年GDP成績單中,排名第5的重慶急速縮小了和廣州的差距,排名第7的成都緊追蘇州,雙城的經濟增速都位列全國第一方陣。

探尋中國高質量發展動力源|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擔起“第四極”使命

天府新區興隆湖畔

更多新格局正在打開:2019年,川渝兩地建立多層次、常態化合作機制,舉行兩次黨政聯席會議,出台10個工作方案和政策文件,成達萬高鐵等27個川渝共同實施的重大項目開工建設,成渝高鐵實現1小時直達,95項川渝通辦事項實現異地辦理……

在陸銘看來,這或許將是下一個五年城市羣的趨勢——不是通過行政力量“圈定”經濟聯繫有限的城市成“羣”,而是更加註重市場的力量去調節。

內循環的迴旋空間

在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際國內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在全國一盤棋中的地位更加重要。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是內循環最大的迴旋餘地,也可以打造帶動全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在楊繼瑞看來,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三大城市羣,在地理上都有一面是向外的,這意味着當外循環受到衝擊時,其供應鏈和產業鏈也將受到影響;而地處西部腹地的成渝地區,是內循環的最大回旋餘地。

探尋中國高質量發展動力源|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擔起“第四極”使命

天府新區

成都市區往南25公里,興隆湖波光粼粼。春節前夕,這裏迎來好消息:全球首個以獨角獸企業孵化和培育為主的產業載體“獨角獸島”啓動區項目已完工,將在3月移交運營。更早些時候,成都超算中心建成投運,最高運算速度達到10億億次/秒,進入全球前十。

作為西部(成都)科學城“一核四區”中的“一核”,過去3年裏,成都科學城共引進重大項目212個、總投資超2400億元;引聚高新技術企業438家;聚集新經濟企業3600餘家、年均增速超20%。

四川天府新區黨工委書記劉任遠在談到“十四五”時更直言,將打造更多搶佔制高點的川版“國之重器”,建強“實驗室”、佈局“大裝置”。

創新資源對於城市戰略產業的賦能是顯而易見的。剛剛過去的3月3日,國內投影設備企業成都極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在科創板上市。上市當天,股價大漲近300%,公司總市值達到265億元,引得各方關注。極米科技的成功背後,是2020年,電子信息產業稱為成都首個萬億級產業,成功邁上“世界級”。

這家土生土長於成都的企業,2018年開始將視野向外延伸。當年底,極米科技進軍日本,針對日本市場特點推出了首款智能投影吸頂燈,迅速打開日本市場,成為日本家用投影第一。

極米科技走向全國、走向海外背後,也是成都已實現從內陸城市到開放前沿的“轉身”。融入“雙循環”、唱好“雙城記”,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打開了更廣闊的視野。

2020年4月,四川省科技廳與重慶科技局簽約,攜手以“一城多園”模式共建西部科學城。成渝地區將依託西部科學城共同推進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構建成渝協同創新共同體。

“百年未有大變局之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建設將是一次‘新三線建設’。”有專家這樣預測。

外循環的節點樞紐

創新是最強動能,開放就是最大變量。

今年1月1日上午10時,相距280公里的成都國際鐵路港和重慶國際物流樞紐園區內,汽笛聲同時響起,兩列中歐班列緩緩駛出站台,首列中歐班列(成渝)號正式發車。

探尋中國高質量發展動力源|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擔起“第四極”使命

中歐班列(成渝)號

這是我國首次批准兩地中歐班列統一品牌,並使用統一名稱開展品牌宣傳推廣。從成都、重慶同時發出的中歐班列(成渝)號,滿載着電子產品機械零件、智能家電等貨物,分別駛向歐洲的波蘭羅茲和德國杜伊斯堡。

“在RCEP簽署和中歐投資協定談判完成的背景下,中歐班列(成渝)將有更大的發展機遇,將為西部對外發展構建更加暢通、高效的國際物流大通道,推動西部地區高水平對外開放。”北京交通大學教授,發改委、交通部多式聯運示範工程專家組成員紀壽文認為。

某種程度上,紀壽文的判斷基於2020年成渝兩地的外貿逆勢增長。當疫情帶來的不確定性給沿海城市的外貿帶來衝擊時,成渝兩地的外貿進出口總值在2020年均創下歷史新高——成都達7154.2億元,同比增長22.4%;重慶6513.4億元,增長12.5%。

2019年8月,國家發改委印發的《西部陸海新通道總體規劃》,預示着陸海新通道正式上升為國家戰略,成渝地區成為最大受益者。位於“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交匯節點,成渝從被動開放的內陸城市向主動開放的內陸前沿演變,在內陸腹地形成國際門户樞紐。

如今,成渝已經形成了東西向連接長江黃金水道與中歐班列無縫對接,溝通長江經濟帶和歐洲各國;向南直達新加坡等東盟國家的陸海新通道已常態化運行,實現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在成渝地區的有機銜接;向北通過國際班列直達俄羅斯的交通格局,成渝也將成為歐亞大陸的貿易中心門户,一個鏈接中南半島和歐洲市場的雙向開放樞紐。

今年1月22日,成都天府國際機場成功試飛,預計今年就將投入運營。這個“十三五”規劃中最大的民用機場項目,無疑將給成渝融入雙循環打開新的維度。

探尋中國高質量發展動力源|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擔起“第四極”使命

2021年1月22日,國航B747-8從成都天府國際機場西一跑道試飛

中國城市臨空經濟研究中心秘書長馬劍在接受採訪時表示,接下來很長一段時間,歐盟、東亞勢必會是國際貿易的重要市場,產業合作、經貿往來對航空樞紐產生重要影響,是發展航空樞紐的很好機遇。

“在後疫情時代,我們已經能深刻感受到,無論是貿易規則、國際環境規則都要迎來重大變化,”馬劍指出,航空樞紐的本質,不僅能吸引高端資源聚集、培育新動能、通過樞紐的輻射效應拓展城市發展新空間,接下來也將提升城市在世界貿易體系中的話語權。

生活城市的比較優勢

如果説成渝城市羣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三大城市羣有何不同,宜居,是最大的特質。連續13年獲幸福城市稱號的成都,更將其視為未來參與全球城市競爭的最大優勢之一。成渝地區被賦予“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高品質生活宜居地”的使命,成都從“公園城市首提地”上升為“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範區”,顯然,也聚焦於這一比較優勢。

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五次會議指出,要增強中心城市和城市羣等經濟發展優勢區域的經濟和人口承載能力。從趨勢上看,成渝城市羣在全國十大主要城市羣中,是經濟總量、人口總量佔全國比重唯一保持雙增長的地區。

成渝是用什麼留住人的?

剛剛過去的春節,成都和重慶接待遊客的數量分別佔據了全國第一和第三位。同時,成都還拿下了旅遊收入、遊客數量的“雙第一”。

在疫情精準防控常態化的背景下,傳統的文旅景區並不是消費熱點,個性化、多元化的户外消費成為成都另闢蹊徑的增長點。年輕人身着漢服,“穿越”十二月市,重温城市的文化記憶;火龍燈舞的民俗韻味和AR光影秀的科技感結合,讓繞城而流的錦江成為點亮夜經濟的載體。近800萬市民、遊客走進公園、綠道,感受新年喜樂氛圍;“夜遊錦江”項目春節期間接待遊客近19萬人次,遊船票天天秒光……

探尋中國高質量發展動力源|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擔起“第四極”使命

夜遊錦江

在新芝加哥學派城市研究團隊看來,正是這些場景的打造,賦予城市生活以意義、體驗和情感共鳴,帶來了城市的歸屬感。這,也是人們選擇一座城市的重要原因。

其實,一線城市羣都在“十四五”中關注到以人為本的核心價值。上海提出了“五個人人”,再度聚焦、強化“一座城與一羣人”;而深圳在民生工程上的大手筆,被外界解讀為“惡補”欠賬。成都,則在十四五規劃中寫進“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提出把企業市民的感受作為評價“第一標尺”。

未來,年輕人或許會因為“世界最長的綠道”選擇成都,或許會因為“生活成本最有競爭力”選擇成都,或許會因為“巴適的創新創業就業環境”選擇成都……無論如何,他們的到來,將幫助成都優化人口結構、激活城市發展活力。“身在公園,春暖花開。”生活在這座公園城市,有15分鐘公共服務圈,有開門見綠、推窗見田的生態環境,更不必當“候鳥族”去跨城通勤。

探尋中國高質量發展動力源|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擔起“第四極”使命

綠道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原院長李曉江指出,中國的城鎮化進程有着上下半場之分。“上半場”是用廉價的要素吸引企業,企業吸引就業和人才;“下半場”的邏輯是,優質的城市生活和公共服務吸引人才,人才吸引企業,企業創造繁榮。也就是説,“十四五”正在進入的城鎮化“下半場”,將是以人為核心的城鎮化。

打造吸引人、服務人、讓人幸福的高品質宜居生活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在“第四極”上,或將開創出不同於其他城市羣的示範意義。

四大城市羣聯動報道組記者 鍾茜妮

編輯/趙紅信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4790 字。

轉載請註明: 探尋中國高質量發展動力源|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擔起“第四極”使命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