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新疆庫車民歌:“非遺”的堅守與傳承

由 申屠仲舒 發佈於 綜合

  中新社烏魯木齊9月21日電 題:新疆庫車民歌:“非遺”的堅守與傳承

  作者 耿丹丹 李政強

  右手彈着都塔爾,左手敲着手鼓,新疆庫車縣民間藝人海麗切木・鐵木爾錄製民歌的時候展示着她的高超“絕技”,悠揚的曲調便響徹整個院落。在庫車縣一個古樸的院落,海麗切木・鐵木爾和她的同伴們正在錄製庫車民歌。

  “今年我們開始錄製民歌了,這幾天我已經錄製了很多首。”穿着鮮豔的裙子,戴着花帽的海麗切木・鐵木爾如是告訴中新社記者。“雙手同時演奏樂器,全縣就我一個人會,因為要表演,所以我空閒時間都在反覆練習。”

  資料圖:新疆庫車農牧民。範紅英 攝

  作為古絲綢之路重鎮,位於新疆南部的庫車縣不僅有着燦爛悠久的龜茲文化,還有着“西域樂都”的美譽。庫車民歌形成於17世紀,曲調節奏明快,旋律優美動聽,歌詞大多數反映當地民眾的生活。2014年,庫車民歌成為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近年來,為挖掘和保存庫車民歌,庫車縣先後組織民間藝人300多人次,挖掘整理出庫車民歌200多首,並於2016年底完成首次錄製。

  作為庫車民歌的自治區級傳承人,52歲的海麗切木・鐵木爾告訴記者,16歲起,她就跟隨父親學會了彈唱技藝。“以前父親表演時經常帶着我,耳濡目染也就學會了。”

  1992年起,只要當地有表演活動,就有海麗切木・鐵木爾的身影。“表演的時候特別高興和自豪,因為周圍所有人的目光都會聚焦在我身上。”

  庫車民歌一般由歌手、琴鼓手樂班等組成樂隊,在麥西來甫(聚會)上演唱,更多是在婚禮或者喜慶佳節時演唱。如今,隨着生活環境和生活習慣的改變,像海麗切木・鐵木爾一樣會唱庫車民歌的藝人不多了。“想學習的年輕人越來越少,我收了5個徒弟,最年輕的也已經40多歲。”海麗切木・鐵木爾説話時略顯遺憾。

  除民歌錄製外,庫車縣從2016年起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在學校組織“非遺”展覽,展示庫車民歌、庫車賽乃姆(維吾爾族最普遍的一種民間舞蹈)、頂碗舞等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文藝節目。

  海麗切木・鐵木爾説,剛剛結束的暑假,她教返鄉大學生和高中生唱民歌,“孩子們都很感興趣,很多人都想繼續跟我學。”

  演出補貼少,又不能顧家,但和海麗切木・鐵木爾一樣的民間藝人還在“堅守”。

  今年66歲的吾買爾・亞生拎着揚琴,趕着去參加演出。他笑着告訴記者:“我看不懂樂譜,但只要聽到音樂,我就能彈奏出來。”

  吾買爾・亞生的父親亦是一名民間藝人,受到父親的感染,吾買爾・亞生從小就學會了民歌技藝。“表演讓我感受到大家的尊重和愛戴,因此我對這個行業有了更深的感情。”吾買爾・亞生説道。

  吾買爾・亞生告訴記者,現在,只要是空閒時間,他和其他民間藝人們都會練習庫車民歌。“從事民歌演唱的藝人越來越少,如果不盡快整理,有些可能會失傳。”

  “堅持,就是對文化的一種傳承。”吾買爾・亞生説:“我希望多出現一些愛好民歌的年輕人,我樂意無償培訓。”

  庫車縣文化館館長買買提・居買稱,為挖掘和保護庫車民歌,庫車縣通過發放補貼、錄製、宣傳等多種方式對其進行保護。“現在很多藝人都老了,需要培養繼承人。我們儘可能地通過各種形式的活動和措施,讓這些民間藝人們更專注於自己的民歌,把庫車民歌更好地傳承下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