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記工作室”帶動居民小區“華麗轉身”

人民網-安徽頻道

城市治理的“最後一公里”在社區,基層治理的“最後一百米”在居民小區。

合肥市蜀山區筆架山街道聚焦居民小區,持續推動社會治理重心向小區下移,以小區這個離羣眾最近的基本單元,堅持黨建引領居民自治,通過“書記工作室”,不斷“建組織”抓覆蓋、“找黨員”抓骨幹、“優機制”抓統籌、“抓服務”聚合力、“興文化”強精神,積極推動黨的組織體系向居民小區延伸,努力實現黨建引領好、羣眾自治好、各方協同好、為民服務好、社會風尚好的“五好”目標。

“建組織”抓覆蓋,羣眾家門口的“戰鬥堡壘”建得更堅固

一個基層黨組織就是一個戰鬥堡壘。該街道制定下發《關於全面推行“書記工作室”打通服務羣眾“最後一百米”的實施方案》,不斷強化居民小區黨的組織覆蓋和工作覆蓋,建強羣眾家門口的戰鬥堡壘,使小區黨組織成為小區治理“主心骨”。

配齊配強小區黨建工作力量,22名社區兩委班子兼任小區黨建工作指導員。實行領導班子包保責任制,11名街道領導班子包聯5個社區32個小區支部,統籌抓好各項政策資源下沉小區的推進落實,共同研究重要事項,幫助解決“五好”建設突出問題。

基層治理工作,“領頭雁”的作用尤為重要。為此,該街通過組織選派、黨員推選、退休選用等方式拓寬選人渠道,鼓勵22名優秀離退休人員、25名軍轉幹部、青年黨員擔任小區黨組織書記。34名社區黨組織班子成員兼任小區黨組織第一書記,確保小區黨組織實體化運行有序。

小區黨組織建立起來了,更要有為有位。對成熟的商品房小區,以監督業委會、物業公司依法履職為重點,推動民主協商,規範管理小區事務,加快推進“紅色業委會”“紅色物業”;對回遷安置小區,以兜底補位服務羣眾為重點,充分發揮戰鬥堡壘作用凝聚服務羣眾。

“找黨員”抓骨幹,黨員參與小區治理的積極性不斷提升

把社區直屬黨員用起來,把在職黨員亮出來,把流動黨員納進來。通過推動小區黨員“亮身份、亮承諾、亮責任”,發現示範帶動一批德才兼備、熱心小區建設的優秀黨員參與治理,不斷激發參與小區建設的積極性。

針對社區直屬黨員,根據黨員家庭住址,將全街2217名社區直屬黨員的教育管理落在小區黨組織,同時進行設崗定責,廣泛開展環保、宣傳、監督、幫扶、調解等公益服務。

針對機關企事業單位在職黨員,依託黨羣連心橋、“四聯四定”“雙報到”黨員志願服務登記情況,有針對性地開展上門走訪,引導120餘名在職黨員在小區亮身份,組建志願服務隊15支,認領項目18個,開展志願服務活動160餘次。

針對流動黨員,通過黨組織主動聯繫、便捷組織關係轉接、定期走訪慰問、幫助解決困難等方式,傳遞黨組織的温暖,引導118名流動黨員將黨組織關係轉到小區,發揮骨幹作用、參與居民小區發展治理。

“優機制”抓統籌,居民小區成為共建共享的平台

按照“民事民議、民事民管、民事民辦”的總體思路,以“書記工作室”為紐帶將居民自治與政府協同相結合,形成居民小區發展治理的長效機制。

建立組織聯建、引領共治機制。發揮小區黨組織主體作用,推動業委會籌備改選、物業公司選聘,組織居民黨員、在職黨員、流動黨員參加各類功能性黨小組和志願項目,引領小區各類組織參與小區發展治理。

建立事務聯議、問題共商機制。建立由街道黨工委牽頭、職能部門共同參與的協商機制,健全黨組織領導下的議事協商機制,定期召開業委會、物業公司、社會組織、居民代表、等代表聯席會議,羣策羣力解難題。先後解決物業履職不到位、適齡兒童入托難、電梯維保等數10件難題,贏得了羣眾點贊。

建立陣地聯用、空間共享機制。盤活小區閒置服務用房,下撥25萬元啓動經費,全面開展小區居民睦鄰點建設。率先完成山水名城、水岸茗都等9個小區1700㎡小區睦鄰點打造,實現融合黨建服務、網格代辦、居民議事和文娛活動於一體的“一站式”服務。

建立活動聯辦、資金共籌機制。用活用好服務羣眾專項經費、社區黨組織活動經費等專項資金,通過居民自籌、社會募集、公益創投等多渠道籌資開展服務,已累計組織活動68次,吸引2萬餘名居民羣眾、103家社會組織共同參與。

“抓服務”聚合力,精細化和精準化的服務拉近了黨心民心

把小區黨組織政治功能寓於服務之中,將駐區單位資源資源下沉到小區,精準對接居民需要,解決好居民家門口的瑣事和難事。

堅持問需於民,發揮小區黨組織的組織優勢,廣泛發動業委會成員、小組長、樓棟長、物業機構、社會組織等力量,結合蜀山區“羣眾出卷、我們答卷”活動,線上徵集、線下走訪,協調解決居民、小微企業意見建議30餘條,確保件件有落實、事事有迴音。

匯聚資源提升服務能力。堅持整體推動,建立健全街道社區黨建聯席會議制度,打破街道社區、單位、行業等領域黨建各自為陣的局面,破除“小街道”“小社區”與“大機關”“大單位”的行政壁壘。街道社區兩級黨建聯席會議共吸納轄區中央駐皖單位、省市機關、省屬大型企業、非公企業和社會組織等5大類44家單位參與,不斷推動公共管理和服務資源進小區,厚植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基礎。

“興文化”強精神,居民小區成為市民生活、情感和價值的共同體

在小區的文化建設中,黨組織具有引領作用。通過涵養小區共同文化,構築起了生活共同體、情感共同體和價值共同體。

充分發揮“書記工作室”在社區文化服務中的策源地作用,注重培育正能量的社會組織,注重培養和樹立黨員、居民中的優秀典型、道德模範等,通過“身邊事感動身邊人”“道德講堂”等活動形式,提升小區居民文明素養,營造和諧鄰里關係。結合文明城市建設,開展“文明樓棟”“文明單元”“和諧家庭”等評選創建活動,倡導小區內各類組織及居民共同參與,營造良好社會風尚。

建立各類羣眾文藝團隊,發動業委會、物業公司共同出資建立“睦鄰公益金”,引進專業公益社會組織為小區居民提供免費服務,有效拉近了各方之間的距離。目前,3個社區、6個業委會、5家物業服務業公司聯合出資15萬元,免費開設22個公益課程,惠及613户家庭,926人次。(王文宗)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399 字。

轉載請註明: “書記工作室”帶動居民小區“華麗轉身”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