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獻血13年還捐造血幹細胞:這是我的幸運
新聞閣社會時事欄目第一時間為您提供全國各地社會新聞,讓您足不出户就能瞭解各地熱點綜合資訊。
9月7日上午7點半,丁強靜靜躺在湖南長沙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的病牀上。伴着“滴答、滴答”的儀器運轉聲,血液通過導管從丁強的身體流向血細胞分離機,經過體外循環後,再流回體內。這是從他血液中提取造血幹細胞,並將被迅速空運到江蘇拯救一位白血病患者的生命。
丁強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不是每個人都能有機會救人一命,能夠用自己微薄的力量救一位陌生人,我反而覺得這是我的幸運。”。
丁強已經打完動員劑開始抽血。本文圖片均來自 澎湃新聞記者 蔣格偉攝
得知配型成功高興得失眠
2個月前的一個上午,丁強正在送貨,他突然接到荊州市紅十字會打來的電話,電話那頭的工作人員説,他的造血幹細胞血樣與一名白血病患者初配相合,徵求他是否同意捐獻造血幹細胞挽救這位患者的生命。
丁強聽完紅十字會工作人員的介紹後,二話沒説,鄭重地回覆“同意捐獻”,並約定了採集高分辨血樣進行檢測配對的時間。
“陌生人之間的造血幹細胞配型相符的幾率大概是數十萬分之一,初配合適的,能通過高配的也不到一半。”丁強説,第二次採血後,他等了20多天。
這20多天裏,丁強在網上查看了很多白血病相關的信息,他很希望能夠配型成功,能夠幫到那位遠方的病人。
7月初,丁強如願接到湖北省中華骨髓庫告知他配對成功的消息,“我特別高興,茫茫人海中能夠配型成功,對於那位病人和我來説,都是一個奇蹟。”丁強説,知道有機會救人,那晚他高興得失眠。
隨後的備捐過程也一波三折,雖然丁強的體檢結果很好,但因醫療資源等方面的原因,捐獻地點從武漢改到上海,直到8月底才確定在長沙進行捐獻。
“我從網上查到,捐獻造血幹細胞中間會有很多不穩定因素,比如患者的病情嚴重程度、反覆程度,患者的經濟狀況等等。最後確定能捐,我才安心下來。”丁強説,他從荊州紅十字會工作人員處知道,全荊州市此前僅有12個造血幹細胞捐贈成功的案例,如果一切順利,他將成為第十三位。
丁強的榮譽證書。
已堅持獻血13年
丁強告訴澎湃新聞,能夠有機會捐出自己的造血幹細胞並非偶然。此前,他已有13年的獻血史。
第一次獻血是在2004年的某一天,丁強和朋友約在荊州花台附近逛街,剛好路過一台流動獻血車,車前掛着牌子,上面寫着“缺O型血”。
“我就是O型血,所以沒多想,就上車去獻了血。”丁強説,隨後他每年都會獻兩三次血,並登記加入中華骨髓庫,成為一名造血幹細胞捐獻志願者。
“也不是刻意去做這件事,就是偶爾路過碰到了,就會去獻。”在丁強眼裏,獻血是件很自然的事情,並不需要太多的理由。“就像路上遇到老人摔倒了向你求助,你難道不會去拉他一把嗎?”
“他就是這樣一個人,對誰都是笑臉相迎,平常任勞任怨,樂意幫助同事,是我們站裏的‘老大哥’。”丁強的同事,京東荊州配送站站長宋佔良向澎湃新聞介紹,丁強半年前加入京東,配送範圍是火車站、北環路一帶,配送區域離站點最遠,每天都要在城南城北間來回奔波。但他從不抱怨,遇到難題也會先自己想辦法解決。
“他的片區企業客户多,常有快遞集中一天到達的情況,但他總能自己想辦法把別人眼中‘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完成。”宋佔良説,站點遇到棘手的單子或是開發新業務,第一個就會想到他,“什麼事情交給他去做,我就很放心。”
“我兒子説覺得爸爸特別光榮”
提起捐獻造血幹細胞,不少人會有疑慮,擔心捐獻會對身體有傷害。而丁強作為一位配送員,健康的身體對他來説更是十分重要。
“家裏人也擔心,也有勸我不要去的,我就反過來勸他們,告訴他們雖然捐獻後會有短暫的勞累感,但很快就會恢復。這些造血幹細胞是可以自我更新的,就算不捐出去,也會自己慢慢老化代謝。”丁強説,他唯一放不下的是自己的工作。荊州站是“211時效”配送站點,配送時效性要求很高,他擔心自己請假後,會影響整個站點的運轉。
“救人是天大的事情,你儘管去捐,工作交給我們其他的兄弟們。”站長宋佔良的支持,讓他打消了最後的疑慮。
因為捐獻造血幹細胞要遵循“雙盲原則”,即供患不能見面,不能知曉對方的姓名聯繫方式等,所以,丁強只知道對方是一位江蘇的患者。“他也許是一個小少年,和我兒子差不多大;也有可能是一位媽媽;或者是家裏的頂樑柱……不管他是誰,我希望他能儘快好起來,身體健康。”丁強説,“兒子14歲了,他説他覺得爸爸特別光榮,挺帥的!”説到這裏,丁強笑了。
對於自己的善舉,丁強覺得這沒什麼了不起,反而認為能有機會救人一命,他自己覺得十分榮幸,“這是一次難得的緣分,如果還有這樣的機會,我還會毫不猶豫去做。我還想告訴更多人,不要害怕捐獻造血幹細胞,我們的捐獻能夠挽救一條鮮活的生命,愛心的傳遞需要全社會一起來努力!”
責任編輯:張建利
本文來源於新聞閣:轉載請保留鏈接,不保留本文鏈接視為侵權,謝謝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