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首創、首選、首建”助力脱貧攻堅的“巍山經驗”

由 東方崇學 發佈於 綜合

本報訊巍山縣是雲南省15個首批脱貧摘帽退出縣之一,全縣共有2個建檔立卡貧困鄉、40個建檔立卡貧困行政村、8207户建檔立卡貧困户、30035人貧困人口。巍山縣貧困人口多居住在邊遠山區,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脱貧成本高、脱貧難度大。為確保全縣脱貧攻堅工作強力推進,巍山縣首創脱貧攻堅“掛圖作戰”,首選發展特色肉牛產業,首建“羣眾會議制度”, 各族幹部羣眾齊心協力、開拓創新,在實踐中積極探索出一套卓有成效的脱貧攻堅的“巍山經驗”。

首創:“掛圖作戰”讓脱貧攻堅沒有退路

巍山縣在全省全州率先開展並實施脱貧攻堅“掛圖作戰”。以不留退路,背水一戰的頑強意志和堅強決心,決戰決勝脱貧攻堅。

巍山縣“掛圖作戰”始於2014年。從2014年開始,巍山縣實行年度經濟社會發展“掛圖作戰”,每年初,按照縣委部署,將建設任務逐項分解,繪製在一張“作戰圖”上,掛圖作戰由縣級作戰圖和鄉鎮、各部門的年度“作戰圖”構成,在“作戰圖”中明確了工作任務、時間進度、責任領導,做到部門和個人對全年工作目標清楚具體,心中有數。

在脱貧摘帽退出攻堅戰中,巍山縣脱貧攻堅指揮部嚴格對照貧困縣、鄉、村、人口脱貧退出“5、10、10、6”指標要求及脱貧攻堅任務難易程度,精心製作了《“五個新巍山”建設掛圖作戰公開承諾事項》、《脱貧攻堅建設項目彙總一覽表》、《脱貧攻堅指揮體系及總目標總任務》、《脱貧攻堅作戰示意圖》、《脱貧攻堅指揮部工作職責》及《脱貧攻堅目標任務進度表》等一批“脱貧攻堅作戰圖”,作戰圖上的每項任務按十字座標標記,橫標定職責定時限,縱標定項目定目標,明確承辦的責任領導、具體責任人、工作措施、完成時限和推進計劃,嚴格按照脱貧指標要求逐條、逐月進行攻關,營造打硬戰的濃厚工作氛圍。同時讓每一名幹部時刻感到壓力在肩,使命在前,時刻做到心中有底,手中有活。同時,將貧困縣、貧困鄉、貧困村及貧困人口的退出標準及認定程序向社會公開並廣泛宣傳。把貧困户的基本信息、幫扶責任人信息、幫扶措施、預期目標等內容製作成“掛鈎責任公示牌”懸掛門外,做到讓每一名貧困羣眾都知悉政策標準和幫扶情況,讓脱貧幫扶工作在陽光下運行。

記者瞭解到,巍山縣實施“掛圖作戰”工作法以來,當地列出任務清單、建立工作台賬、精準幫扶措施,層層傳導壓力、倒逼工作進度,採取過硬措施堅決堵住脱貧攻堅戰退路,制定獎勵辦法最大限度調動幹部隊伍積極性,確保了全縣精準扶貧、精準脱貧工作強力高效快速推進。

巍山縣扶貧辦主任張興權對記者説,通過這樣的工作方式,讓各項目標數字化,使工作目標、步驟、職責明確、清晰,上下溝通更通暢,推進更有序,與之前相比,阻力大大減小,效果非常明顯。

首選:發展特色肉牛產業,創新產業扶貧模式

近年來,巍山縣緊緊抓住成為全國肉牛優勢區域佈局規劃重點縣、國家“糧改飼”試點縣、雲南省“一縣一業”肉牛特色縣等有利時機,明確提出“把發展肉牛養殖作為扶貧首選產業”,優先安排項目,優先下達扶持資金。縣委、政府安排了5000多萬元財政扶貧資金,幫助廣大貧困羣眾走出“想養牛而無本錢養,想發展而無出路”的困境;幫貧困羣眾實現了從“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的根本性轉變。

巍山縣興榮牧業有限責任公司成立於2014年9月,公司佔地56畝,自建場至今累計投入資金1600多萬元,其中各級各部門支持項目資金345萬元。該公司主要以飼養母牛繁育商品牛和肉牛短期育肥外銷為主,公司肉牛取得了“無公害農產品認證”、“有機轉換認證”。目前公司存欄肉牛460多頭,銷往省內外多地,銷售收入近5000萬元,實現純利潤380多萬元。2019年1月經省州專家品鑑,公司養殖的雲嶺牛牛肉品質達到了3A 級。

公司在畜牧科技人員的指導下,成功摸索出了製作秸稈青貯的技術,每年牛場和合作社製作秸稈青貯飼料5000多噸,還帶動了周邊800多户農户用秸稈青貯飼料發展肉牛養殖,每年利用秸稈一萬多噸,僅此一舉,每年給制種包穀種植户增收達300多萬元,户均每年增收3000多元。

該公司按照“黨支部 龍頭企業 貧困户”的模式,主動參與到脱貧攻堅工作中,承擔了120户建檔立卡貧困户的幫扶任務,全程承擔養殖管理和市場風險。2016年11月,發放第一期幫扶紅利60萬元,户均發放5000元。

同時,該公司還積極解決周邊羣眾的就業問題,輻射帶動周邊300多户農户從事肉牛養殖,長年用工15人,短期用工200多人,促進周邊農户就近轉移就業,增加當地農民收入近65萬元。近五年接待省內實訓學員1000多人次,縣內外養殖户參觀學習指導2000多人次。

公司法人代表蘇興榮説,公司今後還將擴大養殖規模,以“誠信為本、科技為先、綠色發展、共同致富”的發展理念,發展以“雲嶺牛”為主的優質肉牛品種,延伸產業鏈,向“種、養、加”一體化方向努力,為巍山縣肉牛產業發展起到示範帶頭作用。

首建:“羣眾會議制度”,助力脱貧攻堅

為全面調動貧困羣眾脱貧攻堅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增強致富本領,巍山縣在全面推進脱貧攻堅工作中探索建立了“羣眾會議制度”,切實貫徹黨的羣眾路線,打通了幹部羣眾的心理界限,增強了黨組織的號召力和影響力,有效發揮了開啓民智、凝聚民心、發揮民力、為求民富的作用。

6月18日晚,記者來到巍山縣南詔鎮新村村委會,參與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羣眾會議。羣眾會議現場,新村的幾十位村民圍坐在新建的村民活動廣場周圍,在村民小組副組長李木的主持下,村委會主任字光榮就美麗鄉村建設、抗旱防洪、道路安全等問題做了安排和提醒;村衞生室室長茶文森談了衞生健康扶貧的目標是不讓一個羣眾因病致困,因病掉隊。村民們你一言我一語地紛紛發言,説到嚴肅的議題時,個個屏息認真聆聽;聊起輕鬆的話題時,又個個喜笑顏開。記者在會議現場深深感受到了這樣的羣眾會議真是開得因地制宜、貼近羣眾。

據相關負責人介紹,“羣眾會議制度”主要是要建立健全“誰來開、怎麼開、開什麼、有效開”的體制機制。

“誰來開?”領導幹部帶頭開:在羣眾會議制度剛起步階段,縣委書記就到五印鄉蒙新村委會召開羣眾會議,與羣眾在火塘邊拉家常、講方法、談政策。村民吳遠庭説,“縣委書記來我家召開羣眾會議,告訴我們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30年,來的還有一些‘土專家’、‘田秀才’,講的東西都很實用,上了脱貧攻堅課,給我們講解了脱貧攻堅政策知識,我們開竅了,也更有幹勁了。”

專業人員兼職講。充分發揮農技人員、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致富能手、鄉土人才、企業負責人、退休老幹部、退伍軍人、先進模範人物、文化傳承人等各領域優秀人才的作用,不定期邀請他們對重大政策問題、突出技術難點,以及影響面較大的發展事項進行深入淺出地講解,用操作性強的方案解決專業性強的問題,為羣眾解疑釋惑,為發展保駕護航,為脱貧攻堅助推發力。

“怎麼開?”到村民小組田間地頭開。如今的巍山,無論是農家小院,還是田間地頭,哪兒有需要,哪兒就可以召開羣眾會。

“開什麼?”加強政策宣傳解決實際問題。一是講黨和國家方針政策。二是開展教育培訓。三是講清楚發展思路。四是解決存在實際困難。五是提振羣眾內生動力。六是樹立文明新風尚。

“有效開”——讓羣眾會一聽就懂一開就用。一是讓羣眾想開會。以產業發展成效倒逼羣眾想開會,讓廣大羣眾把發展產業、獲取收入、提升技能成為一種自覺行為,從而不斷增強自我發展、自我完善意識。二是讓羣眾能開會。堅持“集中開”和“流動開”並重、“定期開”和“深入講”結合、“請羣眾來”和“到羣眾中去”互補等,按照生產節令及發展需求,採取靈活模式在村組召開羣眾會議,推動鄉村各項事業長足發展。三是讓羣眾願開會。召集人用“羣眾話、大白話、土方言”、順口溜、民謠、諺語等羣眾喜聞樂見的形式召集會議,讓羣眾聽得懂。

截止2020年3月,巍山縣全縣共召開羣眾會議18908次,宣傳黨員羣眾455100人次。

貧困羣眾既是脱貧攻堅的對象,更是脱貧致富的主體。堅持激發羣眾內生動力,調動貧困羣眾脱貧攻堅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是真扶貧、扶真貧、真脱貧的“關鍵一招”。羣眾會議制度是巍山縣在脱貧攻堅中探索羣眾工作方法的具體舉措,是從羣眾中來、到羣眾中去的生動實踐,變羣眾上訪為幹部下訪,變被動服務為主動服務,讓羣眾話有地方説、困難有人幫、問題有人管,打通了聯繫服務羣眾的“最後一公里”。

巍山縣探索建立“羣眾會議制度”為密切黨羣幹羣關係探索出了一條新的路徑;為增強幹部能力本領搭建了一個廣闊平台;為推進基層治理有效打造了一種新的模式;為黨建扶貧“雙推進”提供了一個有力抓手;為激發羣眾內生動力構建了一個有效載體。這個實踐中得來的寶貴經驗值得廣泛借鑑、推廣和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