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説,日產給到我們的最大印象是“舒適”,那麼英菲尼迪給到我們的印象就是“更高級的舒適”,除了簡單的乘坐舒適性以外,英菲尼迪作為更尖端品牌,所注重還有其“豪華”、“動力”等取向。
但與日產在國內的火爆不同,英菲尼迪作為更高端的日產,在國內甚至難以躋身二線豪華品牌行列。而止步不前之下,英菲尼迪也迎來了自己的變革,準確來説,是在尋找更準確的定位。
要想知道英菲尼迪如今為何不温不熱,首先要從日產品牌的定位以及歷史看起。相比於1933年誕生的日產品牌,1990年才亮相的英菲尼迪,很難説是一個有着悠久歷史沉澱的品牌,但“90後”出生的他,也正因如今鑄就了更加個性的定位。
比起其他新品牌而言,英菲尼迪並未選擇由淺至深發展,首款量產車Q45就已經是D級車,前置後驅佈局加上了4.5升V8發動機,最大功率278馬力,主動懸架、四輪轉向系統,全系標配的VLSD(粘性限滑差速器)。
可以説,日產集團當時最為尖端的技術,都集中在了英菲尼迪Q45這台車上。而在當時其競爭對手也是直指寶馬7系、奔馳S級、捷豹XJ、凱迪拉克Fleetwood等一眾豪華品牌D級車。
當然了,儘管經歷了三次換代,這台凝結着“暴力美學”、“奢華豪華”、“科技質感”的車型卻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無奈地走進了歷史檔案。而原因也在於品牌認知度較低,無法與當時已經成名的豪華品牌D級車競爭。
但首款車型Q45之後,英菲尼迪還推出了有硬頂版和敞篷版,並且雙門設計的M30,以及旗下第一款豪華SUV英菲尼迪QX4,入門級豪華轎車G20等車型。而隨着QX4在北美獲得成功後,英菲尼迪才算進入了主流豪華品牌隊列。
2005年1月,英菲尼迪在美國累計銷量突破100萬輛,而下一個戰場,自然轉向了當時汽車銷量高速發展的中國市場。在2006年11月3日,英菲尼迪品牌宣佈正式引入國內,並且引入旗下全部車型,比如G系、QX系和EX、FX系。
如今國內對於英菲尼迪的認知,可以説是在日產的基礎上,多了一分豪華感和運動感,這也給英菲尼迪注入了品牌靈魂。對於那些已經根深蒂固傳統豪華品牌,如奔馳、寶馬、奧迪等,英菲尼迪已經具備了與其抗衡的實力。
雖然英菲尼迪取得過不小的成就,作為一個新生品牌也成功撼動了過去傳統豪華品牌的地位,但結合時代來看,英菲尼迪如今所處的環境,是日產所面臨的艱難處境。
5月28日,日產公佈了2019財年(截至2020年3月31日的12個月)的財務業績,顯示淨虧損6710億日元(合62億美元),為二十年來的最大虧損。並且因疫情帶來的不確定性,日產暫不發佈本財年的預測,對於2020年的前景同樣不容樂觀。
對於現狀,日產早在2019年就已經採取行動,包括優化成本結構和製造業務,縮減10%的產品陣容,裁員約12500人等。
而英菲尼迪在2019年美國市場的銷量暴跌21%,並且宣佈退出西歐市場。在中國的銷量雖然達到了3.3萬輛,同比增長21%,但也不及2017年的4.8萬輛。
因此,在英菲尼迪陷入瓶頸的時候,日產汽車近日發佈了“Nissan Next”企業轉型計劃。此次轉型計劃的重點在於收縮全球市場,把重心放在中國、北美和日本本土市場。
而作為日產旗下的豪華品牌,英菲尼迪首席運營官Ashwani Gupta則率先透露,在轉型計劃中,英菲尼迪的定位將從一個真正的奢侈品牌變為——Nissan plus,也就是“日產plus”。
此外,Ashwani Gupta還直言:“英菲尼迪或許只有變得不那麼豪華,才能更好地生存下去,而活下去才是英菲尼迪再次變得偉大,重歸巔峯的前提。”
而這句話背後的含義,是英菲尼迪未來將融入到日產體系,減少獨立開發的項目。在後續新車計劃中,將與日產使用更多的同平台模塊化零部件,這樣將有助於降低整車開發的成本,還能加快研發進度。
毋庸置疑,英菲尼迪在國內銷量一般並不是因為品質不行,如榮獲2019沃德十佳發動機稱號的VC-TURBO發動機、雙渦輪V6發動機,甚至還是雷諾一級方程式車隊的技術合作夥伴。
以及各種其首創的黑科技,比如DAS線控轉向技術;主動車道控制技術(ALC);全景式監控影像系統(AVM),以及帶有移動物體監測功能(MOD)等。可以説無論是三大件還是安全配置上,英菲尼迪都對得起“技術日產”這個詞。
但除了戰略上的變革以外,作為消費者最期待的有着各種精尖技術加持的英菲尼迪,在產品上的變革。回看一下, 2010年上市的QX80,2012年上市的QX60,2013年上市的Q70, 2014年上市的Q50L等。
上述這些車型從上市後就再沒經歷換代,只有每年小打小鬧的改款。此外,近兩年除了QX50外,英菲尼迪幾乎沒有了新產品的出現。
不可否認,英菲尼迪確實在技術上有着獨到之處,以及自己堅定的信仰理念。在英菲尼迪品牌初期,一直堅持的是後驅 V6發動機,這也成為英菲尼迪的一大賣點,甚至在QX50上市之前,英菲尼迪旗下所有車型也都還是後驅車。
甚至連旗下最入門的英菲尼迪Q50L,都沒有選擇降低成本,而是將其大量先進技術用在上面。比如全系採用了獨立雙叉式前懸架 橫向穩定杆,後懸架採用多連桿式獨立懸架 橫向穩定杆。
再加上前置後驅的佈局,加上線控轉向技術(DAS2.0),讓英菲尼迪Q50L在貫徹了日產舒適取向的同時,行駛起來更加穩重,並且有着更高的操控極限以及精準轉向手感。
此外,英菲尼迪Q50L所採用的發動機同樣不簡單,屬於奔馳旗下的2.0T發動機,最大功率211馬力,代號M274A。而同源的M274發動機曾在C級、E級以及GLK等多款發動機上使用,只是M274A增加了燃燒分層,改為了水冷模式,並且是在北美生產組裝。
而全系標配8安全氣囊、主動降噪技術、温度分區控制;中高配配備BOSE音響以及16喇叭,360度全景影像;頂配配備車道偏離預警系統(LDW)和車道偏離修正系統(LDP)。可以見得,從三大件到各類配置,即使是最入門的Q50L同樣沒有落伍。
當然,真正彰顯其性價比的還是其高達5~6萬元的優惠幅度,這也讓英菲尼迪Q50L的最低裸車價只要20萬元。也就是説,花一輛雅閣高配的價格,就能買到一輛帶奔馳2.0T發動機,後輪驅動,8安全氣囊、主動降噪技術的豪華B級車。
但英菲尼迪的高性價比卻並未體現在銷量上,今年以來,英菲尼迪Q50L銷量均未突破1000輛。而這已經是品牌旗下銷量第二高的車型,僅次於英菲尼迪QX50,也從側面反映出英菲尼迪其他車型銷量的不佳。
而主要原因,同樣也是前面所提到的多年不換代,過去科技感滿滿的雙屏設計,放到當下來看早已不夠精煉簡潔。而7AT變速箱也與當前主流的8AT、9AT有了一定的差距,英菲尼迪Q50L只是一個縮影,映射的卻是英菲尼迪產品更新和投放速度慢的一個現狀。
先説結論,從前景預測來看,教授認為英菲尼迪的變革是一種好事,理由為下。
英菲尼迪首席運營官所説的轉型為“日產PLUS”, 對於國內很多觀眾甚至是媒體而言,經常被解讀為“自降身段”,退出豪華品牌序列。但實際上,Ashwani Gupta從未提到過將英菲尼迪退出豪華品牌,變為合資品牌。
而之所以提到“日產PLUS”,最主要還是採用共同研發,同平台打造的方式壓縮成本,提高效率。而這種模式其實我們早已見怪不怪,比如奧迪A3和高爾夫,亞洲龍和雷克薩斯ES,謳歌RDX與本田CR-V。
因此即使是同平台打造,也並不意味着就不是豪華品牌,否則的話,雷克薩斯可以説是“豐田plus”,奧迪也可以説是“大眾plus”。
如今英菲尼迪更新換代遲滯,並不是他們不知道換代的重要性,而是所面臨的高開發成本。而這在採用日產平台後,可以迅速攤平成本,加快更新換代的節奏,解決目前所面臨的產品老舊問題。
而如果不改革,繼續沿用過去的獨立開發模式,投入巨量研發資金卻無法獲得相應的經濟收入,恐怕到時候英菲尼迪所面臨的並非是不温不火,而是可能走向消亡。
此外,變革所能解決的另外一個目的,就是英菲尼迪定位模糊的問題。除了BBA這種一線豪華品牌外,一提到沃爾沃,我們就能想到安全性、環保、北歐設計風格。
一提到雷克薩斯,我們就能想到可靠性、舒適性、高保值率;一提到凱迪拉克,我們就能想到大馬力、後輪驅動、美式豪華。但是對於國內消費者而言,一提到英菲尼迪,我們第一反應卻很難想到太多關鍵詞。
因此在變革之後,英菲尼迪所能實現的一件事就是重塑品牌定位。無論是走向日產的“舒適風”,還是目前主打的“技術風”,又或是未來新平台之下可能的“科技”風。對於英菲尼迪而言,變革以後將是重新尋找定位的一種方式。
而對於消費者而言,英菲尼迪首席運營官所釋放的一大信息就是,未來英菲尼迪極有可能會降價。對於英菲尼迪而言,未來與日產的定位可能更像是雪佛蘭與別克,在保留豪華感和特色之下,差價更小,這也是共享平台之後,成本縮減的一大優勢。
不過,對於變革的展望也並非沒有一絲負面。比如在QX50之前,英菲尼迪旗下所有車型都是後驅佈局,而未來共享平台後,變為前驅佈局就在所難免了。並且由於是共同開發,未來英菲尼迪上可能很難再出現太多讓我們眼前一亮的黑科技。
不管怎麼説,英菲尼迪如今處在一個不破不立的局面之下,無論是更新換代還是重尋定位,都是變革背後的目的所在。從過去只會專研技術,而輕視營銷,到如今與日產互為彌補。可以看出,這也是英菲尼迪從“理工男”轉變為“技術銷售”的一大轉型。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