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個最懂孩子的父母
有我,你的靈魂不會孤單
作者|C媽
來源|CC爸媽(ID:cc-bama)
週末去超市採購囤貨,正巧看見了這一幕:
一個小姑娘,站在一個漂亮的棒棒糖前面躊躇不前,眼巴巴地望望棒棒糖,又眼巴巴地望了眼正在選其他東西的媽媽。
猶豫了下説:“媽媽,我想要這個棒棒糖!”
媽媽看了看價格:“這麼貴?乖啊,現在家裏很緊張的,爸爸媽媽收入都減少了,這麼貴的棒棒糖不是給我們普通人家吃的!”
爸爸看見後:“至於嗎?25塊錢的棒棒糖,咱家沒窮成這樣吧!”
媽媽聲音也高了起來:“我這不是為這個家,也為她好嗎?吃個糖而已,有必要吃25元一個的嗎?現在不知道節約,大了花錢大手大腳的。
女孩兒低下頭,不再説話,默默地擦了擦眼角的眼淚,放下棒棒糖,跟上媽媽的步伐,時不時回頭望望。
看着這個孩子懂事的樣子,心裏莫名有些觸動。
其實也不難理解這位媽媽,為了培養孩子勤儉節約的習慣,所以口頭禪就變成了“太貴了,買不起”。
還有很多哭窮的家庭並不是沒錢,只是想通過向孩子哭窮來教育孩子更懂事,對於想要的東西才更加有節制。
被“哭窮”養大的孩子會怎樣呢?
有個著名的“太貴效應”,不知道大家是否聽過。
“這個太貴了,我們買不起!”這句話在孩子童年時期説上100遍,父母的一個任務就完成了,那就是讓孩子的一生都在貧窮意識中無法逃脱,從而導致孩子一生窮困的命運。
這就是很有名的“太貴效應”。
這種“窮養”式教育,窮的不僅僅是物質,更是對精神的一種打擊和禁錮。
因為自卑的不配得到和補償遺憾的報復性消費,都來源於從小不被滿足的孩子心裏的匱乏感。
為什麼不該跟孩子哭窮?
因為你現有的能力和思維方式,可能會侷限孩子的認知邊界。
C媽很喜歡一句話,”眼睛所能看到的地方,就是你會到達的地方。”
所以老朋友知道,不用父母的侷限去給孩子設限,可以説是我養育CC的一個黃金標準了。
其實金錢教育和消費教育也是一樣的。
我記得《富爸爸,窮爸爸》的作者曾分享過一段經歷。
説富爸爸曾帶他走過一片夏威夷的海濱地產,富爸爸望了片刻説:我想買下這一塊。
他覺得富爸爸簡直異想天開,這個項目相當昂貴,富爸爸現有的錢根本無法承受這種超負荷的投資。
如果是窮爸爸,他一定會説“這太貴了,我們買不起”。
但富爸爸從孩子很小就禁止孩子們説“我買不起”,他覺得:“你認為的真實,就是你自己的現實。”
如果你下意識裏已經覺得自己買不起,那你永遠不可能生出“努力買得起”的慾望,就更別談為之付出具體的行動了。
不管孩子有多麼超出你支付能力的慾望,都不要跟他説“買不起”,而是引導他思考怎麼才能買得起、制定計劃、落地執行。
説到底,買不起是我們這代父母的事,憑什麼因此剝奪下一代孩子的願望?
一代人哭窮,哭窮三代人。
所以,永遠給孩子一份“我願意為我能力範圍之外的[慾望]付諸行動的希望與動力。”
不管是否能夠真正實現,在這個過程中,他將會有極大的滿足感和長期的回報。
所以不要用自己的眼界去限制孩子的邊界。
窮養VS富養?
由於每個家庭的經濟條件不同,消費、教育觀念不一樣,關於窮養和富養就成了熱門的討論話題。
其實,不管是窮養還是富養,繞不開的也都是一個金錢觀的問題。
可是窮養就等於哭窮,富養就等於擺闊嗎?
NO!NO!
一個孩子的“窮富”並不完全取決於物質上富足還是貧瘠,還取決於精神上的滿足與否。
家長對於金錢和生活的態度,會影響着孩子的金錢觀。
負擔不起的東西,要和孩子解釋,為什麼我們現在不能買
如果這個東西我們負擔不起,不要告訴孩子:“這個商品很貴,我們買不起。”
——這樣會直接主觀性地抹殺掉孩子的願望和情緒:“因為沒錢,你不值得被滿足”。
而是告訴他:“為什麼我們現在不能買,而且眼下只是暫時的,並不代表以後不能買,如果你想要,可以自己去爭取。”
前陣子帶CC遛彎,遛達到一片別墅區,她很喜歡人家院子裏種的花、養的兔子。
跟我説:媽媽,這樣有個大院子的房子多好啊,可以種花,可以養小動物,我也想住這樣的房子。
如果我簡單粗暴地跟她説:“你知道這一套房子有多貴嗎?咱們可買不起。”
那孩子會怎麼想,她會覺得,她沒有住大房子的機會,這樣的房子是給更有錢的人準備的,不是我們可以期待的。
所以,我跟她講:“媽媽也想住這樣的大房子,但是這樣的房子需要很多很多錢,所以我跟爸爸每天都在努力工作掙錢,不過,現在還是不夠。等你長大,可以掙錢以後,可以加入我們,只要掙到足夠多的錢,就可以住大房子啦。”
CC:“怎麼樣才能掙更多的錢?”
我:“你要有更強的本領。”
CC:“怎麼學會更強的本領?”
我:“要學啊~你現在不斷地學本領,長大以後本領越多、越強,掙得就越多啦~”
當慾望出現的時候,給你的孩子留住些「野心」不是壞事。
——即使無法滿足孩子的願望,也要誠實地回應孩子的需求或者通過其他的方式來滿足。
我有個遠房叔叔,説實話家庭條件一般,孩子也多,養活一家吃喝是可以的,更高需求,就有些捉襟見肘了。
記得小時候有次回老家玩,弟弟妹妹們想要買吹泡泡的,叔叔就跟我們一起研究,用肥皂水和洗滌靈調製出來了新的泡泡水。
優點是:無限量!自己可以製作!
就連其他拿着買的泡泡瓶的小朋友也都羨慕我們,紛紛來要“配方”。
雖然家裏窮,但是他並不悲觀,從來沒有跟孩子哭窮過,而是通過自己的方法來滿足孩子。
雖然不是買的那種花樣泡泡瓶,但這種被看見、被認同、被滿足,就夠了,很多時候孩子真正想要的很簡單。
——因為得到了精神滿足而不匱乏,人窮心不窮,讓孩子明白,物質背後的精神意義。
雖然現在家裏富有但不是你自己的富,以後也需要自己努力去創造
家裏富有的孩子,在享受好的物質條件的同時,也要記得告訴孩子:“我的是我的,但不代表着成為你的。”
“雖然你能享受這一切,但這種生活並不是你的,而是父母通過努力得來的。”
——這樣傳達給孩子的是要努力,對人生有了期許。
“如果你想要以後同樣待遇的生活,那麼就需要你自己努力。”
——通過努力獲得財富,這更重要的是精神財富。
最有名的豪門清流霍啓剛和郭晶晶夫婦。
帶着兒子去郊區體驗農家生活,一家三口,烈日炎炎下,田間勞作。
並説:現在孩子們成長在幸福的時代,沒餓過肚子,挑食和浪費變成了習慣,他們更需要知道食物從哪裏來,學會珍惜,學會知足。
他們沒有仰仗着不菲的身價一味地在孩子身上揮霍,而是身體力行,給孩子精神上的富足。
明星圈裏還值得津津樂道的,就是郭麒麟了,雖然身後有郭德綱這棵大樹,但是老父親的嚴是出了名的。
16歲,郭麒麟就從家裏搬出來租房住,至今還租住在50平的房子裏,吃飯買的是第2份1毛錢的外賣;
在景區做節目,覺得15塊錢1瓶的礦泉水太貴,就和兩個哥哥共喝1瓶水。
雖是一個富二代,身上卻毫無揮霍攀比的惰性:
“那是我一嘴一嘴説出來的錢,那是我一個妝一個妝畫出來的,一個節目一個節目,一個戲一個戲拍出來的錢,我怎麼能浪費呢?”
董明珠曾説:“父母終會退出孩子的生活,那些沒有受苦便得到的甜,總有一天要還回去。”
讓孩子玩物喪志的從來不是富裕本身,激勵孩子砥礪奮進的,也並不是貧窮,而是通過適當地教育讓孩子明白其勞動的意義和自我成就的價值。
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不會成為貧困的“接盤手”,也不會成為軟弱無能的“啃老族”。
金錢無時無刻都融入與我們的生活中,就算我們避而不談,孩子也能感受得到。
倒不如去和孩子坦然面對,不去逃避,也不過度解讀,不哭窮,也不唱闊。
作者:C媽-報社育兒編輯,新時代、新理念,育兒需要雞湯,也需要指南,公益普及嬰幼兒養育、疾病、心理知識。用一顆心去温暖人。來源:CC爸媽,“中國父母學習計劃”推行者。本文經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