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説:“人到五十,不與友談”,背後有不可言説的尷尬,明白了

下午和老師聊天説起這件事,老師説:其實,你們這個年紀比較尷尬,每個人都基本定型,幸運的可能已經開創了自己的事業,開豪車、住別墅;失敗的可能連孩子結婚的錢都湊不夠。而更多的,則是吃喝不愁,但也沒有多少積蓄的平常人。這三類人,以前即使是好朋友,也已經失去了共同語言。
開始,兩人還會顧忌情誼,不撕破臉皮,漸漸地,他們就會覺得對方好像看不起自己,或者,對方好像在和別人合作碾壓自己。於是,矛盾不可避免地公開化,兩人的關係也由酒桌上的爭吵,變為清醒時的較勁。
兩人幹農活不分你我,誰先幹完了,就去另一家幫忙;吃好東西也是,每到下雨天不能下地幹活,兩人就匯聚到一起,就着蘿蔔鹹菜都能喝二兩,暈乎乎地回憶小時候偷瓜摸梨的趣事。他們窮了一輩子,也好了一輩子,從來不見吵架或者互相看不起。
因為大家雖然幹着不同的工作,但幾十年如一日,再説一遍也是那些話,並沒有什麼改觀。唯一改變的,就是由小夥子變成了中年人,由父親變成了爺爺,由黑髮變成了白髮,由健康變成了偶爾不舒服……
老人説:“人到五十,不與友談”,背後有不可言説的尷尬,明白了

文丨二指禪掌門
不知道現在的年輕人如何交友,反正我今天翻看通訊錄,發現一些老朋友已經“失聯”很久,即使偶爾聊幾句,也是無關疼癢的諸如“你那裏下雨了嗎”之類的敷衍話。
為什麼會這樣?以前那些徹夜聊天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復返了?
我請老師細細説説。朋友之間的關係,到底是怎麼變化的?
老人説:“人到五十,不與友談”,背後有不可言説的尷尬,明白了

先説富朋友和窮朋友的關係變化。
小時候,兩人是好朋友,一塊饃也要分開當零食。但隨着年齡的增長,兩人開始走向不同的環境。一個人愛經商,從販賣小衣服開始,到後來開了公司,就逐漸不回老家了;而另一個在家種地,生活質量只是父輩的延續,幾乎沒有多少變化。
忽然有一天,富人衣錦還鄉,村民爭相去他家裏去玩,其實更多地是為了抽支好煙。
而作為曾經的好朋友,種田的人卻不想去見老朋友,一是覺得臉上不好看,可能還會稍微嫉妒成了富人的朋友;即使見了面,也只是富人侃侃而談,説一些“有困難就説”的套話。
而這些話,在富人看來是友情的象徵,而在窮人看來,則好像是扎人的仙人掌刺,不舒服,還很難從肉裏拔乾淨。
於是,窮人就會逐漸不再理富人,即使有困難,也不會找他。久而久之,兩人也就沒了共同語言,慢慢成了路人。
老人説:“人到五十,不與友談”,背後有不可言説的尷尬,明白了

再説富人和中等水平的平常人之間的關係變化。
其實,在村裏生活的,大家的水平都是半斤八兩,差不到哪裏去,無非就是你麥子豐收了,幾個月後我玉米也豐收了,大家打個平手。
但是,如果自己有個富人朋友,偶爾在一起吃飯喝酒,突然就失去了所有的優勢,變得一錢不值。
人都是有虛榮心的,好聽點,叫自尊心。本來在村裏覺得還可以,和富人一比,好像窮得揭不開鍋一樣;再回到家裏,看着冰箱裏的豬頭肉,又覺得“我過得不差啊”,因此,在這種矛盾的對比中,他就不再願意和富人朋友見面。有人問其原因,可能還會罵幾句,以解心頭之癢。
老人説:“人到五十,不與友談”,背後有不可言説的尷尬,明白了

三説富人和富人之間的關係變化。
有人説,大家都有錢,可以沒有隔閡了吧?
錯。富人之間的爭鬥更激烈。
比如,兩個從小一起長大的朋友,説好了比賽看誰先致富,結果,雙雙成為圈內的高手。
以前覺得,高手與高手之間能有共同語言,但不同的經歷卻是他們變得“認錢不認人”,即使合作也要丁是丁卯是卯。
老人説:“人到五十,不與友談”,背後有不可言説的尷尬,明白了

四説窮人和窮人之間的關係變化。
在所有的關係中,這是比較穩定的一種關係。
我就見過村裏有兩個人,從小是夥計,至死都是好朋友。
這樣的友誼,也是讓人羨慕的。
老人説:“人到五十,不與友談”,背後有不可言説的尷尬,明白了

掌門寄語:
聽完老師的講述,我再次拿着手機翻看通訊錄,邊看邊點頭。
我算是不富不窮的中等水平者,這些年遠離家鄉,幹着搬運文字的各種工作:編輯、記者、撰稿人、文案甚至幫別人寫文章賺點零花錢。
我小時候也有一些好朋友,春節回家,見了面都是熱乎地不行,但平日裏,卻很少聊天。
老人説:“人到五十,不與友談”,背後有不可言説的尷尬,明白了

因此,人到五十,很多人已經沒有聊天的興趣,各自幹着自己的工作,各自在一個角落裏生活着,各自品味着不一樣的凡人滋味。
如此,是好是壞呢?我已經説不清。
讀者朋友,你對這件事是如何看的?你已經和好朋友多久沒聊天了?歡迎留言。
【掌門原創,抄襲必究!】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605 字。

轉載請註明: 老人説:“人到五十,不與友談”,背後有不可言説的尷尬,明白了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