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老了,頭髮白了,睡意昏沉;
當你老了,走不動了,爐火旁打盹,回憶青春;
多少人曾愛慕你青春歡暢的時辰,愛慕你的美麗,假意或真心;
只有一個人還愛你虔誠的靈魂,愛你蒼老的臉上的皺紋……”
2015年的春節聯歡晚會,莫文蔚唱了這首歌叫《當你老了》,我想,經歷過歲月的人,不免都會在歌聲響起的那一瞬間,淚流滿面。
這首歌改編自愛爾蘭詩人,諾獎得主葉芝《當你老了》。
生,老,病,死,雖是自然規律,但當一個人越來越力不從心的時候,還是會感到恐懼和害怕。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常説,任何人的晚年,註定都是一場悽風苦雨的原因,誰也躲不開,逃不掉。
唯一能做的便是未雨綢繆,從容應對。
曾經不止一次看到過這麼一個小故事:
一個老人拿着手機走進了手機維修店,老人問:“我的手機是不是有問題?”維修人員説:“您的手機沒有任何問題”。
老人潸然淚人:“為什麼我兩年接不到孩子的電話……”
當我們老了,最惦記的永遠是孩子,但事實上,父母與子女的關係,就是此生看着他的背影漸行漸遠。
然後你站在橋的這一邊,告訴自己,不必追,不必追。
前兩天,我看到一篇文章裏的一段文字,很有感觸,
生孩子是義務,養孩子是責任,靠孩子是錯誤。
按照傳統觀念,我們總是會想到養兒防老這四個字,但更通透和有格局的活法是,我們堅信子女是孝順的。
只是他們長大了,有自己的生活和壓力,我們不能強求,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照顧好自己,不給他們添麻煩,成為累贅,便是對他們最好的愛。
正如我常説的那句話,
作為普通百姓,我們此生最大的成功,就是活着的時候不連累生我們的人,死的時候,不拖累我們生的人。
能做到此,足矣。
當我老了,我希望是一個不會被生活打敗的人,就算曆經滄桑,就算像蘇軾一樣,十年生死兩茫茫,煢煢孑立,還能有活下去的力量。
回憶這一生是值得的,不需要因為遺憾和後悔再活一遍。
曾經看到一位老人家的對晚年生活的期待,很是欣賞,大意是這樣的:首先我們要堅信兒女們是孝順的,懂得感恩的,他們儘管有家庭,有事業,也許不在我們身邊,但他們有條件一定會把我們接到身邊。
沒有條件一定會安排保姆服侍,伺候,陪伴。
其次,老年人一定要具備三個老,老窩,老本,老健。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老窩,要有一點自己養老的錢,更重要的是照顧好自己的身體。
第三,學會放下,
父母的家,永遠是孩子的家,子女的家從來不是父母的家。孩子是父母的一切,父母只是孩子的餘光一瞥。
或許真的,孩子們都欠我們一個老有所依。儘管如此,我們依然要不悲觀,不放棄,學會樂觀面對,獨立生活。
我想,這便是應對晚年的最好心態。
上海有這麼一個新聞,讀來不禁感慨萬千,一位父親在臨終前立下一份遺囑:
我的遺產留給女兒吳某某一元,其餘財產包括房產一套,存款80萬元,全部留給陳女士(保姆)。
看完這個故事,很多子女都沉默了,但我想那個女兒一定有自己的想法和苦衷,從來就沒有無緣無故的恨。
她會如此的對待自己的父親,定然是有原因的。
人生的很多反常,其實都跟痛苦和無奈有關,記得《少年派》那部劇熱播的時候,其中有一幕,張嘉譯和閆妮為了女兒考大學,租了一個學區房。
房東就是一位孤寡老人,他的兒子在國外,老人從搬出那個家到在養老院離世,從來沒有見過他兒子露一面。
包括最後臨終的時候,他把自己的房子也託付給了張嘉譯飾演的林大為,拜託他幫自己賣掉然後捐給社會。
站在老年人的立場,子女是“不孝”。
可站在子女的立場,“孝”這個字,真的很難寫
,久病牀前無孝子,就是最好的例子。在我們小區,有幾位坐着輪椅的老人。
據我觀察,都是保姆在照料。
年輕人要賺錢,養家餬口,他沒有辦法親力親為,所以只能選擇這樣的方式。
我不止一次在後台看到讀者們的留言,伺候老人有多辛苦(父親痴呆了,他打你罵你仍東西,鬧累了就坐在沙發上或上牀睡覺了,你還得收拾滿地狼藉。)沒有經歷過的人無法體會。
故而,很多想不通的事情,換位思考,不免就海闊天空了,年輕人不容易,老年人更是如此。
各自體諒,和平相處,才是最好的,終究,下輩子,誰也不會遇見誰。
但願,這世間每一位老人都能老有所依,別忘了,他們的今天,就是我們的明天。
24小時情感陪護,每晚10點,我在古城西安,等,你的故事。歡迎關注,私信留言,點贊,分享,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