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科技加持,為防汛工作交出合格答卷

據武漢高鐵工務段安全指揮中心主任郭超宇介紹,將利用“insar監測系統”(即衞星遙感監測,是指在地質災害易發區域埋入探頭,通過衞星收集數據監測地質變化)與三維激光掃描儀,對高鐵沿線34個高路塹、堤邊坡、高大擋牆、橋樑路基等外部環境進行實時感應監控,精準掌握因強降雨可能會導致的地質災害和設備故障,將高鐵安全隱患消除在萌芽階段。

當前,我國已全面進入主汛期,防汛抗洪形勢嚴峻。為確保作為國民經濟大動脈的鐵路運行安全,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鐵路部門紛紛總動員,將新技術新手段投入到防洪工作中,提前預警、提前預防,實施智能防洪。鐵路部門採用更加系統、更加科學的防汛措施為鐵路大動脈安全暢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為全國防洪防汛提供了堅實的交通保障。

隨着國家科技水平的大幅提高、國家防汛減災體系的不斷完善,大數據、無人機、衞星雲圖、5G技術等一系列的科技手段在防洪預警中的應用,使得防洪防汛工作更加智慧和高效。無論是使用防洪專用無人機,在汛期來臨前針對山高坡陡和危石等無人能及的隱蔽地段,進行空中“俯視”巡查;還是聯動當地氣象等部門,利用衞星雲圖強化氣象監測工作,做到科學布控;亦或是在道岔缺口安裝視頻監測系統和在防洪關鍵區段安裝動態監測系統,對高危地區的行車設備、線路安全提供可靠保護。這一系列“黑科技”的加入,都讓鐵路防汛防洪更加堅固、紮實,都能有效的預防災害發生,讓洪峯過後,列車仍能安全出行、旅客可以平安到家。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防汛抗洪關鍵在於“防”,“防”的關鍵在於實時監測和精準預警。在技術匱乏的年代,鐵路防洪多以“肉搏式”人工排查為主,一步步前行、一處處排查、一項項預警。這般“頂風冒雨、肩挑背扛”的戰術固然值得肯定,但龐大的作業量、滯後的信息反饋無疑增大了防汛抗洪的難度。隨着鐵路信息化、智能化建設的不斷深入,一系列防汛“黑科技”持續輸出:衞星地圖概覽、無人機巡查、機器人檢測、巡檢人員“掃碼打卡”這些新技術、新手段的運用,不僅為“觀”提供條件、贏得主動,更為“防”提供保障、贏得戰機。

智慧防汛,作為一種先進理念和系統工程,其建設並非一蹴而就。只有通過不斷的探索、實踐,才能不斷完善防汛體系,提升預警精度,實現科學決策,齊心協力築牢防汛抗洪的銅牆鐵壁。(張石玉)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華龍網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022 字。

轉載請註明: 5G科技加持,為防汛工作交出合格答卷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