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至12月11日巴黎舉行氣候大會,會議目標是擬定一項具有約束性的協議
一項基於40國的調查顯示,中國人最不關心氣候變化
關於氣候問題,中國政府層面做得相當充足,但普通民眾越來越缺乏興趣
中國政府為本次巴黎氣候大會也做了充分準備,去年底中美雙方達成了《中美氣候變化聯合聲明》,公佈了各自温室氣體減排計劃,很重要的目的就是領導各國在此次巴黎會議上達成成果。今年年中中國政府又宣佈了一項新的承諾,儘管中國的減排計劃還未能讓所有人都滿意,但積極的態度已經越來越受到肯定。巴黎氣候變化談判召開之前,中國政府發佈了一份900頁的最新科學評估報告,由550名科學家和專家撰寫,進一步承認了温室氣體排放增加給中國帶來的環境影響。撰寫者之一北京大學教授張海濱指出,“氣候變化對中國的負面影響越來越明顯”。
中國人對氣候問題的關注5年間大幅降低與政府層面的關切不同,中國普通民眾卻對氣候變化越來越缺乏興趣。國際著名調查機構皮尤研究中心上月公佈了一項基於40個國家關於氣候變化議題的調查,結果顯示中國僅有18%的人認為氣候變化是個“非常嚴重的問題”,是40個國家裏比例最低的。並且,18%這個數字,相比起2010年同樣的調查有了大幅度降低,當時的數字是41%。
從新聞輿論和社交媒體的表現也能輕易看到這樣的趨勢。2009年哥本哈根氣候大會的時候,相當多的新聞媒體還把其當作大事件來報道,不僅製作宏大的專題,還派了很多人去前線採訪。而如今各大新聞網站首頁對於這次巴黎會議,除了報道國家主席習近平與會的動態,根本就沒有幾條消息。社交媒體上人們也對此漠不關心。
橫向對比,中國大陸地區民眾對氣候問題的關心程度是40個國家中最低的(據皮尤研究中心)
相比之下,本來對氣候問題也不感冒的美國人,近年卻對此有了更多的關注
關心國際事務的網友會知道,氣候變化議題,是近年國際事務中相當重要的議題,此次巴黎氣候大會,目的是讓全球各國達成一項具有約束力的氣候協議,這份協議對應對氣候危機具有重要意義。從參與的各國元首名單就可以看出這次會議有多重要,有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美國總統奧巴馬,甚至前不久產生重大爭端的俄羅斯和土耳其,兩國總統普京和埃爾多安,也都參加了會議。
按皮尤的調查,一些其他國家的民眾對氣候問題的興趣也在降低,但都不像中國的跌幅這麼大。一些國家的民眾甚至對這個問題的興趣有所提升。特別需要指出的是美國,美國向來被認為是對氣候問題和減排缺乏興趣的發達國家,但近年來不僅民眾對此有了更多的關心(不過經常有一些反覆),更重要的是美國政府的態度變得十分積極。總統奧巴馬多次號召美國人要更多地關心氣候問題,這次巴黎會議上,奧巴馬更是明確表態,“作為世界最大經濟體和第二大温室氣體排放國的領導人,我本人來這裏要説的是,美國不僅認識到我們在製造這個問題上所起的作用,而且我們欣然接受我們為解決這個問題需要承擔的責任。”
美國人對氣候問題興趣的提升與黨派之爭有些關係,奧巴馬所在的民主黨對氣候問題越來越積極,而共和黨則越來越不承認氣候問題。在美國,對於氣候變化問題出現了種種不同的態度,有狂信者、誇張者、温和派、懷疑論者和否定派等等,吵得不可開交,也提升了問題的關注度。
而在中國普通民眾間,對氣候問題大部分都是無動於衷或不瞭解的人,更不要提有多少“行動者”了。
中國人對氣候問題缺乏興趣的原因是太過“實用主義”
霧霾問題是國人首要關注的問題
如何理解中國人對氣候問題是如此地缺乏興趣?答案並不複雜,與中國人的實用主義傳統有很大關係。首先一點是,近幾年來,中國人更關注空氣污染問題,具體來説就是越來越可怕的霧霾。比起難以感知的氣候變化,霧霾對於中國人來説是明確得多的挑戰,柴靜製作的《穹頂之下》引發的巨大反響,説明了國人對此的關心。而一般人相信,氣候變化與空氣污染沒有什麼關係,只是一個“西方人的問題”——皮尤研究中心全球態度總監Bruce Stokes相信這就是中國人對氣候變化問題不感興趣的原因。
相比起氣候變化,中國人更關心的是霧霾問題
如果告知國人,霧霾問題與氣候變化有很大關係,情況是否會有不同?哈佛大學一位知名科學家克里斯·P·尼爾森去年曾介紹過了一個新的氣候假説(經過了必要的簡化):隨着地球變暖,被稱為“西伯利亞高亞”的高壓冷空氣系統將減弱,這個系統影響到許多地區,包括中國。這就意味着能將霧霾吹走的風會減少,從而會導致更多的霧霾。而霧霾會降低太陽光到達地面的能力,讓地面温度降低。其效果是因熱對流而產生的降雨也會減少,而降雨本來可以清除空氣中的污染。從而導致一個複雜的惡性網絡。
這個假説還未證實,但如果成為學界廣泛認可的觀點,説不定會成為中國人應付氣候變暖的動力。但到目前為止,中國人關注的只會是霧霾,而不是氣候變化。
從近幾年的形勢看,氣候問題確實算不上緊迫
導致國人未更多關心氣候問題的原因,還在於這些年來全球變暖未能確切地被民眾所感知,這也是個全球普遍性的問題。因為儘管極端天氣確實是增加了,但人們並未明確感受到在變熱,甚至極端寒冷的天氣反而多發。而以往全球變暖宣傳中的一些現象,如北極冰蓋消失、海平面上升淹沒小島和沿海區域、以及引發大洪水等問題,也並未顯著地出現。
觀測顯示,最近十餘年氣候變暖出現了“停滯”
這一情形,與近年被廣泛認知的“全球變暖停滯論”有關。人們發現,全球平均氣温在1998年達到歷史最高點,但從那以後,氣候變暖趨勢就莫名停滯下來。根據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2013-2014年度評估報告的説法,此前的氣候模型預估,1998-2012 年間全球大氣温度應該以每10年平均0.21℃的速度上升。但英國東英吉利亞大學氣候研究中心的觀測結果卻顯示,實際的數字只有0.04 ℃。對於觀測數據和這一現象的解釋,學界有很多不同的看法,但很多氣候學者都承認全球變暖存在“停滯”現象。這也讓很多“全球變暖否定論”有了市場——但需要指出的是,主流學界依然認為全球變暖仍在發生,在一定時間可能會恢復原來的速度,氣候變暖對人類的挑戰依然嚴峻。
但不管怎麼説,切身的危害感受不到,人們就自然就容易“短視”了。基於中國人的實用主義傳統,要求長期關注這麼一個比較“虛”的氣候變化問題,顯然是有些不切實際的。
更深層的原因:在應對氣候危機上可以“搭便車”,因此不是問題
國際社會應對氣候危機的難處,更多可以歸結到“搭便車問題”。這即是説,只要有人願意承擔改變現狀的成本,去努力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一旦扭轉了危機,所有地球上的人都可以享受到好處。既然如此,為什麼不乾脆“搭便車”,讓別人去辛勤工作呢?
如果沒有國際社會的協商干預,氣候問題就是一個很典型的“公地悲劇”問題。在大多數情況下,要求人們自願去應付這個問題是徒勞的,比如通過拼車或騎自行車上班來削減排放量,或者個別政府制定法律法規,都只有少部分國家和民眾願意去這麼做。但大多數國家和人民不會持續地採取措施。信奉實用主義的中國人,在這種問題上向來願意搭便車,因此不可能指望民眾付出多少犧牲,在這種情況下,政府基於國家利益博弈而採取的應對氣候變化行動,效果也會變得有限。
“實用主義”無法應付氣候問題,人類需要理想主義者
戰勝氣候危機的希望在於“理想主義者”,中國何時有更多這樣的人?
那麼,氣候變化問題還能有辦法解決嗎?這次巴黎氣候大會是一次重要的努力,但這種以外交為中心的氣候談判,已經讓很多擔憂氣候變化的人多次感到失望。《京都議定書》的失敗就不用多説了,吵吵鬧鬧的哥本哈根會議也沒有達成實質性的成果,美國國務卿克里去年12月在秘魯利馬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會議上總結了外交政策的現狀:“我們仍然在一條導致悲劇的道路上。”所以,對於此次巴黎會議是否會達成有實質成果的協議並得到嚴格執行,很多人並不看好。
那有沒有別的辦法應付氣候問題?存在這樣道路,但卻不能指望“實用主義”者。去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住羅伯特·席勒今年介紹了一個戰勝氣候危機的希望路徑:理想主義加經濟學。
丹麥首都哥本哈根,許多人使用自行車出行是為了保護環境減少碳排放
所謂“理想主義者”,指的是這樣的一些人,他們願意主動採取許多個人行動,從小處着手,去拯救氣候。這樣的理想主義者大部分都在歐洲,如丹麥首都哥本哈根。丹麥政府説,哥本哈根已經促使其一半的居民每天騎自行車上下班。這是怎麼發生的呢?半個世紀之前,全市居民和其他地方的人一樣幾乎都有汽車依賴症。但作者指出,上世紀70年代的石油危機之後,許多哥本哈根居民出於道德原則作出個人承諾要騎自行車而不是開汽車,即使這對他們來説是不方便的。
這樣的人結合成社區,便有望戰勝“搭便車”問題。這符合另一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住埃莉諾·奧斯特羅姆的理論。她主張用多中心的方法來應對氣候變化,不僅是在全球的規模而且要在各個規模上採取行動,包括小的社區,也包括整個星球。
當理想主義創造了一個改變的環境時,好事就會發生。再結合明確的經濟學措施懲罰壞的行為,就有望產生效果。
中國何時會出現大批的理想主義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