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羊視評:“慢火車”向着小康開,見證脱貧攻堅中國温度

爾賽河、新涼、沙馬拉達、聯合鄉、彎坵……這些大家聽起來不是很熟悉的地名,卻被一趟編號為5633/5634次、平均時速只有四五十公里的“慢火車”串聯在了一起。據瞭解,這趟“慢火車”從1970年以來就一直在涼山彝族自治州大山深處的26個站所間一路穿行,不僅為連接大山內外的世界搭起了一條橋樑,也傳遞出了小康路上“不讓一個人掉隊”的時代温度。現如今,全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已經全部實現脱貧摘帽,但這趟“慢火車”依舊慢悠悠的穿梭在崇山峻嶺之間,繼續見證着脱貧攻堅的中國温度。

葉茂根深,民生為本。在鐵路密佈、高鐵飛馳的今天,“慢火車”的開行似乎不符合市場規律。但為了滿足偏遠地區、貧困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人們生產生活之需,一趟趟不漲價、不停開的“慢火車”滿載着想羣眾所想、解羣眾所盼的為民情懷,堅持運行了幾十年。透過一則則新聞我們不難發現,在祖國廣袤的大地上,全國81對“慢火車”分佈在21個省市,覆蓋湘西、雲貴、川北、東北、南疆等35個少數民族地區,經停530個車站,每公里票價不到6分錢。跨越深溝險壑,滿載幸福希望,在貧困地區走向富裕的路上,一趟趟“慢火車”發揮着橋樑紐帶的作用,它們不緊不慢地將中心城市和偏遠山區連接在了一起,也承載着沿線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殷切希望。

這個比快的時代,慢的温情更加動人。每一趟“慢火車”,都承載着幾多温暖的故事。比如説:在貴州,穿越婁山山脈的5629/5630次“慢火車”,是沿線蔬菜種植户的運輸車、致富車,拉動着沿線紅色旅遊、鄉村旅遊發展;在山東,泰安和淄博崇山峻嶺間的7053/7054次“慢火車”,沿線老百姓乘着它走親訪友、上學趕集、買賣經商,在增長見識的同時走上了致富路;在陝西,穿過黃土高原的7005/7008次“慢火車”,是老區人民改變命運的“夢想車”、美好生活的“致富車”、開進心窩的“連心車”……可以説,一趟趟猶如舞動針線的“慢火車”,在大山裏來來去去,用比汽車還慢的時速,串起了老百姓的日子,更把他們編織進一起奮鬥、共同圓夢的畫卷。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一趟趟“慢火車”不是風馳電掣地將旅客運往遙遠的他鄉,而是將方圓百里、上百個村莊如念珠般串起來,不僅保障了沿線百姓最基本的出行需求,還為貧困羣眾帶來了商機和看得見摸得着的收入,更載着大家走上了致富的“高速路”“快車道”。回首望,如果一日千里的復興號是人體的“大動脈”,那麼一趟趟不停開、不漲價的“慢火車”就是深入末梢的“毛細血管”。而這些“毛細血管”,不僅體現了黨的惠民政策的務實貼心,也讓脱貧攻堅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效果,更為改善貧困地區發展環境和條件提供了重要支撐。

車輪飛馳,不覺經年。廣袤大地上,一趟趟向着小康開的“慢火車”,是“人民鐵路為人民”不變初心的彰顯,不僅見證了脱貧攻堅的中國温度,也正在為沿線老百姓奔小康繼續提供有力支撐。讓偏遠山區人們的出行腳步更順暢、出車服務更貼心,一個充滿温度的“流動中國”必將迸發出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

欄目主編:顧萬全 張武 文字編輯:楊蓉

來源:作者:金羊網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248 字。

轉載請註明: 金羊視評:“慢火車”向着小康開,見證脱貧攻堅中國温度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