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鐵線上的“星光”:青年職工凌晨4小時養護百米道岔


中國青年報客户端訊(胡小東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海涵)1月27日凌晨,室外氣温低至-5℃,寧(南京)安(慶)高鐵蕪湖站場昏黃的燈光下“星光”閃爍,7名來自中國鐵路上海局蕪湖工務段打磨工區的高鐵養護工正在對線路道岔設備進行廓形打磨。他們需要在4小時的“天窗修”時間,完成寧安高鐵蕪湖站2組道岔、近百米的廓形打磨任務。

高鐵線上的“星光”:青年職工凌晨4小時養護百米道岔

胡小東攝


通俗地説,廓形打磨是指修理鋼軌與車輪子接觸面,進而延長鋼軌使用壽命,讓列車運行更平穩。


2020年,寧安高鐵運行速度由時速200公里提升到250公里,蕪湖工務段隨即成立高鐵鋼軌打磨工區,7人團隊承擔着寧安高鐵近500公里線路的打磨維修工作。據統計,2022年春運期間,寧安高鐵平均每天有44趟列車運行。

1月27日0時15分,正式開機打磨前,33歲的副工長楊俊打開廓形測量儀,對鋼軌廓形進行測量,採集鋼軌廓形數據,為下一步打磨做出數據參考。

高鐵線上的“星光”:青年職工凌晨4小時養護百米道岔

胡小東攝


楊俊説,廓形測量是一個精細活,不僅要保持廓形儀與兩股鋼軌垂直,還要時刻注意鋼軌是否有肥邊(記者注:列車反覆壓鋼軌,會讓鋼軌頂面兩側產生壓潰變形),作用邊弧度測量允許誤差不能超過0.5度,幾何尺寸檢查誤差不能超過0.1毫米。多年的鋼軌打磨經驗,讓楊俊擁有一項“特殊”技能,他能夠憑藉移動測量儀的手感,判斷鋼軌肥邊的位置和大小。在道岔的岔跟部位,1997年出生的寧慧強趴在鋼軌上。為了更準確地判斷鋼軌光帶位置和軌面傷損情況,他脱下勞保手套,用手指觸摸鋼軌並來回滑動。鋼軌通過手指傳導來的寒冷,讓他呼出一團團白氣。0時38分,鋼軌廓形數據採集和工作量調查結束。工長王勤和楊俊分析鋼軌廓形數據,制定打磨方案,並用石筆在鋼軌上標出打磨區間、打磨角度和打磨量。胡碩和汪光義都是1995年出生,也是同時參加工作的,兩人在區間內往返打磨,火花均勻,步調一致,相互配合默契十足,一個區段20多次的往返作業沒有出現一次失誤。“鋼軌廓形打磨必須嚴格遵守‘少量多次’的打磨原則,一個往返調整打磨機角度為2度至4度。”王勤説,打磨作業是不可逆的,對行走速度、一次打磨量和打磨角度都有嚴格要求,一個50米的打磨區間,平均每個人要走2000米左右,至少需要1小時。


“每天都有幾十列時速超過250公里的高速列車軋上鋼軌,鋼軌的壓力可想而知。保證這些鋼軌沒有隱患,就是保證乘客的安全。”車間主任程存昱説。凌晨4點,“天窗作業”接近尾聲,夜空重新恢復寧靜,養護工對工具進行清點。他們從夜色中走來,在天明前退去,用點點“星光”默默守護歸鄉旅客。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户端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1048 字。

轉載請註明: 高鐵線上的“星光”:青年職工凌晨4小時養護百米道岔 - 楠木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