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6月25日(農曆五月初五)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端午節。這一天,海峽兩岸的中國人都會緬懷愛國主義詩人屈原,傳承划龍舟、包粽子等習俗,沉浸在濃濃的節慶氛圍中。然而,島內一些綠營分子卻再度無事生非,拿“亞洲其他國家也過端午節”的理由來詭辯自己不認祖宗也可以放假過端午節,真的是無恥之尤。
台灣媒體人黃智賢日前在節目上批評綠營分子,既然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又幹嗎大張旗鼓地要吃粽子、划龍舟過端午節?難道只是因為好吃可口、熱鬧好玩,還是單純因為可以放連假?島內網友時常論戰的“南北部粽子”,以及各式各樣的外省粽子,背後都含有民族的情感、家族的記憶。割斷這些情感、抹滅這些記憶,端午節過得還有什麼意義?
就這樣一段論述,瞬間就被綠營分子“撿到槍”。他們自以為是地引證説,“亞洲其他國家也過端午節”“端午節不是中國人獨有的節日”。説了這麼多,綠營分子不過是藉此詭辯,我不承認自己是炎黃子孫、不承認自己是中國人,但我還是可以過端午節。他們用上述理由為搞“去中國化”的政治勾當開脱,用心險惡。
台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島內絕大多數人的祖先來自福建、廣東地區。早在“唐山過台灣”時期,渡海赴台的漢人就已開始祭祀“水仙尊王”,其中供奉的就有愛國詩人屈原。幾百年來,台灣傳承的端午節習俗,始終和紀念屈原有關,屈原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曉。粽子背後的歷史傳承和家族記憶同樣不可磨滅。綠營分子數典忘祖,只想享受傳統假日的福利,真可謂恬不知恥。
綠營分子們之所以能這麼囂張,究其原因在於民進黨當局的“保駕護航”。自2016年上台以來,民進黨當局挖空心思推行“漸進式台獨”,大搞“去中國化”,極力抹除台灣的中國印記。從刪除微調課綱、把中國史併入東亞史、降低語文教學的文言文比例到去孫中山、去孔子、不再遙祭黃帝陵、降低祭祀鄭成功規格,可謂不遺餘力。相反,他們喜歡鼓吹台灣和“南島語系國家”的起源聯繫、謀劃台灣成為“中英雙語地區”,連過年都要把喜慶的紅包換成綠包,還美其名曰有不一樣的風情。在這種情形下,綠營分子更可以肆無忌憚地發表“台獨”言論,搞“去中國化”的各種舉動。
但是,海峽兩岸是割捨不斷的命運共同體,兩岸同胞是血脈相連的一家人。這不是民進黨當局和綠營分子們搞幾個小動作就能改變的。近日,海峽兩岸屈氏後裔代表首次以“雲端”連線的方式祭拜屈原,新北市三重先嗇宮和甘肅省天水市同步舉行2020海峽兩岸共祭人文始祖伏羲典禮,這都説明兩岸同根同源,共同傳承中華文化。島內民眾每天説着中國話,寫着中國字,用着中國姓,追着古裝劇,又有什麼理由否認自己是中國人呢?
傳統節日將至,筆者本應奉上一句“端午安康!”但如果島內有些人不願意認祖歸宗,只想着休假的福利,還是不要憑空消費端午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