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軒

“石夯精神”“蚯蚓書記”……脱貧攻堅代表講述奮鬥故事

由 時愛蘭 發佈於 綜合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杜亞慧 實習生 韓惠婷

3月8日下午,山東省政府新聞辦舉行“脱貧攻堅的生動實踐”主題系列新聞發佈會第一場,邀請省扶貧開發辦主要負責同志和省發展改革委負責同志等介紹脱貧攻堅、黃河灘區遷建與鄉村振興有關情況。發佈會上,兩位脱貧攻堅一線代表坐到發佈台前,講述了他們的奮鬥故事。

灘區老百姓的“石夯精神”

兩個月前,電影《高家台》在濟南首映,影片展示了高家台村由亂到治的巨大變化。這一電影的原型村,正是利津縣北宋鎮高家村。影片中高家台村黨支部書記韓明軍的原型,正是高家村黨支部書記高佔明。

高家村是典型的黃河灘區村。發佈會現場,高佔明回憶,過去高家村基礎設施條件差,羣眾進出不方便,村“兩委”班子戰鬥力比較弱,村裏的產業很落後,當地百姓過的生活很艱難,有句俗話説是“三年攢錢、三年墊台、三年建房、三年還賬”。

“2017年,我當上了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想幹出點成績來,讓村裏有個整體變化,但苦於沒有什麼更好的辦法。就在這個時候,省裏開始實施黃河灘區脱貧遷建工程,包括高家台在內的利津縣19個村都要實施舊村台改造提升,全部是省裏投資,不用老百姓拿一分錢,我當時聽到這個事後,別提心裏多高興了。”高佔明説,他決心抓住這個機遇,全身心投入到黃河灘區舊村台改造提升和產業發展中,爭取徹底改變高家村。

如今,高家村的舊村台改造工程已經建成,村莊整體實現村台加固,基礎設施條件大幅改善,道路硬化、雨污分流、綠化亮化美化都已實現,弱電下地全覆蓋;同時,高家村還抓住鄉村振興戰略的機遇,在縣鄉政府和省派第一書記工作隊的支持幫助下,流轉土地,引進企業,發展中草藥種植與休閒觀光旅遊,建設了田園綜合體,工業方面也建設了水廠、口罩廠,帶領羣眾發家致富,村集體收入也穩定增長,正成為黃河灘區越來越有名氣的鄉村振興樣板村。

“這部電影是三年來高家村巨大變化的真實反映,但我相信其他舊村台應該也跟高家村一樣,發生了巨大變化,所以它也是全縣甚至全省黃河灘區脱貧遷建的一個縮影。”高佔明説,高家村能有今天的這些成績,一方面靠着黨和國家的好政策,另一方面靠着灘區老百姓團結、堅韌、夯基、固本的“石夯精神”。“這樣的好傳統,我們不會丟,也不能丟,只要這種世代相傳的‘石夯精神’還在延續,我相信,灘區人民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就能勇往直前,創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鄉親們信賴的“蚯蚓書記”

剛參加了全國脱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的全國脱貧攻堅先進個人,淄博市扶貧辦副主任劉昌法也在發佈會現場分享了自己的扶貧感受。

“這次出席全國脱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是我今生最榮耀的時刻,心中的激動無以言表。”劉昌法説,榮譽不僅屬於我個人,還屬於默默支持我的單位、同事、家人,更屬於幫助我的父老鄉親。我深知,這份榮譽屬於“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共產黨員,而我只是他們中的普通一員。

2012年,響應組織號召,劉昌法主動要求到貧困村擔任第一書記。9年來,先後擔任4個村“第一書記”,爭取項目資金30多個1000多萬元,趟出了各具特色脱貧奔康之路。

劉昌法積極探索資產收益扶貧模式,帶領上小峯村、東東峪村建設民宿、農家樂、礦泉水廠和酒坊一條街,為西沙井村建白蓮藕池、大棚,大力發展鄉村旅遊,實現了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貧困户變股東,讓綠水青山變成了金山銀山。抓黨建促脱貧,結束了上小峯村18年無連任村班子的歷史,讓不通水泥路的石柱村實現户户通。

劉昌法得到了鄉親們的信賴和肯定,當地人親切地叫他“蚯蚓書記”。“我把羣眾當親人,自掏腰包為羣眾治眼疾、做被褥,婚喪嫁娶操持出力,民事糾紛挺身化解。鄉親們更把我當成了最可信、最可親的自家人,有啥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有啥過不去的坎,都願意和我説説。”劉昌法滿懷感慨,“鄉親們向組織部門寫挽留信,為我翻山越嶺尋藥治病,用我的名字作旅遊商店的招牌,年貨給我留到發黴也捨不得吃。”

展望未來,劉昌法説,“今後,我要大力弘揚脱貧攻堅精神,以永遠在路上的堅韌與執着,始終與農民羣眾想在一起、幹在一起,在鞏固拓展脱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新徵程中,再接再厲、再立新功,以優異成績向建黨100週年獻禮。”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