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深陷“嬰兒蕭條”

倫敦最暢銷的報紙之一《標準晚報》直接拋出了一個“靈魂拷問”:為什麼倫敦人不生孩子了?

文│戴聞名  

英國深陷“嬰兒蕭條”

英國倫敦巴特西公園,媽媽們推着嬰兒車漫步在鮮花盛開的樹林中

最近,英國各大主流媒體紛紛揪心於一件事:“嬰兒蕭條”。

英國國家統計局最新發布的報告顯示,2020年英格蘭和威爾士的生育率(即每名女性生育的子女數)降至1.58, 比上世紀30年代經濟大蕭條時期還要低,只有二戰後峯值2.93的約一半,蘇格蘭更是隻有1.29。

智庫“人口變化中心”説,要維持現有人口的增長率,生育率需要達到2.1, 但2020年已經低至1.6以下, 未來3年還將持續走低,2023年可能下滑到1.45。

面對一個日益“少子化”的未來,英國媒體普遍認為,這預示着一場國家性的人口和經濟危機——他們甚至為此造出了新的流行詞:“嬰兒短缺”(Baby Shortage)、“嬰兒蕭條”(Baby Bust)。

“老姑娘之國”

英國老牌政經雜誌《經濟學人》對於這場危機報道的標題是:《老姑娘之國:無孩率攀升到了一個世紀之前的水平》。

文章指出了一個新的變化:英國生育率降低的直接原因,部分在於二孩和三孩的生育意願不如從前,但更主要的原因還是首次生育意願的明顯走低。

牛津大學社會學家約翰·厄米什指出,傳統上,人們認為,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的女性更可能選擇結婚生子的人生道路,但現在的發展趨勢是,沒有上過大學的女性同樣會選擇不婚或不育。如果這個趨勢持續下去,未來將有高達21%的英國女性沒有後代。

厄米什認為,首次生育率的下降,背後是越來越多的女性選擇單身或“丁克”,這才是最大的社會變化。

英國經典文學作品中曾有過很多恨嫁的“老姑娘”形象,但進入20世紀後隨着結婚和生育率的提高,這樣的文學形象越來越少見。“如今看來,文學世界裏曾經的‘老姑娘之國’,可能將是未來英國的樣子。”《經濟學人》雜誌自嘲説。

英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如今80歲以上的這代人中,只有11%沒有孩子。而日漸走低的生育率和日漸延長的人均壽命則意味着,未來20年中,80歲以上人口的“無孩率”將是前輩人的3倍。對於英國本已捉襟見肘的國家醫療護理系統來説,這可不是個好消息。

英國智庫“社會市場基金會”進一步指出,生育率降低將導致勞動人口將減少、經濟走衰,公共財政將難以為繼,最終引發經濟災難。

為什麼倫敦人不生孩子了

英國生育率的一個窪地,是倫敦市中心城區。倫敦最暢銷的報紙之一《標準晚報》直接拋出了一個靈魂拷問:為什麼倫敦人不生孩子了?

《標準晚報》調查下來,發現倫敦人不想生育的原因之一,在於房價過高——很多人感覺自己“爬不上房產的進階之梯”。與此同時,倫敦人普遍感覺財務和工作的不安全感越來越高,倫敦的育兒成本又是全世界第二貴,生養孩子實在力不從心。更糟糕的是,人們遇見合適人生伴侶的時間似乎也越推越晚。

對氣候變化的擔心則是影響年輕人生育意願的重要因素。近期的一份調查顯示,16-25歲的“Z世代”年輕受訪者中,有高達40%的人因為氣候危機出現生育猶豫。

英國自己的育齡人口不願生育,導致新生兒父母是外國移民的比例不斷上升。

據《獨立報》報道,2020年,英格蘭和威爾士的新生兒中,34.8%父母之中至少有一方出生在英國之外。其中巴基斯坦是英國新生兒父母的最大來源國,其次是羅馬尼亞和波蘭。

也就是説,未來英國年輕一代的族裔構成也將發生深刻變化:英國人佔比進一步減少,南亞和東歐裔比例進一步上升。

頭重腳輕的社會

《衞報》評論員波莉·湯因比直言不諱地指出,生育率下降折射出英國社會深層次的危機。

“生育率下降的原因令人沮喪:生活艱困、安全感匱乏、焦慮深重。它充分體現了,在這個社會里,撫養孩子對於女性來説是多麼沉重的負擔。與此同時,社會在飛速變老,國家前途充滿問號,日益萎縮的勞動納税人口要為老一代的養老金和護理費埋單,無暇顧及年輕一代的需求。”湯因比説。

她舉例説,現在想要在英格蘭購房,年收入至少需要達到5.9萬英鎊(約合50萬元人民幣)。與此同時,社會流動性降低,有產者子女再購房的比例是無產者子女的3倍,相當一部分人只能等待政府分配廉租房或終生租房。

移民曾是一條提高生育率的捷徑,但脱歐又使得英國的吸引力大大降低,自疫情以來人口呈現淨流出趨勢。

一個少子、老齡化的社會,也是創新力走下坡路、社會心態日趨保守的社會。

“一個頭重腳輕的社會,將出產心態保守和恐懼的選民——我們其實已經處在這樣的境地了,未來還將進一步惡化。”她警告説。

政府出不出手?

弔詭的是,儘管智庫、媒體和有識之士幾乎都認為,低生育率將對國家和經濟未來產生嚴重負面影響,但政府是否應該出手干預,卻是一件存在爭議的事。

智庫“社會市場基金會”直接指出, “嬰兒短缺”將帶來長期的經濟停滯。

“從遠期來看,英國勞動年齡的人口將出現短缺。目前,每10名勞動人口支撐約3名65歲以上的老人;5年後,這個數字將上升到3.5, 到2060年則會接近4。與此同時,到2050年,將有1/4的英國人超過65歲。勞動人口比例下降,加上領養老金人口比例的上升,明顯將對經濟生產力產生負面影響。”他們在報告中寫道。

他們建議,英國政府決策者應該考慮實行“自由的鼓勵生育政策”,對有意願生育的人給予更多的支持,比如發放新生兒補貼、提升產假福利、兒童照管費用減免等。與此同時,學習蘇格蘭,成立“人口問題領導小組”,要求政府官員在制定每一項政策時,都應該審查其對生育率產生的影響。

但“社會市場基金會”報告的執筆者也坦言,政府幹預低生育率在英國是個敏感議題,因為仍有相當一部分人認為低生育率將有助於緩解氣候變化帶來的資源枯竭問題,也是對女性自由意志的尊重,是社會進步的表現。

英國《柳葉刀》雜誌曾做過調查,發現全世界至少有23個國家面臨嚴峻的低生育率問題,如果放任不管,到2100年,全球65歲以上人口的數量將比20歲以上的多出6.7億。

而全世界已有超過1/4的國家實行了積極的鼓勵生育政策。比如芬蘭向所有父母發放嬰兒出生津貼,波蘭為育兒父母提供住房補貼,日本政府甚至用人工智能技術幫助年輕人相親。

“‘嬰兒蕭條’並非解決氣候危機的答案。説到底,一個國家能否生存,取決於是否有足夠的人願意做該做的事——尤其是在他們年輕的時候。”波莉·湯因比寫道。

來源:新華社

版權聲明:本文源自 網絡, 於,由 楠木軒 整理發佈,共 2578 字。

轉載請註明: 英國深陷“嬰兒蕭條” - 楠木軒